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书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性:一是其具有较高的学术性,丛书采取科学的态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二是其具有鲜明的历史性,这套丛书是史学著作,无论从丛书的作者还是内容来看,纵向地完整地叙述历史都是其优势,不仅要保证历史叙述的完整,还要保证历史与逻辑到一致,论从史出,寓论于史。三是弘扬正能量,新中国70年的历史是辉煌的历史,是可以增强四个 自信 的历史,这套书充分反映新中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成就以及取得巨大成就背后的原因。
本书 的突破,在于将图碑这一重要的历史遗存纳入水利社会史研究的视野中,它不仅拓宽了资料的范围,同样拓宽了研究的视野。以山陕水利图碑这一珍贵资料为切入点,将图像与文本、实地调查相结合,梳理山陕水利图碑的发展变迁状况,并以每一通水利图碑为中心,结合已有研究和其他民间文献,开展个案研究,寻找共性和差异性,在视角、方法乃至理论方面都有所创新和突破。以水利图碑为突破口,形成对金元以来中国水利社会历史变迁的整体认知和理解,对于 处理好人水关系,积极贯彻习近平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践行“两山”理论、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也为当下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等方面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潘家铮全集 第十一卷 工程技术决策与实践》 ,收录了潘家铮院士与我国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相关的讲话、发言、建议和总结,包括治水方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黄河、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红水河等流域规划和重大水电工程,抽水蓄能电站和其他工程的重要论述和探讨,反映了潘院士对水利水电事业的赤诚热爱和无私奉献。全卷文笔流畅,科学、专业、历史与人文俱在,通俗易懂。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的蓄水安全鉴定、竣工验收技术鉴定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 223-2008)明确规定:水库工程下闸蓄水验收应具备的条件之一是蓄水安全鉴定报告已提交;大型水利工程在竣工技术预验收前,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竣工验收技术鉴定。中型水利工程,竣工验收主持单位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进行竣工验收技术鉴定。 本书为适应水利水电工程安全鉴定的需要,结合《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鉴定导则》(SL 670-2015)的具体要求,针对各参建单位自检报告需反映的内容,编写了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作报告、工程地质自检报告、工程施工监理自检报告、工程质量检测报告、金属结构自检报告、工程施工自检报告、工程安全监测自检报告、运行管理工作报告、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报告的写作要点,并附报告示例
本书为适应水利水电工程验收的需要,结合验收规程对工程各阶段验收的具体要求,针对质量检测单位,编写了水利水电工程截流阶段验收、下闸蓄水阶段验收、引(调)排水工程通水验收、水电站(泵站)机组启动验收、枢纽工程专项验收、水利水电工程竣工验收等质量检测单位需提交的质量检测报告。全书共七章,内容包括:概述、工程截流验收质量检测报告、工程下闸蓄水验收质量检测报告、引(调)排水工程通水验收质量检测报告、水电站(泵站)机组启动验收质量检测报告、水电站枢纽工程专项验收质量检测报告、水利水电工程竣工验收质量检测报告。 本书可供施工企业、监理公司和质量监督部门相关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作为培训教材,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本书围绕流域管理的应用需求,结合多个具体项目建设经验,介绍数字孪生流域建设的解决方案。全书共7篇20个章节, 篇包含3个章节,主要介绍数字孪生流域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第二篇包含3个章节,系统分析了数字孪生流域建设的关键要素和核心能力,并提出了数字孪生流域的系统架构;第三篇感知与数据,包含2个章节,叙述了感知体系建设的要点,介绍了新型水利监测技术,并详细介绍了数据底板建设的方法和数据引擎;第四篇从模型、知识、平台等3个维度,介绍数字孪生核心技术建设内容与建设方法;第五篇基础与体系部分,讲述了数字孪生流域依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和系统标准体系,重点叙述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内容和方法;第六篇通过简述流域防洪、水资源调配,以及其他相关业务,如河湖管护、工程建管、灌区管理等应用,为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