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 嵌入式系统定位 纺纱理论,研制了 嵌入式系统定位新型纺纱技术 。该技术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纺纱技术,不仅可应用于棉麻毛丝纺纱领域,实现高档轻薄面料的超高支纱线的纺制,而且可使传统纺纱难以利用的原料可纺,具有资源优化利用及充分利用、缩短加工流程、降低能源消耗及原料消耗等方面的优点。本书主要对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的纺纱原理进行详细的阐述与分析,介绍普适性细纱机的改造方案以及各种不同原料及纱支纱线的开发等。 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 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书根据中职学生在打样岗位的工作任务特点以及教学内容要求,主要介绍了基于人工测配色操作技术的染整打样的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内容包括化验室安全常识、染整打样常用仪器设备、染整打样操作基础、色彩基础、仿色方法、配色打样操作、常用染料染色打样工艺与操作、印花打样工艺与操作、染色打样综合实训、中级染色小样工考证、计算机测配色操作基础。附录为染色小样工技能考核的理论和实操的模拟试题。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中职、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实训的教材,也可作为印染行业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及参考用书。
《包装印刷防伪版纹设计》由李想主编
BEYOND THE REEF是手编包的品牌。本书中介绍的都是BEYOND THE REEF的包包,有手拎包、托特包、单提手小包、束口包、三角包、手机包等。书中的作品非常时尚,都是非常流行而经典的款式。虽然看着复杂,但是编织方法都非常简单。主要在设计和辅材的搭配上下功夫,编织包配上精致的五金材料,制造出有品味又不失女性化的组合。
湖笔的发源地在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始于晋代,兴于元代。自元代至今的七百余年间,湖笔始终是中国毛笔精品的代表,制作工艺精湛,工序达一百二十余道,它的优良品性集中表现在“尖、齐、圆、健”之“四德”上。正因为湖笔的这种品性,使它深受历代文人的追捧,获得了诸如“吴兴毛颖之技甲天下”的美誉。
本标准代替FZ/T 63002-1993《粘胶长丝绣花线》。 本标准与FZ/T 63002-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内在质量、外观质量指标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 ——品种增加; ——增加线密度偏差率、耐热压色牢度、结头、毛丝考核; ——单线断裂强力、色牢度要求提高。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家用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线带分技术委员会(SAC/TC 302/SC 2)归口。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 105-B07:2009《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第B07部分:耐光、汗复合色牢度》(英文版),与ISO 105-B07:2009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删除了引言和参考文献;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的国际标准替换为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并增加了对GB/T 730和AATCC TM 15的引用; ——设备和材料一章中增加了碳弧灯耐光试验设备; ——第6章中增加了不同试样的取样方法,试样尺寸由“不小于40 mm×10 mm”改为“不小于45mm×10 mm”: ——对第7章进行了编辑性修改,将“蓝色羊毛标样”改为“蓝色羊毛标样4”,规定了曝晒终点及清洗用三级水的温度,并增加了一个有关使用蓝色羊毛标样的注解。 本标准代替GB/T 14576-1993《纺织品耐光、汗复合色牢度试验方法》。 本标准与GB/T 14576-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扩大了适用范围; ——
本标准技术要求参照2001乌斯特统计值制定,与2001乌斯特统计值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纺织印染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针织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 209/SC 6)归口。
GB/T 3917《纺织品 织物撕破性能》分为以下5个部分: ——第1部分:冲击摆锤法撕破强力的测定; ——第2部分:裤形试样(单缝)撕破强力的测定; ——第3部分:梯形试样撕破强力的测定; ——第4部分:舌形试样(双缝)撕破强力的测定; ——第5部分:翼形试样(单缝)撕破强力的测定。 本部分为GB/T 3917的第3部分。 本部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0 9073-4:1997《纺织品非织造布试验方法第4部分:抗撕裂的测定》(英文版)。 本部分与IS0 9073-4:1997相比有如下差异: ——删除了国际标准的前言、引言; ——修改了标准名称和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由我国标准替代了相应的国际标准,删除了一项引用标准; ——增加了第3章术语和定义,后面的章条编号顺延; ——修改了原国际标准中第5章取样方法的规定。
本部分为GB/T 2910的第3部分。 GB/T 2910—1997由以下标准代替:GB/T 2910.1,GB/T 2910.3,GB/T 2910.4,GB/T 2910.6,GB/T 2910.7,GB/T 2910.8,GB/T 2910.9,GB/T 2910.10,GB/T 2910.11,GB/T 2910.12,GB/T 2910.13,GB/T 2910.14,GB/T 2910.15,GB/T 2910.16,GB/T 2910.17,GB/T 2910.18,GB/T 2910.19和GB/T 2910.22。 本部分等同采用IS0 1833—3:2006《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法 第3部分:醋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丙酮法)》。本部分与IS0 1833-3:2006相比有如下编辑性修改: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由我国标准替代了国际标准; ——删除了国际标准的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