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成其他学者在林冠截留、积雪融雪、降雨入渗、地表径流、蒸腾蒸发及补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构建基于降雨入渗过程的地下水补给模型。 书中主要内容包括:通过收集、筛选、处理地下水补给模拟过程涉及的大数据建立空间数据库,构建数据驱动模型;本书将其他学者在林冠截留、积雪融雪、入渗、径流、蒸腾蒸发及补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功能模块,不仅可以获得地下水补给强度的时空分布,还可以输出蒸腾蒸发、气温、降雨、土壤植被等参数的空间分布;采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地下水补给强度研究成果和衰退曲线位移法在不同流域尺度和月时间尺度上,率定降雨入渗补给物理过程模型参数;以美国密歇根州43年气象资料为基础,外推未来30年的气温与降雨量,模拟美国密歇根州70年来的地下水补给强度变化,研究全球变
本书主要内容有:1)总结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现状、形势及存在的问题。2)分析地下水水位控制的重要性及管理需求。3)整理分析地下水水位控制理论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研究方向。4)提出地下水控制水位类型及概念,以及地下水控制水位类型划分依据和主要划分类型。5)针对超采区、地面沉降区、生态脆弱区等不同类型提出水位划分方法,并进行典型案例分析。
“基于RS/GIS技术的黄河流域水循环要素研究”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 (G19990436)课题“黄河流域水循环动力学机制与模拟” (G1999043601)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推求水循环过程中的水文参数,包括土壤水分、蒸发等,分析这些水文参数与土地利用、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黄河流域水循环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全书共分九章。章和第二章介绍了水资源遥感的主要研究进展,以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第三章至第七章主要论述了黄河流域蒸散量、土壤水分、植被覆盖变化、流域地表干旱状况变化和主要气象要素气候变化趋势;第八章阐述了黄河源区水循环过程;第九章对黄河流域水循环要素研究中RS/GIS方法进行了评价。 本书可供水文水资源、环境科
根据西北内陆干旱区的实际,将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三方面的问题放在流域水资源演变和生态环境变化的统一背景下进行研究,提高了该地区“天然—人工”二元水循环模式,揭示了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者间相互依存的定量关系及变化规律;建立了干旱区生态需水量及水浆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提高了该地区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时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合理改善方案、措施及生态环境保持对策,对大西北开发的宏观决策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书聚焦湖北省水资源发展、立法保护,收录了由湖北水事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完成的相关研究成果。全书包括总报告、特别关注、对策建议、问题聚焦、深度分析、政策评估、他山之石、立法调研八大版块,并附录了2016年
本成果以淮河水系为研究背景,以淮河干流中游(正阳关~洪泽湖)为重点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采用淮河流域152个多个水文站(点)1956-2010年长系列水文水资源资料,从现场调研和资料分析,到模型研制河参数拟合,到成果验证和实际应用,主要研究内容有:(1)淮河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评价研究;(2)淮河水系水资源情势演变规律和需缺水态势研究;(3)淮河水系枯水期水源可靠性及水量调度工程条件研究,淮河中游枯水期各控制断面不同典型年来水量及可利用量研究;(4)淮河水系枯水期水量配置模型构建及水量配置方案研究;(5)淮河水系枯水期水量调度方案及水资源监测方案编制研究;(6)淮河中游(正阳关~洪泽湖)水量调度管理平台开发与应用。
本书是“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系列丛书”之一,由参与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的有关单位和专家从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角度出发,对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的管理方式、施工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主要介绍了建设管理模式、质量管理、监理管理、设计管理、施工工艺等内容。
针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结合滦河下游水库群,首先对水库径流规律、水库间丰枯补偿及水资源供需水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水库群供水优化调度模型,研究了能够提高计算效率与计算精度的模型求解方法;同时,对滦河下游水库群的中长期供水调度和实时调度进行了研究和计算;最后基于来水、用水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对水库群供水预警系统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建立水库供水预警系统,确定水库群供水调度的风险程度及采取的应变措施,制定不同利益趋势和风险偏好下的很好供水调度策略,并对此预警系统的风险和准确度进行计算分析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