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基于食品抗氧化和食用抗氧化剂来完成的。但是为了从理论上研究和讨论更方便,完整性更强,全书中出现了不少非食用化合物,甚至是高毒性的化合物。油脂及脂肪食品氧化和抗氧化是一对矛盾,要深入系统地研究抗氧化剂和抗氧化机制,对氧化的机制也必须有全面深入的掌握。第1章即是对脂类的自动氧化进行讨论。第2~3章是全书的总纲,对抗氧化剂的定义、分类和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机制,以及抗氧化剂的测定方法、测定原理和各自的适应范围进行了概述。第4章介绍了几种常见合成食用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活性,以及参加抗氧化后所生成新的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第5章从酚类(芳胺类)的化学结构、空间效应以及电子效应对酚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讨论。第6~7章对醌类和脂肪胺类的抗氧化活性及其抗氧化机制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和研究。第8章对抗氧化剂
本书主要针对餐具洗涤剂、果蔬洗涤剂、洗衣剂、电器洗涤剂、玻璃洗涤剂、卫生间洗涤剂等几大类日用洗涤剂产品,精心挑选了220种绿色、环保的主流产品配方和制备工艺进行了介绍,实用性强。本书适合从事洗涤剂生产、研发、管理等工作的相关人员使用,同时可供精细化工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以酸性、中性两种金属腐蚀环境为主线,贯穿新型缓蚀剂材料的有机合成和性能评价研究。全书共四章:第1章,缓蚀剂概述;第2章,酸性介质缓蚀剂的合成及缓蚀性能评价;第3章,中性介质缓蚀剂的合成及缓蚀性能评价;第4章,缓蚀剂的前景与展望。《BR》本书可供缓蚀剂及相关领域的生产技术人员、使用人员以及从事新产品开发的研究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主要针对餐具洗涤剂、果蔬洗涤剂、洗衣剂、电器洗涤剂、玻璃洗涤剂、卫生间洗涤剂等几大类日用洗涤剂产品,精心挑选了220种绿色、环保的主流产品配方和制备工艺进行了介绍,实用性强。 本书适合从事洗涤剂生产、研发、管理等工作的相关人员使用,同时可供精细化工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表面活性剂原理与应用》(作者杨继生)详细论述了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理论,包括表面活性剂在表(界)面的吸附、乳化、润湿、起泡、增溶作用;在溶液中的自组装;表面活性剂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介绍了一些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新型表面活性剂,探讨了如何正确选择和合理应用表面活性剂,并系统地阐述了表面活性剂在工业、医药和生物技术、现代农业、新材料及环境保护等领域中的应用,反映表面活性剂研究和应用方面的近期新成果,体现理工交融的特色。《表面活性剂原理与应用》可作为化学、化工、材料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对相关科研和技术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主要介绍表面活性剂的基础、合成路线、应用性能和发展趋势。书中配以特定功能的实用性配方,不仅为大学生毕业后从事表面活性剂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同时也为从事表面活性剂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标准按照GB/T1.l.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QB/T 2118--1995《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一烷基咪唑啉》。 本标准与QB/T 2118--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取消了产品的等级指标; ——取消了发泡力指标的要求; ——修订了羧甲基类产品中氯化钠指标的要求; ——修订了色泽的测定方法; ——修订了pH的测定浓度; ——增加了未反应酰胺指标的要求; ——增加了羧甲基类产品中一氯乙酸指标的要求。
本部分为GB/T 7702的第l8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 7702.18—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焦糖脱色率的测定》。 本部分与GB/T 7702.18—1997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a)标准结构按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及GB/T 20001.4—200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进行了调整; b)增加A法焦糖原液的制备和标定方法; c)增加第3章“术语和定义”。 本部分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本书整理了作者多年来在紫杉醇绿色提取及高效递送系统领域的研究工作,详尽地阐述了相关技术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共4篇。 篇概述了紫杉醇来源、药理特性及制备工艺。第二篇介绍了紫杉醇绿色提取技术,研究了超高压提取工艺,以及超高压辅助胶束溶液提取纯化紫杉醇的工艺,探究了超高压辅助胶束溶液提取紫杉醇的机理。第三篇和第四篇分别介绍了口服型紫杉醇递送体系构建、注射型肿瘤靶向紫杉醇递送体系构建,探究了纳米药物的安全性、生物相容性及肿瘤治疗药效性,为实现红豆杉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一体化提供技术支撑。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表面活性剂和洗涤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州蓝月亮实业有限公司、西安开米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洗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太原)、利洁时家化(中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翔龙、何琼、高欢泉、姚晨之、韩毅。
由张继光编著的《催化剂制备过程技术(第2版)》丛催化剂制备过程技术角度出发,介绍了固体催化荆制备中的沉淀、过滤与洗涤、干燥、成型、浸渍、焙烧、还原与硫化等单元操作,涉及其基本原理与科学基础,操作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工程问题与有关设备。讨论了催化剂制备规律及其工业放大与装置工程设计问题。同时概要介绍了沉淀、浸渍及固体催化剂强度研究中应用数学模型的工作,以及几类新型催化剂。内容丰富,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强调工艺与工程结合,实用性强。 《催化剂制备过程技术(第2版)》可供从事催化剂制造、工业催化剂研究开发及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学校催化、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有机合成及有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GB/T 77014煤质颗粒活性炭》分为: ——第1部分:气相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第2部分:净化水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第3部分:载体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本部分为GB/T 7701的第3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 7701.3—1997《触媒载体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本部分与GB/T 7701.3—1997比较,主要差异如下: ——装填密度范围更改为360 9/L~600 9/L; ——孔容积与比表面不再规定具体技术指标。 本部分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