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结合我国橡胶检测主要仪器设备现状和我国有关橡胶检验的*国家标准编写。主要包括工艺性能测试、静态力学性能测试、动态力学性能测试、老化性能测试、电性能测试和其它性能测试等部份,突出简洁、规范、实用。 本教材主要作为高职高专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橡胶)学生学习橡胶物理机械性能测定教材,也适用橡胶企业相关人员和其他相关专业学生参考使用。
近年来,围绕投资者教育工作,期货市场的监管部门、自律组织与中介机构都深入进行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卓有成效的大量工作。由中国期货业协会组织编写的这一套《期货投资者教育系列丛书》就是协会按照中屆证监会的统一部署,贯彻落实期货投资者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该丛书作为期货市场套系统介绍我国上市期货品种的投资者教育普及读物和中,国期货业协会期货投资者远程教育学院课程的基础性教材,以广大普通投资者为服务对象,兼顾了现货企业等专业机构的需求。本套丛书在体例上采取简单明了的问答体例,在语言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在内容亡,丛书以‘‘风险教育”为主线,不仅对国内上市的期货品种基本知识和交易规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更从期货品种相关的现货生产、加工、贸易和消费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对该产品
本书共分六个部分:*部分为橡胶简史,介绍了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的发展简史;第二部分为生胶原材料,介绍了生胶的结构、性能及应用;第三部分为橡胶配合,介绍了配合基本原理及生胶的配合体系(硫化体系、填充补强体系、软化增塑体系及防护体系);第四部分为橡胶加工工艺,介绍了混炼、挤出、压延和成型基本知识;第五部分为橡胶硫化,介绍了硫磺硫化、非硫磺硫化、动态硫化等基本知识;第六部分为胶料物理机械性能测试,介绍了硫化特性、拉伸性能、耐介质性等胶料常规性重要物性测试基本知识。 全书从生胶结构与性能、配合与加工、物理机械性能检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橡胶加工工艺基本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在每课正文侧面栏,给出了正文中专业性较强及较难理解的单词和短语的注释,课后给出了专业及重点词汇的音标注释,
本书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是按照*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在广泛吸取近几年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从橡塑制品厂工艺设计的工作要求出发,着重体现橡塑制品厂工艺设计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规范,根据行业企业的新发展,设置教学情景和项目任务。全书共分三个学习情景、七个项目。情境一,橡塑制品厂的特点与工厂设计一般知识,设置两个项目;情境二,橡塑制品厂工艺设计,设置两个项目,其中一个为拓展项目;情境三,橡塑制品厂典型车间工艺设计与布置,设置三个项目,其中两个为拓展项目。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橡胶制品专业、塑料成型加工专业教材,也可供中职学校高分子类专业使用,或供橡胶行业、塑料行业、废旧橡塑制品回收与循环利用行业的工程技术和管理
本教材结合我国橡胶配合与塑炼、混炼生产工艺现状而编写。主要包括橡胶配方分析与计算、橡胶原材料加工与配合、生胶的塑炼与检测、橡胶混炼与检测四个部分内容,突出简洁、规范、实用。 本教材主要作为高职高专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橡胶)学生学习橡胶配合与塑混炼操作教材,也适用橡胶企业相关人员和培训及其他相关专业学生参考使用。
本标准等同采用IS0 3911:2004《充气轮胎用车轮和轮辋的术语、规格代号和标志》(英文版)。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还做了如下编辑性修改: ——用“本标准”代替“本国际标准”; ——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 ——删除国际标准中的法文文本(含附录D、法文术语索引); ——附录C增加汉语术语,名称改为“英汉法德术语对照表”; ——增加汉语拼音索引; ——修改国际标准中的印刷错误(图); ——将国际标准中示例的国际标准改为国家标准(附录A)。 本标准代替GB/T 2933 1995((充气轮胎用车轮和轮辋的术语、规格代号和标志》。 本标准与GB/T 2933~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编排结构(1995版的第3章、第4章,本版的附录A、附录B); ——对可拆轮辋式车轮术语进行了修改(1995版的
本版与前一版本相比无重大技术变化,仅就相关章条进行了编辑格式修改。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橡胶杂品分技术委员会(TC35/SC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天华橡胶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秀良。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HG/T 2448—1993。
本标准代替HG/T 3326——1985《采煤综合机械化设备橡胶密封件用胶料》。本标准与HG/T 3326——1985的主要差异:名称改为现名“采煤综合机械化设备像胶密封胶料”;增加章“范围”和“第二章”规范性引用文件;在分类和材料中增加“ML782”和“ML892”(即聚氨酯类)材料;压缩永久变形的试验方法改为GB/T 7759-1996,并确定了新的指标值。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像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密封制品分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原平泰密封有限公司、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太原分院密封厂、中煤北京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平顶山煤业(集团密封厂)。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静如、贾宪宝、李秀轩、吕斌杰、郑本芳、张敦谊。HG/T 3326——1985 HG/T 3326——1985。
本版与前一版本相比无重大技术变化,仅就相关章条进行了编辑格式修改。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橡胶杂品分技术委员会(TC35/SC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曾濛。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HG/T 201 1—1991。
本标准由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是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9631:2003《橡胶密封件——100℃热水供应管道的管接口密封圈——材料规范》对化工行业标准HG/T 3097—1989进行修订而成的。 本标准与HG/T 3097—1989的主要差异有: ——名称由《110℃以下热水输送管橡胶密封圈材料规范》改为现名称: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扩大,原HG/T 3.97—1989仅适用于铸铁、钢等管道的橡胶密封圈,本标准适用于铸铁管、钢管、陶瓷管、石棉水泥管、水泥管、钢筋水泥管、塑料管及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管等所有管接口密封圈; ——增加了弹性接头密封圈的识别代码; ——成品要求中引用*标准,详细规定了疵点和缺陷; ——增加耐臭氧性能要求,取消低温脆性要求; ——压缩应力松弛给出了具体性能指标; ——硬度、扯断伸长率、125℃,22h下的压缩永久变形、空气中的老化性能、在
HG/T 3035—1999 吸水和排水用橡胶软管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4641:1991《吸水和排水用橡胶软管》,是对化工行业标准HG/T 3035—1989《织物增强吸水软管》修订而成。 本标准与HG/T 3035—1989的主要差异在于增加了对内径大于80mm的软管真空性能的要求;删去了“检验规则”一章。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HG/T 3035—1989。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化学工业部技术监督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软管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化工部沈阳橡胶研究设计院。参加起草单位:上海橡胶总厂,贵州申一橡胶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惠春、季文才、尚雯。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各国家标准团体(ISO成员团体)的世界性联合机构。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通常由ISO各技术委员会进行。凡对已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2231:1989《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O 2231:1989。 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b)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c)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涂覆制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 35/SC 10)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卞正军、杨晨耘。
本标准是对推荐性化工行业标准HG/T 3222-1983《三角带鼓式硫化机系列与基本参数》修订而成的。 本标准与HG/T 3222-1983的主要差异: 对窄型V带型号标注的3V、5V8V,修订为9N、15N、25N。 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HG/T 3222-1983。 本标准由原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政策法规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塑料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橡胶机械分委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桂林橡胶工业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蒙义。
本部分的第5章、第6章和第7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GB 25936《橡胶塑料粉碎机械》分为4个部分: ——第1部分:刀片式切碎机安全要求; ——第2部分:拉条式切粒机安全要求; ——第3部分:切碎机安全要求; ——第4部分:团粒机安全要求。 本部分为GB 25936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7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欧洲标准EN12012-3:2001+Al:2008《橡胶塑料机械 粉碎机械第3部分:切碎机安全要求》。 本部分与欧洲标准EN 12012—3:2001+Al:2008的技术性差异如下: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用我国标准代替了国际标准; ——删除了EN l2012—3:2001+Al:2008第1章后一段。 本部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删除了EN l2012—3:2001+Al:2008的资料性附录ZA; ——删除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5981:2007《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耐组合剪切曲挠和摩擦性能的测定》(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O 5981:2007(E)。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涂覆制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 35 / SC 10)归口。
共混改性是聚合物改性为简便且卓有成效的方法。将不同性能的聚合物共混,可以大幅度提高聚合物的性能。聚合物共混还可以使共混组分在性能上实现互补,从而开发出综合性能优越的材料,许多具有卓越性能的材料都是通过共混改性的方式制造出来的。因此,聚合物共混改性已成为高分子材料科学及工程中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它不仅是聚合物改性的重要手段,更是开发具有崭新性能新型材料的重要途径。
本标准代替HG/T 2491—1993《汽车用输水橡胶软管》。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软管分技术委员会(SAC/TC35/SC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大众橡胶有限公司、平顶山市矿益胶管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荣早、吴瑜、梁西正。 本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HG 4—549—1982: ——HG/T 2491—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