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男,研究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原院长,现任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科技委主任。曾入选首批中核集团 111 和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工业 511 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国防科工委 第一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四项、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钱三强科技奖 ,曾任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系列 之一,主要介绍磁约束聚变反应堆的科学原理、工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内容包括托卡马克型聚变堆的原理、堆芯等离子体物理、主机部件、氘氚燃料循环系统、聚变能量提取与发电系统以及其他重要的辅助支撑系统,聚变堆使用的特殊材料及其发展情况,聚变堆的安全特性、放射性源项特征、可能发
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本书通过讲述世界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国际热核实验堆的发展和主要特性,以及人类终极能源聚变能发展的重要性和面临的巨大挑战,并结合物理与工程,使读者能比较全面地了解托卡马克聚变技术的原理和发展前景。主要内容包括托卡马克基本原理、物理基础、国内外托卡马克聚变进展、未来聚变工程示范堆重大的科学问题、建设工程示范堆的技术挑战、聚变堆材料及聚变能源发展前景展望等八个方面。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核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托卡马克聚变堆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为 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核能与核技术出版工程 先进粒子加速器系列 之一。加速器质谱技术(AMS)是基于加速器技术和粒子探测技术的一种同位素质谱技术,是属于加速器、粒子探测器以及质谱学的交叉学科。本书内容主要包括质谱仪、加速器和探测器的概念、原理、结构等;加速器质谱仪的测量方法;AMS在核科学、考古学、地学、生命科学和药物开发、环境和资源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本书读者对象为加速器质谱仪的测试运行维护者、应用研究者、各类用户(环境、资源、设施、医药、食品、材料等)以及相关高校师生和青年学者。
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本书聚焦极具发展潜力的第四代核能系统候选堆型 铅铋合金冷却反应堆的基本原理和工程技术。以铅铋合金冷却反应堆为代表的铅基快堆是目前国际上的主流发展堆型,本书介绍了与铅铋合金冷却反应堆相关的反应堆物理、热工安全、燃料材料、系统设备、源项屏蔽以及设计规范等内容。此外,本书对该堆型的技术特点、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主要设计方案进行了全面介绍,点面结合,使读者能够较全面地了解铅铋合金冷却反应堆的技术原理、系统组成和发展动态。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先进核能研发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本书围绕核动力工程实践,系统地介绍了 核反应堆压力容器设计相关的基本知识、设计理念和发展趋势。主要内容包括核反应 堆压力容器设计法规与标准、输入条件、材料设计、结构设计、强度设计、结构完整性评价等设计方法的基本理论,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安装、调试、运维等工程技术的最 新发展,核安全与各堆型压力容器特征,以及目前先进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应用和挑战。本书可供核电、化工、航空航天行业从事压力容器设计与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材料、机械和核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阅。
本书结合了密封行业技术积累和最新技术研发及应用成果,从多个维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静密封技术的核心内容,书中详细阐述了密封技术的研发过程、试验、鉴定方法,以及材料的选择与设计原则,同时对结构设计与优化策略,数字化模拟,密封标准质量控制,失效分析,安装以及核动力设备对密封的特殊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解析。介绍了相关重要应用案例和工程实践经验以及核动力设备密封泄漏监测技术等。 本书理论和实践结合,内容翔实,贴近工程应用,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书可供工程公司、研究院所、运行核电站、设备制造企业、密封研发制造企业等单位的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共6章,针对超临界水冷反应堆内的材料辐照损伤机理进行了系统阐述。首先综述性地介绍了超临界水冷反应堆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概括性地指出了现有研究中的不足。基于研究现状,从三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以实验研究为手段,探究了带电粒子、 射线以及中子对材料的辐照损伤机理,建立了定量描述材料辐照损伤过程的动力学模型;针对超临界水的化学特性、辐照条件下的感生放射性以及反应堆运行过程中的水质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针对超临界水堆中材料的常规化学腐蚀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
本书是美国关于核物理、核系统和核能应用方面***的教材之一,先后出版了7次。全书共三个部分,第1部分介绍基本概念,包括原子和原子核、放射性、核反应、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第2部分介绍辐射及其应用,包括辐射生物效应、辐射标准和辐射探测方面的内容;第3部分介绍核动力,包括反应堆与核电厂理论、反应堆安全和安保、海上和航天核能推进、放射性废物存储、运输和处置等方面的内容。第7版的主要特色:一是将能源经济学融入合适的章节中;二是提供更多的工作实例和章节习题。
本书为 核能与核技术出版工程 先进粒子加速器系列 之一。本书主要针对目前放射治疗设备的主流 电子直线加速器,阐述和介绍其原理、构成、应用以及前沿发展。主要内容包括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类型、临床应用中发展的技术、放疗设备的相关控制软件、放射治疗设备的前沿技术 各类图像引导的电子直线加速器设备,以及电子直线加速器设备的常见质量控制方法。本书可供研制医用电子加速器的科研人员、加速器应用的从业人员以及加速器相关专业青年学者参考。
本书是有关空间核安全的研究成果总结。本书涵盖放射性同位素电源和空间核反应堆系统,针对安全原则和安全分析方法、安全问题和事故场景、安全保护和事故缓解方法以及安全测试开展了讨论。主要内容包括辐射防护和屏蔽、推进剂火灾和 、轨道动力学、大气再入、撞击分析、反应堆临界安全、反应堆瞬态分析、风险及可靠性评估、事故后果分析和空间核安全监管。每一章都对空间核安全项目中使用的计算分析方法进行了简要讨论。本书可供核安全专业师生、核工程师、航天安全专家以及其他涉足本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为 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核能与核技术出版工程 先进粒子加速器系列 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射频电子辐照加速器原理及相关技术,电子辐照加工的相关应用如直线加速器及其加速管设计技术、梅花瓣加速器和蛇形加速器等新型的重入式射频加速器设计技术、辐照均匀化技术、电子束流引出与打靶技术等。本书具有一定的理论技术深度和广度,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辐照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企业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快中子反应堆(简称 快堆 )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以及主要技术用途;第四代核能系统及其目标要求,先进快堆概念、典型设计方案,国内外先进快堆研究计划;先进快堆的技术特点;与快堆匹配的乏燃料后处理以及闭式燃料循环体系的技术组成和发展现状,先进快堆和先进闭式燃料循环发展的技术方向;未来基于快堆的先进核能系统发展的技术方向以及先进快堆在特种动力领域的拓展用途。本书可供从事核工程相关工作,尤其是从事快堆工程、核燃料循环体系发展以及规划政策制定等相关工作的技术和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本书在简要回顾国内外多种池式、壳式核供热反应堆的发展现状,特别是NHR5低温核供热反应堆的研究、设计、建造、运行及NHR200-I型低温核供热反应堆初步设计的基础上,重点对NHR200-II型核供热反应堆的特点、主要参数、非能动安全特性及与海水淡化装置的多种耦合方案做了较为深入、系统和全面的介绍。NHR 200-II型核供热堆采用了NHR5低温核供热堆实 际验证过的先进理念和一系列先进技术,包括一体化布置、全功率自然循环、内置式水力驱动控制棒、非能动余热排出等,具有更高的设计压力和温度,在供热的同时也具备提供工业蒸汽的能力。本书从纵深防御角度分析了低温核供热堆安全方面的多重防 护措施和如何确保消除设计扩展工况,论证了低温核供热堆的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对于核能供热和核能海水淡化相关领域的各级领
本书总结了空间核安全领域的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了放射性同位素电源与空间核反应堆系统的安全相关议题,包括安全原则与分析方法、安全问题与事故场景、安全防护措施及事故缓解方法,以及相关安全测试等。主要内容涵盖辐射防护与屏蔽、推进剂火灾与爆炸、轨道动力学、大气再入、撞击分析、反应堆临界安全、反应堆瞬态分析、风险与可靠性评估、事故后果分析以及空间核安全监管。 每章还对空间核安全项目中常用的计算分析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 本书适合核安全领域的师生、核工程师、航天安全专家以及其他从事相关研究和管理的科技工作者参考阅读。
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本书结合我国60多年来重水反应堆事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系统地介绍了重水反应堆的基本原理和工程技术。内容主要包括重水堆主要特点及其发展简史、反应堆本体、燃料、系统和设备、测量与控制、反应堆物理、热工水力、屏蔽与辐射防护、反应堆化学、废物管理、调试、运行与利用、退役技术、安全和先进重水堆技术发展等。本书可供在重水反应堆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中从事科研、设计、运行和应用的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为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核能与核技术出版工程 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核燃料循环体系的概况,铀矿的勘探、开采和分离提取,并阐述了铀浓缩(同位素分离)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核燃料元件的基本结构和设计,轻水反应堆、快中子堆、高温气冷堆的燃料制造加工工艺、安全管理以及发展趋势;乏燃料的输送方法及安全对策、湿法储存方式及干法储存方式的主要设施设备以及各国乏燃料储存的状况;乏燃料后处理的概要、工艺流程及主要机器设备的构成,工艺安全性及保障措施,世界后处理工厂的概况;放射性废物的来源及分类,高、中、低放射性废物及放射性气体的管理及处理技术;世界各国在先进后处理分离技术领域的研发状况及展望。 本书可为有关专业人士的科研工作提供*参考,亦可作为高等院校核工程专业、核化工专业及核
全书共分为8章。第1章介绍了高能X射线照相的基本原理、装置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概况。第2章介绍了高能X射线闪光照相技术涉及的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各种物理过程。第3章论述了由电子束击靶所产生的轫致辐射源的性能、光源尺寸与能谱的测量方法。第4章介绍了图像探测系统,包括屏-片接收系统和CCD接收系统。第5章对高能X射线闪光照相系统的散射问题作了详细论述和解析推导,重点讨论了降低散射与扣除散射的方法和技术。第6章阐述了实验布局优化的物理思想。第7章介绍了用于高能X射线照相的图像复原技术,主要涉及图像处理中的去噪声、去模糊、边缘检测方法。第8章介绍了密度重建方法及其在X射线照相中的应用。
本书在国内外首次系统性描述了聚变工程实验堆的概念设计方案,为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聚变反应堆工程)提供理论指导和工程技术支持。针对聚变反应堆工程的各项运行指标和关键等离子体参数要求,本书系统总结了装置主机设计中涉及的超导磁体系统、真空室系统、冷屏和杜瓦系统、先进偏滤器和包层系统、遥操作维护和主机装配等原理和方法,同时针对聚变工程实验堆装置主机设计中涉及的创新设计及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
近年来,里德堡原子一直是物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成为研究若干量子力学问题的理想实验平台。《里德堡原子》全面地描述了里德堡原子的物理性质,通过剖析里德堡原子在各种物理条件下的行为,突出了其显著特性。 《里德堡原子》*先从简要的历史回顾开始,介绍里德堡原子的基本特性、制备方式及探测方法。随后,讨论里德堡原子相关的黑体辐射效应对其的影响、静电场中的光激发、脉冲电场的电离过程、高磁场中的里德堡光谱,以及微波激发和微波电离等现象。此外,《里德堡原子》还详细研究了里德堡原子与中性原子、分子、带电粒子和其他里德堡原子之间的碰撞过程。《里德堡原子》提出了多通道量子亏损理论的高效方法,并用该方法描述里德堡态的自电离、谱系间相互作用和双里德堡态。
本书为 核能与核技术出版工程 先进粒子加速器系列 之一。按照离子加速的原理,加速器主要分为高压型加速器、回旋加速器和直线加速器三类。其中,高压型加速器是利用高电压形成的电场对带电粒子进行加速的一类加速器,是低能核物理研究与核技术应用常用也是有前景的工具之一。本书主要介绍高压型加速器的原理技术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具体包括高压型加速器的原理、结构、部件以及技术现状;高压型加速器在核物理实验研究和加速器质谱仪研究中的应用;高压型加速器在离子束分析技术、辐射物理与生物及材料辐射损伤研究中的应用。本书适合核科学与核技术学科及相关应用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科研工作者及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本书是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核能与核技术出版工程 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压水型反应堆、反应堆冷却剂系统、核辅系统、专设安全系统、仪表与控制系统、源项与辐射防护、反应堆装卸料、可靠性和维修性设计、蒸汽动力转换系统简介、力学分析与评定、事故安全分析、运行及运行分析、事故管理、老化管理、试验验证、舰船核动力装置退役、核动力技术发展趋势。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船用核动力研制全过程、全寿期知识。 本书可供核能工程领域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核专业教学之用。
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本书聚焦极具潜力的第四代核电系统堆型 液态金属冷却快堆的基本原理和工程技术,以钠冷快堆和铅基快堆这两种目前国际上的主流发展堆型为主要参考对象,介绍了包括中子学、燃料与材料、液态金属冷却剂、热工流体力学、屏蔽与辐射防护、系统与设备、仪控与供电系统、安全分析、瞬态设计与分析等方面的内容。此外,本书还就液态金属冷却快堆电站涉及的关键设备、系统和运行工况进行了介绍,点面结合,使读者能较全面地了解液态金属冷却快堆的技术原理和发展情况。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核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学科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液态金属冷却快堆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蒸发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现象,也是整个自然界维持运转的原动力。基于已有的知识,我们知道蒸发是一种 液-气 表面相变,任何温度下都会在液体表面发生蒸发,液体分子从液体表面脱离,同时还吸收了环境中的热量,这显然是一个热力学问题。我们也知道,不同的流动状态(如搅拌)也会影响蒸发的快慢,这意味着蒸发也与流体力学相关,事实上这也是目前我们研究蒸发动力学的主要方向。但仅仅止步于此吗?随着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入,依靠宏观尺度上的实验方法来总结经验、半经验关系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且缺乏对于机理的认识。因此,有必要从更加基础的理论出发,开展更具有普适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