本书是《技术岗位培训题库》之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和《 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编写,由具有丰富考试考核经验及长期参与技工考试考核的工程技术人员编写而成。本书具有理论知识覆盖范围大、技能操作实例多等特点。全书共分四章,包括主观题及客观题,并附有详细的参考答案,可供读者参考。 本书可作为我国酸行业职业技能复写的题库使用,同时也可作为酸生产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平时自我学习提高的资料。
本部分4.2、4.3、4.4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GB l806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卫生防护距离》分为8个部分: ——第1部分:水泥制造业; ——第2部分:石灰制造业; ——第3部分:石棉制品业; ——第4部分:石墨碳素制品业; ——第5部分:云母制品业; ——第6部分:陶瓷制品业; ——第7部分: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业; ——第8部分:玻璃及玻璃制品业。 本部分为GB l8068的第4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l.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 l8073--2000《炭素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本部分与GB l8073--200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调整了标准名称,并依据GB/T l.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调整了标准结构; ——修订了卫生防护距离的定义,增加了敏感区、复杂地形两项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按照GB/T1.工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4507一l999《沥青软化点测定法 环球法》,与GB/T4507--1999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一增加有关安全性的警告。 一一适用范围不同:GB/T4507--1999只适用于石油沥青、焦油沥青;本标准范围中增加标准适用的沥青材料的注(见第工章)。 一一增加“该温度计不允许使用其他温度计代替,可使用满足相同精度、数据显示小温度和误差要求的其他测温设备代替”(见5.1.8.1)。 一一增加乳化沥青残留物或高聚物改性乳化沥青残留物的准备工作(见7.2)。 一一删除标准筛及相关内容。 一一精密度不同,本标准按照沥青材料、加热介质和软化点范围确定精密度(见11.2)。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ASTM D36一o9《沥青软化点测定法》。本标准与ASTM D36—09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 一一本标准
本部分4.2、4.3、4.4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GB 1806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卫生防护距离》分为8个部分: ——第1部分:水泥制造业; ——第2部分:石灰制造业; ——第3部分:石棉制品业; ——第4部分:石墨碳素制品业; ——第5部分:云母制品业; ——第6部分:陶瓷制品业; ——第7部分: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业; ——第8部分:玻璃及玻璃制品业。 本部分为GB 18068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 18077—2000《石棉制品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本部分与GB 18077—200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调整了标准名称,并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调整了标准结构; ——修订了卫生防护距离的定义,增加了敏感区、复杂地形两项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的第7章为强制制性,其余为推荐性。 本标准是等效采用美国水处理协会标准ANSI/AWWA B303-1995《亚氯酸钠》对推荐性化工行业标准HG/T 3250-1989《工业亚氯酸钠》修订而成。 本标准与ANSI/AWWA B303-1995的主要技术差异为: ——将砷含量和硝酸钠含量规定为形式检验项目 ——砷含量测定采用砷斑法。 ——亚氯酸钠含量测定中用硫酸代替盐酸作为酸化剂。 ——试样的制备进行调整。 本标准与HG/T3250-1989的主要技术差异为: ——取消分等分级,仅设一个等级。 ——根据ANSI/AWWAB303-1995增设发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钠和砷含量指标,取消水分指标。指标值根据ANSI/AWWAB303-1995也进行了调整。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HG/T3250-1989。 本标准由原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政策法规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
本标准修改采用俄罗斯标准FOCT 8429—1977《硼砂技术条件》(俄文版)。 本标准根据俄罗斯标准FOCT 8429—1977《硼砂技术条件》重新起草。 考虑到我国国情,在采用俄罗斯标准FOCT 8429—1977《硼砂技术条件》时,本标准做了一些修改。有关技术性差异已编入正文中并在它们所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用垂直单线标识。在附录A及附录B中给出了这些技术性差异、结构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以供参考。 本标准代替GB/T 537—1997《工业十水合四硼酸二钠》。 本标准与GB/T 537—1997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 ——氯化物的测定和铁含量的测定引用*版本(1997年版5.6和5.7,本版5.7和5.8)。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机化工分会(SAC/TC 63/SC 1)归口。
本标准制定了六氟化硫气体充气和回收装置的基本技术要求,为使用单位在订货及使用中提供技术指导。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提出对SF。气体回收装置的性能要求,以规范六氟化硫气体在回收、充气、净化、贮存各环节中的质量标准,确保SF。气体绝缘电器的运行可靠性。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气体绝缘金属封闭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州电力工业局变电管理所,广东省电力试验研究所,电力工业部电力科学研究院,上海超高压输变电公司,上海通用机械技术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刚,陈锦清,郭碧红,张文庆,秦维陶,龚韧。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气体绝缘金属封闭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是研究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成分和制备工艺、组织结构、材料性能和使用性能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包括玻璃、陶瓷、水泥和耐火材料等。本书共二十章,较详细地讨论了上述四种材料的结构、性能以及制备工艺,并扼要地介绍了几种材料的新发展动态。本书取材丰富,理论联系实际。
本书为适应当前*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性能规范和实验要求,打破了以往本专业单个实验“条块分割”的局面,通过操作者自己配料计算,选择合适的配料方案,可使操作者按照本人设计,制备生料(配合料)、煅烧水泥、玻璃和陶瓷并独立完成材料的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能测试与机理分析等:介绍的实验设计具有典型性和综合性,强化了实验操 作与实际生产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读者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书可供无机非金属材料、非金属矿物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水泥、陶瓷和玻璃专业人员和在校师生参考。
本书从提升氯碱企业生产技术工人操作技能的角度,阐述了氯化氢的生产技术与操作要点,着重讨论了氯化氢生产流程、工艺控制、主要设备、操作要求、安全要求,对安全事故案例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本书可作为氯碱企业提升技术工人操作技能的培训用书,也可作为企业生产管理及高等院校学生实习的参考书,还可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学用书。
本教材根据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编制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化学工艺专业教学标准》而编写。全书共有六个项目,主要介绍以石油为原料,烃类裂解生产乙烯、丙烯;甲醇、甲醛、己二胺、乙酸等典型基本有机化工产品的生产原理、工艺流程和部分典型设备,同时还介绍了企业的岗位职责、开车停车、生产过程中影响因素、故障的发现与处理方法等。 本教材采用项目教学,以任务引领的模式而编写。每个项目有教学目标,技能要求,知识和素质目标,每个项目后有思考与练习等,便于学生归纳总结。 本书可供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工艺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培训教材以及有关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是根据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编写的。全书共分七个情境,介绍了水质分析、煤的工业分析、硅酸盐水泥分析、化学肥料分析、钢铁分析、气体分析、化工生产过程分析等内容。每个情境有几个子情境和知识(及拓展知识)组成。每个子情境由情境描述、测定原理、仪器及试剂、测定过程、数据处理和关键技术六部分组成;本书中子情境内容均参考新的国家及行业标准,方便读者学习和应用。本书在内容上力求体现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前提下,介绍了相关的先进仪器设备,以便于读者了解和适应现代工业分析技术的发展。本教材可作为高职高专工业分析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企业分析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暖通空调及净化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安装协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天津市德昌空调系统有限公司、上海唐博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欧文斯科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杰斯曼(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浙江天仁风管有限公司、北京卓燕空调净化设备有限公司、北京优腾科技有限公司、宜春市金特建材实业有限公司、成都新木通风净化有限公司、烟台同化防水保温工程有限公司、温州诺特建材有限公司、德州中威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圣戈班依索维尔(固安)玻璃棉有限公司、北
本标准按照GB/T l.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l655--2006《硫化黑38、48、3BR、2RB(硫化黑BN、BRN、B2RN、RN)》,与GB/Tl655--2006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染料溶液的配制和染浴配制分列两条(见5.2.2、5.2.3,2006年版的5.2.2); ——完善了染色操作的表述(见5.2.4,2006年版的5.2.3)。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l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长征化工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国新、马君庆、姬兰琴。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l655—1979、GB l655—1982、GB/T l655—1997、GB/Tl655--2006。
本部分的4.1和4.2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GB 29436《甲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分为如下几部分: ——第1部分:煤制甲醇; ——第2部分:天然气制甲醇; ——第3部分:合成氨联产甲醇; ——第4部分:焦炉煤气制甲醇。 本部分为GB 29436的第1部分。 本部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0)和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2)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煤炭工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氮肥工业协会。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盛明、张国光、裴
本部分4.2、4.3、4.4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GB 18068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卫生防护距离》分为8个部分: ——第1部分:水泥制造业; ——第2部分:石灰制造业; ——第3部分:石棉制品业; ——第4部分:石墨碳素制品业; ——第5部分:云母制品业; ——第6部分:陶瓷制品业; 一第7部分: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业; ——第8部分:玻璃及玻璃制品业。 本部分为GB 18068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 18068—20006水泥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本部分与GB 18068—200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调整了标准名称,并依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调整了标准结构; ——修订了卫生防护距离的定义,增加了敏感区、复杂地形两项术语和定义; 一一修
本标准按照GB/T l.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5046—1994《脂肪酰二乙醇胺》. 本标准与GB/T l5046—199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增加了甘油指标; ——增加了水分指标; ——增加了石油醚溶解物指标; ——增加了pH值下限值.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表面活性剂和洗涤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7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麦伦曰化有限公司、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浙江赞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洪飞、樊平、黄亚茹、姚晨之。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5046—1994。
本标准是非等效采用日本标准JISK 9902 1994《高纯度盐酸》,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修订的。本标准代替HG/T 2778--1996《高纯度盐酸》。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氯碱分会(SAC/TC63/SC6)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乳源东阳光电化厂、锦西化工研究院、大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牛钾碱分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陈沛云、单大定、李富荣、姜昌海、李春书、胡立明、田友利。 本标准1996年首次发布。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书是根据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编写的。全书共分七个情境,介绍了水质分析、煤的工业分析、硅酸盐水泥分析、化学肥料分析、钢铁分析、气体分析、化工生产过程分析等内容。每个情境有几个子情境和推荐知识(及拓展知识)组成。每个子情境由情境描述、测定原理、仪器及试剂、测定过程、数据处理和关键技术六部分组成;本书中子情境内容均参考新的国家及行业标准,方便读者学习和应用。本书在内容上力求体现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前提下,介绍了相关的优选仪器设备,以便于读者了解和适应现代工业分析技术的发展。本教材可作为高职高专工业分析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企业分析工作者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