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有关碳化硅材料、器件工艺、器件和应用方面的书籍,其主题包括碳化硅的物理特性、晶体和外延生长、电学和光学性能的表征、扩展缺陷和点缺陷,器件工艺、功率整流器和开关器件的设计理念,单/双极型器件的物理和特征、击穿现象、高频和高温器件,以及碳化硅器件的系统应用,涵盖了基本概念和*新发展现状,并针对每个主题做深入的阐释,包括基本的物理特性、*新的理解、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挑战。 本书作者在碳化硅研发领域有着总共45年以上的经历,是当今碳化硅研发和功率半导体领域中的领军人物。通过两位专家的执笔,全景般展示了碳化硅领域的知识和进展。目前,随着碳化硅基功率器件进入实用化阶段,本书的翻译出版对于大量已经进入和正在进入该行业,急需了解掌握该行业的专业人士是一本难得的专业书籍。 本书可以作为
快速将一个化合物投放市场并获得利润,要求制备很大数量的目标化合物和中间体的过程高效且损耗少。快速、成功地工艺开发的关键是避免规模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然而,对于规模化的阐释在学校或研究院所很少能学到,它需要在企业历练很多年才能够获得。这本书详细讲解了将目标化合物投放到市场必须经历的所有步骤,手把手的、一步一步地剖析有机工业开发中出现的可能问题,包括合成路线、试剂、溶剂的选择,催化反应的优化,手性合成以及绿色化学合成。这本书重点强调小分子化学制备中产生稳定的、实用的、节约成本的工艺。它将整个工艺优化分解为路线、试剂、溶剂的选择,反应条件的开发,反应后处理,结晶,等等。本书集合了作者30多年来在R D方面的经验,提供了一个系统的、逐步的解决方法,适用于制药、精细化学品制造和农用化学品制
本书旨在通过全面提升安全素养、规范安全行为和增强有机合成安全知识,切实有效地避免有机合成研发实践中事故的发生。 全书共四篇。第一篇安全原理,从社会规范着手,论述了安全学原理性理论与安全文化;第二篇安全管理,主要阐述了如何强化化学实验室的人、物(机)和环境的安全管理;第三篇危险化学品安全,分述了八类危险化学品及化学废弃物的性质和安全防范;第四篇安全操作,分述了各类有机合成危险反应、各类事故的原因,以及如何做到安全操作,避免化学实验室事故的发生。
本书是以编者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为研究生授课所编讲义为基础,并结合国内实际编写而成。其目的是从基础理论出发,对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有机硅材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全书共8章。第1章简单介绍了一下所有含硅材料,着重点是金属硅和无机硅酸盐。第2章的主要内容是有机硅材料的简介、命名和发展概况。第3、4章阐述的是有机硅单体的合成和聚合。第5~8章主要介绍有机硅主要的四大类产品——硅油、硅橡胶、硅树脂和硅烷偶联剂的生产、性能和应用。 全书语言通俗、简单明了,对于从事有机硅材料研究的初学者以及相关应用领域的技术人员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对乙烯生产技术做了全面介绍。*章和第二章介绍了乙烯生产原理、基本流程、原料性质、操作条件、设备性质等基础知识。第三章到第五章是本书的重点,讲述了裂解、压缩、分离三个工序的特点和岗位操作,总结了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第六章和第七章介绍了乙烯装置的分析检测、仪表、动力、安全、环保等内容。 本书借鉴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乙烯装置生产实际,总结了装置运行的经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供乙烯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同时也可作为乙烯企业的员工培训教材。
本教材编写了实验条件成熟、可靠的实验55个,主要包括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官能团检验技术、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技术、天然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本教材是以 厚基础、宽专业、大综合 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 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 人才为目标,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本书可以作为农学、林学、材料、食品、环境、林产化工等专业的本科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用书,也可供有机化学和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是关于有机颜料清洁生产技术原理及应用的一本专著,汇集了著者近年来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的最新研究进展。本书从人类对色素的朴素认知和利用入手,梳理了染(颜)料的开发与发展历程,介绍了清洁生产模式下有机颜料生产从合成到最终颜料化各阶段减排增效的技术原理和优化路径、有机颜料表面改性及颜料化处理方法和原理;重点介绍了著者在核/壳结构无机-有机复合颜料制备技术及应用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本书还以典型染(颜)料中间体生产废水为例,对高含盐难降解有机废水资源化工艺技术进行了介绍。
内容提要 本书按照亲核、亲电、芳环上的重排等方式进行编排,列出了有机合成、药物合成中常见的近三十种重排反应。对每一反应进行了反应机理、适用范围、影响因素等详细的介绍;同时尽量用药物或药物中间体的合成实例说明各种重排反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本书针对从事有机合成专业的技术人员编写,其他相关化工类工作者及高校师生也可参考使用。
本书编写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复杂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解析。内容上分为基础知识和实例解析两部分。首先介绍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基本步骤程序,然后介绍化学反应和现代仪器设备在天然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包括颜色反应、形态、紫外-可见吸收、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技术等。实例解析部分根据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进行分类,如木脂素、萜类、生物碱、酮类、混源萜类化合物等,每个结构类型选取3-9个代表性实例,逐一剖析其结构解析及确定的过程,并辅以波谱图 直观。
本标准是在收集国内外有关抗氧剂TNPP信息与生产企业标准基础上制定的。试验方法和国际通用方法相一致。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助剂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深圳泛胜塑胶助剂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艾迪科精细化工(常熟)有限公司、淄博市临峰泉化工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梁沛基、龙华国、梁煜昌、吴九英、张梓华。
本标准修改采用ISO2160:1998《石油产品的铜片腐蚀试验方法》(英文版)。 本标准根据ISO2160:1998重新起草。为了方便比较,在资料性附录A中列出了本国家标准条款和国际标准条款的对照一览表。 本标准在采用国际标准时进行了修改。这些技术性差异用垂直单线标识在它们所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在附录8中给出了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以供参考。 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本国际标准”改为“本标准”;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 ——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 本标准代替GB/T8034-19874焦化苯类产品铜片腐蚀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与GB/T8034-1987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增加了“警告”、“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铜片准备”的内容; ——规范了部
聚酰亚胺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有机聚合物工程材料,具有突出的耐热性、耐化学性、高机械强度,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宇航、微电子等领域中。随着机电工业的迅速发展,高频电机与高压电机相继出现,电机所用的绝缘薄膜不仅需要较高的机械强度、模量和热稳定性,还需要有更高的电性能。本书全面介绍了耐电晕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研究进展,重点针对纳米Al2O3、纳米SiO2单掺杂及混合掺杂聚酰亚胺单/三层复合薄膜的制备、结构、性能进行了详细介绍。
本标准是在收集国内外有关抗氧剂TPP信息与生产企业标准基础上制定的。试验方法和国际通用方法相一致。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助剂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深圳泛胜塑胶助剂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艾迪科精细化工(常熟)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梁沛基、龙华国、梁煜昌、吴九英、张梓华。
本书阐述了从基础化学、化工知识到有关单元操作、需要的机械、电气、仪表知识,还有所需化工计算、化工安全与环保知识等。全书注重强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简化计算难度,强调思考方法。考虑到技术工人对知识要求的差别和衔接问题,本书尽量做到叙述通俗易懂,文字简明扼要,并配合适量的图和表,以求方便读者阅读和参考。 一级分类:科技图书 二级分类:化工 三级分类:化工
本标准代替GB/T 8033--1987《焦化苯类产品馏程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与GB/T 8033—1987相比其主要差异如下: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修改了气压补正公式; ——规范了标准格式和单位表示。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何选明、赵敏伦、张少春、胡忠、孙伟。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8033—1987。
本标准是在收集国内外有关烷氧基含磷钛酸酯偶联剂信息生产企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的,试验方法和国际通用方法相一致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助剂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南京曙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全部产品)、常州市吉耐助剂有限公司(第三个产品)。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陶再山、李春华、范秀莉。
燕平梅编著的《发酵工程简明教程》系统介绍了发酵工程的基本内容及技术,全书共十二章内容,主要包括发酵菌种的筛选方法、优良发酵菌种的育种方法、发酵原料配制方法、种子的制备、发酵产物代谢控制理论和方法、发酵条件的调节方法、发酵培养基和空气的 技术、发酵下游加工技术。 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农林院校及师范院校的生物工程及生物技术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生物制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同时也可供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参考。
本书编写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复杂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解析。内容上分为基础知识和实例解析两部分。首先介绍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基本步骤程序,然后介绍化学反应和现代仪器设备在天然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包括颜色反应、形态、紫外-可见吸收、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技术等。实例解析部分根据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进行分类,如木脂素、萜类、生物碱、酮类、混源萜类化合物等,每个结构类型选取3-9个代表性实例,逐一剖析其结构解析及确定的过程,并辅以波谱图 直观。
本标准与iso6353—3:1987《化学分析试剂——第3部分:规格——第2系列》中r71“三水合乙酸铅”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hg/t 2630—1994《化学试剂 三水合乙酸铅(乙酸铅)》,与hg/t2630—199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澄清度试验的规格由“合格”调整为“3号”、“5号”(1994年版的3.2,本版的第4章); ——调整了包装及标志(1994年版的第6章,本版的第7章)。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sac/tc63/sc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温州市化学用料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翊元、王国校、张欣。 本标准于1959年首次发布,1976年次修订,1994年第二次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