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册是根据现行全能标准体系编写的金属材料品种、牌号、性能、应用的大型实用工具书,以常用数据资料为主线,采用图表结合的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资料以及各种金属材料(铁及铁合金、结构钢、专用结构钢、工模具钢、不锈钢及耐热钢、粉末冶金材料、铝及铝合金、铜及铜合金和其他非铁金属材料)的品种、牌号、特性、力学性能、热处理工艺和用途等。全书共分三篇11章,内容全面,数据齐全,实用性强。书末附有钢铁和非铁金属牌号索引两个附录,查找尤其便捷。本手册可供机械、冶金、建筑、轻工、化工、电力、军工等行业的技术、管理和营销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教学参考使用。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为“材料先进成型与加工技术丛书”之一。铝及其合金具有轻质、高比强度、易加工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领域。为了达到节能、增效、降本的目的,国内外不断涌现出短流程、高效节能、近终型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较系统地介绍了铝合金先进液态成型、固态成型技术,包括铝合金半连续铸造、凝固技术、半固态铸造、模铸等液态成型技术,铝合金锻造、挤压、轧制等固态成型技术,以及铝合金热处理和其他先进制备技术,并且总结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与生产实践。
本手册基于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特点,兼顾理论基础和设计实践两个方面,根据设计人员在冲压模具设计过程中的需要,系统地介绍了冲压模具中核心模具的设计标准、原则、步骤与方法,并列举了大量先进实用、全面可靠的结构范例。 主要内容包括冲模设计基础与设计步骤,冲压模具用材料,冲压件设计与冲压工艺性;冲压模具结构中应用量大面广的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成形模的设计原理、方法和要点等。对于不同类型的冲模,每章均介绍了新颖的典型结构,有些图例为首次发表。 本手册可为从事冲压模具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帮助,也可供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查阅参考。
本书是有关高强铝合金热处理工艺、应力腐蚀与氢脆方面的专著,主要介绍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对高强铝合金热处理工艺、应力腐蚀与氢脆研究的相关成果。全书共分6章,内容包括:绪论、高强铝合金热处理工艺、高强铝合金热处理工艺优化、高强铝合金的应力腐蚀、高强铝合金的氢脆、高强铝合金应力腐蚀开裂机理。
本书开展了金属切削过程有限元仿真技术的研究,旨在推进该技术在金属切削过程研究中的应用。书中首先阐述了切削过程基础理论,综述了切削过程有限元仿真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然后介绍了切削过程有限元仿真关键技术,并基于Abaqus对典型仿真案例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金属车削和铣削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并探讨了刀具磨损仿真和切削过程控制仿真;后对不同仿真软件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特性对比。本书成果丰富了金属切削机理的研究手段。
金相学研究是阐明古代金属材料冶炼、铸造、加工技术水平和发展历程的重要途径,古代金属文物的显微组织图真实记录了古代金属制品金相学研究的结果。《中国古代金属材料显微组织图谱(有色金属卷)》(作者孙淑云、韩汝玢、李秀辉)通过具有代表性的金相照片和相应文物的实物图片,系统展现了古代金属材料的科技内涵和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有色金属材料显微组织的特点,涵盖中国古代的铜及其合金、锡、铅及其合金、金、银及其合金制品的多种显微组织,对阐明中国古代有色金属与合金冶炼、铸造、加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金属材料显微组织图谱(有色金属卷)》是国内外系统介绍中国古代金属材料显微组织的图谱,对科学技术史、科技考古、历史学等领域科研人员具有参考价值,可作为上述专业研究生的课程教材或辅助教材
金属材料的再结晶和退火现象是材料科学的核心课题,涉及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变化,是调控金属材料成形和服役性能的重要途径。本书含正文16章、附录2章,系统阐述了金属多晶体材料(传统单相纯金属与合金、双相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和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等)的再结晶和相关退火现象的理论、机制与应用,对多晶体材料的不均匀变形和储能、再结晶晶粒形核、正常/ 异常晶粒长大及织构发展等做了详细阐述。对比分析了描述不同微观结构演化过程的数学模型的优缺点和局限性,并对主要的模拟计算方法,如晶体塑性、蒙特卡罗法、分子动力学和相场等,做了基础讨论和比较。本书还介绍了再结晶和退火理论在工程中的典型应用案例。 本书介绍了当前有关金属与合金的再结晶和退火研究的最新发展水平,理论和实践并重,对从事材料学、金属冶金和材料
本书通过大量实例,结合金属构件断裂实物和相应金相照片,详细介绍了金属构件由于设计不当、材料缺陷、工艺缺陷和使用不当造成的零件失效的缺陷分析和处理对策。 本书适宜从事机械和材料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分析人员以及相关企业的质检人员参考。
《模具设计与制造简明手册》(第四版)共四篇。前三篇分别叙述了冲压与挤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和金属压铸模具设计,末篇介绍了模具制造技术。全书各类数据设计表近1000张,图例典型结构近400幅。附录中列出了与模具设计有关的通用数据表和模具术语英汉对照400条左右。《模具设计与制造简明手册》(第四版)按照 更新标准、精选内容、优化体系 的总体要求,对第三版进行了全面修编,使手册更具文字简明、数据可靠、图表清晰、便于查阅的特点。《模具设计与制造简明手册》版为原电子工业部教材办公室规划出版的教学用书,曾获机械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第二版与第三版充实了部分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材料等内容,便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人员查阅使用。手册自出版至今,经17次印刷,印数达15万余册。
本书是一本按三元系合金液相限(liquidus)为系统编辑的相图集,收集了自20世纪中叶至2021年年底文献中发表过的三元系合金相图1500余幅。为了便于索引,三角形顶角的三个组元均按照A-B-C (左-顶-右)的顺序进行了订正。本书的附录以填入周期表的方式给出了各个组元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的参数,便于读者链接和分析相图组元间本性的关联。本相图集可供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等有关领域的学者和技术人员以及高等学校有关学科的教师和研究生参考。
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物理性能极其丰富,是最重要的一类功能材料。决定其性能多样性的是多种能量相近的物理效应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尤其是过渡金属d电子之间的强关联作用。本书从强电子关联最基本的 Hubbard模型出发,跟随章节的深入,循序渐进地引入更贴合实际的物理效应,例如原子在晶体中的变化、轨道结构、自旋轨道耦合和非整数电子占据等,从而抽丝剥茧地解释了过渡金属化合物中多种有序态(例如磁序、轨道序、电荷序)与物理性能(磁性、铁电性、多铁性、超导性、金属 绝缘体转变)之间的关联和起源。本书是理解过渡金属化合物中物理机制和由此导致的重要功能特性的全面总结,是凝聚态物理、材料学等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金属材料的金相分析,是材料科学研究和生产中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本书密切结合科研及生产实际,从金属材料的成分一工艺一组织一性能相互间关系出发,系统阐述包括钢铁材料、高温合金、粉末冶金材料以及铝、铜、锌、镁、钛等金属工程材料的金相分析原理及方法;详细介绍包括铸造、锻造、热处理焊接以及镀、渗、沉积类表面处理等工艺原理及相关金相分析方法;结合相关检测标准和评定标准,着重介绍各金属工程材料和在各工艺条件下的组织特征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缺陷的判断依据。 本书可供从事金属材料及相关工艺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金相分析人员阅读参考,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金相分析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
《小型光学非球面纳米精度加工理论与技术》针对小口径非球面光学元件制造,综述了小口径非球面纳米精度加工技术基础及发展概况,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作者及其团队15年来在小口径非球面光学元件制造理论及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小口径非球面磨削、ELID磨削、单点金刚石车削、磁流变抛光、玻璃透镜模压成型及非球面形状在位测量等,以小口径光学模具制造及玻璃透镜模压技术为核心,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上述有关工艺方法的实际应用。
本书精选了574种金属表面处理剂制备实例,详细介绍了产品的原料配比、制备方法、用途和特性等内容,包括金属清洗剂、除锈防锈剂、电镀液、化学镀液、切削液、抛光剂等绿色环保型产品,实用性强。 本书可供从事金属表面处理剂生产、研发、应用等领域的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
《中国有色金属发展报告》(以下简称《发展报告》)已经连续编写20年,并从2021年起由内部资料改为正式公开出版,全面记述了上一年度有色金属主要品种及行业运行发展情况,剖析行业发展热点,并对下一年度行业走势进行展望,为政府决策、行业研究、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是协会会员企业、相关从业人员、有关部门与机构了解我国有色金属概貌的重要窗口,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 2024年的《发展报告》基本延续了过去的框架结构,仍然包括综合篇、专题篇、品种篇和统计篇四个部分。为了更好展现我国赤泥综合利用工作现状和取得的成绩,今年我们还特别在专题篇中加入了《赤泥绿色利用发展报告》。各篇章撰稿人主要来自协会本部有关部门、协会所属各有关单位、相关专业分会等,审稿人为各撰稿人所在部门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数据来源除国家统
《硬质相增强型金属耐磨材料》对多种硬质相增强型金属耐磨材料进行系统介绍。第1章和第2章介绍磨损的基本概念和硬质相的本征性质与界面特征,帮助读者理解硬质相如何增强金属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第3章介绍硬质相增强型耐磨材料的制备技术;第4~7章详细介绍四类硬质相增强型耐磨材料,包括其组织、制备工艺以及性能特点,并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其应用价值。
减少电镀公害、提高电镀质量、降低电镀成本一直是电镀技术发展的主题。本手册的内容正是围绕这三个主题展开的。本手册共6篇、35章,内容包括第1篇常用资料(数理化、电化学及电镀基础资料)、第2篇电镀工艺(电镀单金属、电镀合金、特种材料上的电镀、化学镀及金属转化膜处理等)、第3篇电镀设备(前处理、镀槽、滚镀及电镀自动线、电镀电源、电镀配套以及化验、工艺试验等的设备仪器)、第4篇清洁生产及职业安全卫生、第5篇电镀污染治理(废水、废气处理及废液、废渣、污泥治理等)、第6篇电镀车间工艺设计(车间平面布置、车间人员、材料及动力消耗、电镀车间设计阶段、内容和方法,以及建筑、公用工程等)。手册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实用性强,提供大量数据及图表,可供从事与电镀技术领域有关的设计、生产、科研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院校师
本书系统介绍了冷喷涂技术原理、工艺、设备及工业应用,基于应用现状提出了冷喷涂固态增材制造技术的概念,可为冷喷涂技术在国内关键构件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全书共 10章:第 1章介绍冷喷涂原理、特点、历史及研究与应用现状;第 2章系统介绍冷喷涂粒子结合机理;第 3章和第 4章分别介绍冷喷涂粒子加速加热行为与碰撞变形行为;第 5章和第 6章分别介绍冷喷涂层组织演变特征与性能;第 7章介绍改善冷喷涂层组织与性能的方法;第 8章介绍冷喷涂装备系统;第 9章系统介绍冷喷涂材料的工业应用;第 10章为冷喷涂技术的展望与新机遇。
本书以使用环境为主线,列出了从最基础的410系列马氏体不锈钢、430系列的铁素体不锈钢、304和316系列的奥氏体不锈钢、高钼不锈钢654 SMo,一直到904L高合金不锈钢、2205和2507双相不锈钢等对各种环境的适用性;也考虑了介质浓度和温度的影响;同时也列出了碳钢和钛合金的耐腐蚀性能作为参照。在某些工况下,除了一般腐蚀外,还需考虑局部腐蚀的倾向,因此在列表中也指出了环境对局部腐蚀的可能倾向。本书也列出了大部分不锈钢的一般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以及和局部腐蚀有关的耐腐蚀当量指数和临界腐蚀温度等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并对各种腐蚀介质做了概略的说明,包括物理和化学性能,酸碱性以及用途等。本书内容覆盖了广泛的介质与使用环境,涵盖了各类不锈钢的一般化性和物性资料。内容以介质首字母为顺序进行编排,方便查阅。本书可
本手册结合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等高端制造行业的应用需求,以数控机床和数控加工工艺为主线,系统整理和总结了数控加工相关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标准数据资料、典型工艺编程实例等内容,并将逐步采用多种数字媒体形式出版。 本手册分为4卷,共8篇。第1卷包括第1篇数控加工常用资料(共3章)和第2篇数控机床(共20章);第2卷包括第3篇数控刀具(共16章)和第4篇机床夹具、组合夹具与机床辅具(共20章);第3卷包括第5篇数控加工工艺(共11章)和第6篇数控编程技术(共12章);第4卷包括第7篇数控测量技术(共8章)和第8篇常用数控系统(共7章)。 本手册汇集了国内数控行业与制造行业生产、科研、教学一线的几十位资深专家与学者的智慧,紧跟数控技术发展前沿,以先进翔实的技术内容结构、充实的经验图表实例和*的国家、行业标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