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水利行业规划教材》除绪论外共分七章,主要包括: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的理论与技术,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的量化分析,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智能算法,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理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基于可变模糊集合理论的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本教材为高等学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核心教材,也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工程管理、农业水利工程、城市水务工程等专业师生阅读,并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图说南水北调》主要针对社会大众、尤其是知识大众编写。采用各类数据图表加卡通漫画插图的方式,详尽解释南水北调工程整体情况,从而做到有理有据,用客观数字说话,使人们对南水北调工程有一个客观深入的认识。内容编写力求简明扼要,一个图表对应一段文字。从南水北调的建前、建中、建后三个阶段对工程、社会、国家各种层级的影响来展示详尽数据。
《地下水数值模拟基础/普通高等教育 十三五 规划教材》系统地讲述了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的基本原理、求解过程、常用软件及实例应用。全书共分七章,*章主要介绍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的概念及特点;第二章主要讲解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及求解过程;第三章着重讲述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及求解过程;第四章主要介绍反求模型参数的数值方法;第五章主要讲解地下水数值模拟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处理方法;第六章主要介绍地下水数值模拟常用软件GMS及其使用;第七章以海水入侵的实例研究展示了地下水数值模拟的一般过程,通过实践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地下水数值模拟基础/普通高等教育 十三五 规划教材》可作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供水文地质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汪党献等著的《水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共设十章,针对流域层面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基于面向人类—自然耦合的水资源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体系,利用多学科综合技术和复杂系统整体论观点,提出了能够完整地描述经济社会系统、水资源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杂关系的数学模拟模型体系,并以黄河流域为例,针对黄河水资源问题与特点进行了应用研究,回答了黄河流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水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可作为水利科学、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管理及规划设计人员参考用书,也可供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关心水资源问题的读者参考使用。
《大国水情:中国水问题报告》,披露了中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解读中国水问题存在的内在根源,剖析了世界上水资源管理的先进经验,为中国解决水问题、水危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发展中国家水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内容讲述了:发展是人类普遍的要求,是基本人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发展,中国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发展是硬道理”,真是至理名言。概括地说,过去的传统模式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点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很不理想。人类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未来,逐步认识到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后,中国率先编制的《21世纪议程》则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计划。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次正式提出的,并经联合国同意,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对其涵义又有新的认识。可持续发展的英文名是sustainable development,1988年在第六届世界水资源大会上就开始
基于TBM施工的围岩评价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基础技术问题,而围岩分类的目的就是评价围岩的可掘进性(可破碎性)以及岩石对刀具的磨损。由王学潮编著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TBM施工围岩分类研究》重点研究了影响TBM施工的主要工程地质和岩石力学因素。针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际地质条件,提出围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岩组特征、结构面特征等,以上述影响因素为参数,提出了TBM施工围岩分类的标准,其分类简单,具有可操作性,也符合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超长隧洞围岩评价的实际情况。 本书可供勘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科研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修订SL61-94《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的主要依据为2000年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订、修订计划和SL 01-97《水利水电技术标准编写规定》。 SL61-2003《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前期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进行系统设计时工作制式和通信方式的选择原则、系统应能达到的技术指标要求、数据传输格式和编码格式的要求、数据处理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等; ——系统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安装调试的要求; ——系统考核、验收和运行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对SL61-94进行修改的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增加了引用标准和术语、符号及代号一章; ——调整明确了系统建设前期工作的具体内容; ——增加了多种通信方式并重新规定了数据格式; ——修改补充了中心站数据处理技术内容; —
编制SL221—98《中小河流水能开发规划导则》的主要依据为水利部[1995]水电字第02号《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修订项目合同书》,编写的格式和规则以SL01-97《水利水电技术标准编写规定》为依据。 《中小河流水能开发规划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编制本导则的基本准则和基本规定; ——所需基本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水能蕴藏量计算;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水能开发与多目标开发; ——环境影响评价; ——流域管理; ——规划经济评价与综合分析; ——规划实施意见。 为规范规划文件,特附上中小河流水能开发工程特性表。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SL286-2003的主要编制依据为水利部于2003年1月15日发布的《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共4章和5个附录,其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地下水超采区的划定、分类与分级,地下水超采区的动态监测、调查与评价和资料整编。 本导则对地下水超采区范围的划定,对地下水超采区进行分类和分级,在地下水超采区实施动态监测、调查和评价及资料整编,作了详细的技术规定。
湿沉降是生态系统沉降的主要组成部分,东亚酸沉降监测网络(EANET)致力于在东亚地区各国和组织之间建立对大气酸沉降状况的共识,同时为防止酸沉降产生的不利影响,为区域内空气监测提供科学支持,帮助各级部门做出科学决策。其目标之一是为东亚地区各国提供有关湿沉降监测的高质量数据和其他信息,湿沉降监测也可以为大气和地球表面的微量物质交换提供信息。本书对东亚酸沉降监测网络中涉及是湿沉降的监测技术进行了全面阐述,主要分析了东亚湿沉降监测技术,主要内容是通过分析东亚湿沉降监测的点位设置、采样方法、监测频次、样品的分析项目与相应的分析方法、监测的质量保证、监测数据的处理与上报等内容进行监测技术分析,对湿沉降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化学变化以及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和植被影响的系统性研究。本书可供学
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电)厅(局),部属有关科研,规划设计,院校,工厂: 根据我部“八五”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计划,由水文司主持,部水质试验研究中心主编的《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经审定,现正式批准为水利行业标准,其编号为SL63-94,自一九九四年五月一日起实施。 该标准由水利部水文避开负责解释。各单位在实施中如发现问题,请及时函告主编单位及部水文司。 该标准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