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路线图》是各储能领域专家及其团队的研究积累和总结,编制了现阶段至2030年新型储能技术关键指标,并描绘了未来发展技术路线图。本书内容明确了新型储能的定义和边界,介绍了全球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共识,强调了新型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新型储能技术发展的重大意义,包括保障能源安全、推进绿色转型、培育支柱产业、建立全球优势、打造中国名片等方面。此外,还全面概括了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电磁储能、储热(冷)和氢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和工程化应用,并对能源电子技术、储能系统集成技术及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路线图》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相关领域人员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新型储能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推动我国能源产业结构升级,打造新
本书基于详实的研究结论,系统介绍了铅酸蓄电池的基本原理,重点论述了铅酸蓄电池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各工艺流程对电池性能参数的具体影响。全书分为铅酸蓄电池基本原理、原材料、生产制造、混合动力汽车用铅酸蓄电池、铅-碳电极以及设计计算等内容。本书的主干内容为生产制造部分,该部分理论结合实际,在介绍当代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各个关键工序的控制要点,以确保生产期望的负极铅和正极二氧化铅活性物质结构。本书引用和提炼了大量原始技术资料和实验数据,论述了电化学反应机理、VRLAB中封闭氧气循环相关反应,并介绍了铅-碳电极等业内*新研究进展。 本书可以指导铅酸蓄电池生产厂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控制工艺过程,也可以作为大学教师的工具书,用于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讲解铅酸蓄电池技术。
本手册主要阐述了液化天然气的基本理论、新技术和工程应用实践,全面反映了国内外液化天然气的最新应用和技术进展,内容全面、新颖,讨论深入浅出,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工具书。本手册主要包括液化天然气技术理论基础、天然气的液化、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液化天然气站场工程设计、液化天然气贮存和运输、液化天然气设备的主要工艺和材料、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液化天然气装置的主要设备、液化天然气相关的安全技术、液化天然气应用装置共11章。 本手册可供能源领域,尤其是液化天然气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教学参考。
《现代液压气动手册》分3 卷、12 篇、58 章。本卷是第3 卷,主要内容包括:第8 篇现代气动技术 (第36 章气动技术基础,第37 章基于数字终端的气动技术与基本回路,第38 章气动系统机电一体化设计, 第39 章气动技术的智能化应用实例);第9 篇现代气动元件(第40 章气动数字控制终端,第41 章气动阀岛, 第42 章气动控制阀,第43 章气动执行器,第44 章真空、气电液转换与延时气动元件,第45 章高压气动 控制元件及气动汽车);第10 篇液压气动技术标准(第46 章液压气动标准分类查询目录,第47 章液压气 动常用标准);第11 篇液压工业4.0 发展与展望(第48 章中国液压的发展途径,第49 章创建数智液压行业 公共服务平台,第50 章中国液压根技术与培育生态,第51 章世界级液压企业发展之路,第52 章发展行走 机械数智液压技术);第12 篇液压工业智能制造(第53 章智能制造改变液压行业发展格局,第54 章智
《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路线图》是各储能领域专家及其团队的研究积累和总结,编制了现阶段至2030年新型储能技术关键指标,并描绘了未来发展技术路线图。本书内容明确了新型储能的定义和边界,介绍了 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共识,强调了新型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新型储能技术发展的重大意义,包括保障能源安全、推进绿色转型、培育支柱产业、建立 优势、打造中国名片等方面。此外,还全面概括了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电磁储能、储热(冷)和氢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和工程化应用,并对能源电子技术、储能系统集成技术及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路线图》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相关领域人员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新型储能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推动我国能源产业结构升级,打造新的经
《动力煤和动力配煤》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及世界其他主要产煤国家动力用煤的资源、生产、质量及使用情况,着重论述了动力用煤的品质要求、动力配煤的基本原理、动力配煤的方案及优化、动力配煤的生产工艺和主要设备以及固硫技术在动力配煤中的应用,较详细地介绍了我国动力配煤质量标准化的相关情况以及外动力配煤研究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动力煤和动力配煤》可供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和物流等方面的动力配煤及能源利用的科研、管理人员和有关高等院校的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结合作者的部分研究成果,根据相关领域的外研究进展,围绕动力电池散热系统,分别介绍了动力电池散热系统的研究现状、散热系统设计理论、动力电池生热模型,并结合丰富实例,着重论述了有关被动式风冷散热系统、主动式风冷散热系统与主动式液冷散热系统热流场分析的重要结论。本书主要面向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适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等领域相关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动汽车、电池等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