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内陆河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集成模型与应用研究》是关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的论著。《干旱内陆河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集成模型与应用研究》在总结多项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方面科研项目成果的基础上,从干旱内陆河区水资源特点、外已有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集成模型及特点、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机理方面深入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集成模型的模拟方法,提出了以地表水为主体和以地下水为主体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模型时空尺度耦合的方法,构建了耦合基于水量平衡的地表水模型和分布式的饱和地下水流模型的集成模型,并将之应用于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同时构建了基于Richard方程的地下水饱和一非饱和流和一维明渠汇流的耦合模型,考虑了区域尺度下非饱和渗流过程的简化处理方法,将模型应用于黑河干流中游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数量转化分析和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地下水科学战略研究小组”撰写了这本“白皮书”。本书撰写的目的是总结中国地下水科学的研究现状,认识当前国际地下水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结合中国地下水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探讨中国地下水科学所面临的问题。针对中国地下水科学的科研、教育和数据共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本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旨在为从事地下水科学学习和研究的人员提供参考,帮助他们了解外地下水科学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本书内容主要涉及水资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领域,是作者多年从事的科研、生产项目成果的总结,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际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对开展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具有的指导意义。 本书可供从事水资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领域科研、生产的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各国水利水电的发展,水资源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丰富,世界水利有了更多的发展和变化。因此,为全面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落实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更多地了解和借鉴国外水利发展的经验,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让水利行业及其相关部门的领导、管理和业务人员,更全面和系统地了解世界各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现状,学习和借鉴各国的有益经验,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在水利部国科司的支持与指导下,决定重新编撰出版《各国水概况》。
本书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气象水文模拟、预测、预报及水资源评价与监测的外相关研究进展,结合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设计与运行管理对水资源评价与监测的实践需求,分别应用WRF模型和RegCM3模型对区域中短期和季节降水进行模拟预报;构建了水循环气一陆耦合模型,对区域水循环的大气过程、地表过程、土壤过程和地下过程进行了整体模拟,并以此为关键支撑,构建了基于气一陆耦合模式的水资源评价技术,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的水资源及其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价,提出了区域“天地一体化”水资源立体监测与数据同化方案,并对区域水资源定量评价系统进行了初步设计。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水文水资源、气候气象学、水利规划与管理、环境管理和水资源系统工程等专业的高年级大学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水利规划与管理、水文气象监测
本书收录了已建、在建工程8项典型边坡案例,包括南盘江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房高边坡、澜沧江漫湾水电站左岸高边坡、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电站进出口高边坡、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船闸高边坡、乌江洪家渡水电站左坝肩及进水口高边坡、红水河龙滩左岸蠕变体及进水口高边坡、澜沧江小湾水电站左岸堆积体及坝肩高边坡、雅砻江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坝肩高边坡等。 本书收录的高边坡工程,安全标准高、地质条件复杂、设计和施工均有相当难度,基本反映了当代中国水利水电工程边坡处理技术水平、风格和特点。案例除简要介绍工程概况外,重点反映边坡基本地质条件、变形稳定或滑动状况、主要处理措施和运行监测情况等,并以大量图片真实反映了工程建设过程和目前状况。 本书适合水利、交通、矿产等行业勘测、设计、施工人员阅读。
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编著的《跨流域调水与区域水资源配置》择录了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设计与实践和调水工程运行管理以及调水工程作用与影响等方面的论文35篇。旨在交流跨流域调水与区域水资源配置的理论与技术成果,探讨跨流域调水关键技术,更好地促进新时期跨流域调水学术进步与区域水资源配置有关工作。《跨流域调水与区域水资源配置》可供从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水利专业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河南省水资源》是根据国家计委、水利部《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由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组织开展的河南省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的专项科研成果。本次评价是以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理念为指导,在明晰水资源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由水资源影响因素、水资源状态、水资源变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多项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从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统一的角度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评价。 本书共分13章,是一部集资料性、系统性、方法性和实用性很强的水利、水文、水资源科学专著,可供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土资源规划、环境保护、水利规划、环境地质等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应用。
本书以长江中游地区这一相对完整的、独立的区域为研究范围,以新石器时代直至现代为研究时段,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史籍、资料,运用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环境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资料分析与实证研究,全方位地探讨了长江中游地区水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综合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人水关系的演变规律和特点,全面揭示了长江中游地区人水关系的复杂性。本书共分四章。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好水和能源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有众多的国际河流,如何解决好国际共享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需要寻求可持续的解决办法。结合国际典型案例,了解国际上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案,研究国际共享河流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并不断总结提炼,是更好地实现国际共享河流水资源利用“双赢”的有效办法之一。本公报是中国大坝委员会系列译丛之一。相信该书可为同行提供的借鉴,以期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国际动态,从而对我们解决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有所裨益。
《中华水文化概论》是由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组织河海、武汉、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高等院校的教授和水利行业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的一本介绍中华水文化知识的读物。本书根据多年来各方面研究水文化的主要成果,就水与社会、水与政治、水与经济、水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由物态水文化、行为水文化、精神水文化、地域水文化、时代水文化等五大要素构建的水文化的基本架构,观点明确,文笔流畅,通俗易懂,融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可供各级领导进行水务活动决策和水利院校及社会上开展水文化知识教育时参考,也是为广大读者提供的一份有益的精神食粮。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分设水资源评价和供需平分析、防洪减灾对策、农业用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城市水资源利用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北方地区水资源配置和南水北调、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等7个课题,经过43位两院院士和近300位院外专家近两年的紧张工作,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提出了8个专题报告,并在专题报告的基础上形成了项目综合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集》(以下称《报告集》)共分9卷,汇集了该项目的系列研究成果。 本书为《报告集》的第3卷,共分4部分:首先阐述了中国防洪减灾对策研究综合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大江大河的防洪减灾对策;对我国洪水、风暴潮、旱涝等灾害的发生规律、发展趋势、防御对策及城市防洪的防洪减灾系统
杨永生、许新发、李荣昉编著的《鄱阳湖流域水量分配与水权制度建设研究》基于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开展水量分配工作的实践,系统总结了流域水量分配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水量分配的理论基础、相关规则、主要技术思路和方法,阐述了鄱阳湖流域水权制度建设的规则、框架要素、主要任务以及操作方法。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水量分配及水权制度建设的理论体系,反映了本学科领域的先进水平,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可为我国尤其南方丰水地区开展类似工作提供示范借鉴。 《鄱阳湖流域水量分配与水权制度建设研究》可供水利(水务)、农业、城建、环境、国土资源、规划设计、科研院校等单位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以及经济计划部门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