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丛书》之一,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次全国水利 普查的主要成果,包括普查任务与技术方法、河湖基本情况、水利基础设施情况、水资 源开发利用情况、江河治理保护情况、水土流失与治理情况、水利机构人员情况等内容。 本书内容及数据*、准确、客观,可供水利、农业、国土资源、环境、气象、交 通等行业从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科研生产的各级政府人士、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 阅读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及其他社会公众参考使用。
本书主要内容有:1)总结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现状、形势及存在的问题。2)分析地下水水位控制的重要性及管理需求。3)整理分析地下水水位控制理论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研究方向。4)提出地下水控制水位类型及概念,以及地下水控制水位类型划分依据和主要划分类型。5)针对超采区、地面沉降区、生态脆弱区等不同类型提出水位划分方法,并进行典型案例分析。
《河南省水资源》是根据国家计委、水利部《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由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组织开展的河南省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的专项科研成果。本次评价是以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理念为指导,在明晰水资源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由水资源影响因素、水资源状态、水资源变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多项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从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统一的角度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评价。 本书共分13章,是一部集资料性、系统性、方法性和实用性很强的水利、水文、水资源科学专著,可供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土资源规划、环境保护、水利规划、环境地质等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应用。
本书在总结城市水环境管理中的综合水质评价问题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综合水质评价方法——水质标识指数法。其特点是既能定性评价、也能定量评价;既不会因个别水质指标较差就否定整体水质,又能对河流整体水质做出合理的评价;既可以用于一条河流不同断面水质的客观比较,又可以用于不同河流水质的评价分析;既可以在同一类别中比较水质的优劣,也可以对劣V类水比较污染的严重程度,并判断水体黑臭与否。这些都是现行水质评价方法的不足之处,与之相比,水质标识指数法更科学合理。 本书适用于水环境管理工作者、环境保护科技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书后附水质标识指数计算程序光盘,以便于读者使用该方法开展综合水质评价。
“基于RS/GIS技术的黄河流域水循环要素研究”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 (G19990436)课题“黄河流域水循环动力学机制与模拟” (G1999043601)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推求水循环过程中的水文参数,包括土壤水分、蒸发等,分析这些水文参数与土地利用、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黄河流域水循环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全书共分九章。章和第二章介绍了水资源遥感的主要研究进展,以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第三章至第七章主要论述了黄河流域蒸散量、土壤水分、植被覆盖变化、流域地表干旱状况变化和主要气象要素气候变化趋势;第八章阐述了黄河源区水循环过程;第九章对黄河流域水循环要素研究中RS/GIS方法进行了评价。 本书可供水文水资源、环境科
城市生态水利工程是近年来传统水利工程在结合城市建设、生态理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本书从城市生态水利工程概况、生态水系规划、生态需水量估算、工程总体安全设计、生态护岸设计、城市河湖防渗设计、蓄水建筑物设计、水环境保障措施、河湖健康评价等方面,结合工程实践,对城市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做了系统全面的总结和阐述。 本书为水利设计人员及管理人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可作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人员、管理人员的技术参考用书。
基于TBM施工的围岩评价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基础技术问题,而围岩分类的目的就是评价围岩的可掘进性(可破碎性)以及岩石对刀具的磨损。由王学潮编著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TBM施工围岩分类研究》重点研究了影响TBM施工的主要工程地质和岩石力学因素。针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际地质条件,提出围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岩组特征、结构面特征等,以上述影响因素为参数,提出了TBM施工围岩分类的标准,其分类简单,具有可操作性,也符合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超长隧洞围岩评价的实际情况。 本书可供勘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科研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采用管理学与水利科学、经济学、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理论交叉集成的研究途径,基于水资源科学管理与制度建设的需求分析,在对用水结构进行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分析的前提下,分析归纳总结区域用水结构演变与调控现有理论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区域产业用水结构、三生用水结构(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以及区域用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展开研究。其中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编制了考虑用水的江苏省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2)从用水量、用水结构、用水特性、用水偏差系数方面剖析江苏省用水的现状特征。(3)构建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模型,分析产业用水变动的影响因素。(4)试图寻找满足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约束的产业用水结构,为此构建了用水结构动态投入产出调控模型。(5)为了全面分析区域用水结构和供需水变化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SL286-2003的主要编制依据为水利部于2003年1月15日发布的《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共4章和5个附录,其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地下水超采区的划定、分类与分级,地下水超采区的动态监测、调查与评价和资料整编。 本导则对地下水超采区范围的划定,对地下水超采区进行分类和分级,在地下水超采区实施动态监测、调查和评价及资料整编,作了详细的技术规定。
《地下水利用》为高等水利学科专业规范核心课程教材。本书除绪论外,共分7章。 内容依次为地下水的分类、特点及运移规律;管井出水量计算;地下水利用中水文地质参数及其他参数的确定方法;地下水资源的计算和评价;地下水取水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工程规划;井灌区的管理等。 本教材适用对象为高等学校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文水资源工程、给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供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创建的7项关键技术,形成黄河流域旱情监测与水资源调配的适应技术体系,显著提升流域应对干旱的水资源调配技术水平。取得流域干旱、洪水发生和演变的特征以及灌区灌溉需水对干旱的响应等3项认识,形成黄河流域水旱灾害中长期演变的科学认知基础,提高流域应对干旱与洪水的管理能力。开发的3套模型系统,形成支撑旱情实时监测与应对干旱的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平台。
本书是一本研究湖北省水资源发展、立法保护等的学术著作,全书包括总报告、特别关注、深度分析、问题聚焦、政策评估、制度实施、对策建议、他山之石八大版块。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制度构建及完善对策,对于完善湖北省水资源保护、促进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乡镇水利管理员基础教程》根据乡镇水利管理人员日常工作所的基础知识,从培训和学习的角度出发、精心编写本教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气象水文基础知识、水利工程识图、小型农田水利基础知识、防汛抗旱基础知识、防洪与减灾、农村自来水、安全用电、乡镇水利管理员工作规程等。《乡镇水利管理员基础教程》可作为乡镇水利管理人员、水利基层干部的培训教材,也可供广大水利工作人员、基层干部提高专业技能,自我增值的工作参考用书。本教程由艾英武同志担任主编。
王建林主编的《TRT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与应用研 究(精)》在丰富的TRT超前地质预报实践的基础上, 总结了TRT超前地质预报三维成像的基本特征,并提 出了优化探索。 本书共8章,包括概述,TRT6000超前地质预报原 理及操作流程,TRT6000在隧洞工程地下水、空腔、 断层破碎带和围岩分类等地质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 TRT6000超前地质预报的优化探索等内容,具有一定 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本书主要供从事隧洞工程建设管理、勘察、设计 和施工的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隧洞超前地质预报 人员的培训教材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
林凌、刘宝珺主编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增订版)》共收入论文31篇。主要内容是作者对西线工程众多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和**期工程规划》提出的质疑和建议。涉及的问题主要有8个:一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二是青藏高原冰川退缩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量不足的问题,三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四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西电东送工程发电影响的问题,五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调水区居民、生态补偿的问题,六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与藏区宗教、文化、文物等保护的问题,七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投资和运作模式的问题,八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替代方案的问题。
《水资源管理重大制度及前沿问题研究》编著者王冠军等。 《水资源管理重大制度及前沿问题研究》立足于现实需求,围绕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针对当前用水总量控制涉及的水量账户、水资源管理模型、水资源战略储备以及相关政策支撑等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从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及实践层面,提出了极具科学性、前瞻性、操作性的对策措施。 本书可作为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管理者的决策参考,也可供水文水资源、环境保护、公共管理等专业的科研、教学和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水文与水资源学(第2版)》总结了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基本规律、特征以及计算评价的方法:天然水质及其形成,水污染特征以及评价、保护的基本方法。系统阐明了当前国内外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历史、现状和问题,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工程作了介绍,并分析了水文与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本教材不仅可作为高等农林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教材或相近专业的教学参考书,而且可供有关教育、科研和生产、管理部门的科技人员参考使用。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推动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水资源开发利用向纵深发展,许多与水相关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逐渐突显出来,亟待回答和解决。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供求状况的变化,着力解决新时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大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配置、全面节约、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综合治理。2002年3月,水利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 为配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新疆水利厅于2002年下半年着手部署全疆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新疆水文水资源局承担了“新疆地表水资源评价”工作任务,组成专门班子,于2003年上半年全面展开了新疆地表水资源评价工作
本书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和谐发展思想和科学方法,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多年来积累的塔里木河流域水权管理经验,旨在促进人们共同研究、探讨如何管理好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我国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为塔里木河流域今后的水权管理提供借鉴及理论支撑。 本书是迄今为止有关塔里木河流域水权管理研究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术专著。全书分为5篇22章:在调研、借鉴国内外水权管理理论及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完备的塔里木河流域水权管理四大体系;系统研究了流域用水定额指标体系、三生需水量预测和水权配置方案,界定了一级初始水权和二级初始水权,构建了塔里木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体系;根据源流来水长期预报、月旬流量预报构建了四级水权的适时水权管理体系;从水权市场建设、水权交易价格确定、水权市场运作研究、流域水资
水是世界上重要的资源之一,自1999年以来,Peter H.Gleick等学者开始编著系列著作《世界之水》,由美国岛屿出版社每两年出版一卷。《世界之水:2008~2009年度淡水资源报告》是该系列著作的第6卷,是一本关于21世纪全球淡水资源使用和管理现状、发展趋势及相关问题的综合性著作。《世界之水:2008~2009年度淡水资源报告》正文包括6个部分,提出了“水峰值”概念和水“软途径”模式,对水资源的商业使用、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的长远发展目标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中国的水资源问题以及美国的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此外,《世界之水:2008~2009年度淡水资源报告》附录中还提供了几个典型的水工程实例和全球水冲突事件编年表,以及大量数据资料。后,《世界之水:2008~2009年度淡水资源报告》提供了《世界之水》第1卷
该书以自然资源稀缺属性为研究视点,以水资源稀缺为主线,在构建水资源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基础上,立足中国水资源管理的实际,从理论、政策和应用的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经济与管理问题。该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试用教材,或涉水科研院所相近方向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也是水资源管理系统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有益读本。
本书论述了西北地区农牧业的现状与问题、可持续发展方向与目标、农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供需平衡、草地农业系统发展战略和灌溉农业发展战略等,提出了研究结论和相关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