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丛书》之一,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次全国水利 普查的主要成果,包括普查任务与技术方法、河湖基本情况、水利基础设施情况、水资 源开发利用情况、江河治理保护情况、水土流失与治理情况、水利机构人员情况等内容。 本书内容及数据*、准确、客观,可供水利、农业、国土资源、环境、气象、交 通等行业从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科研生产的各级政府人士、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 阅读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及其他社会公众参考使用。
本书主要内容有:1)总结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现状、形势及存在的问题。2)分析地下水水位控制的重要性及管理需求。3)整理分析地下水水位控制理论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研究方向。4)提出地下水控制水位类型及概念,以及地下水控制水位类型划分依据和主要划分类型。5)针对超采区、地面沉降区、生态脆弱区等不同类型提出水位划分方法,并进行典型案例分析。
《河南省水资源》是根据国家计委、水利部《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由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组织开展的河南省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的专项科研成果。本次评价是以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理念为指导,在明晰水资源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由水资源影响因素、水资源状态、水资源变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多项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从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统一的角度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评价。 本书共分13章,是一部集资料性、系统性、方法性和实用性很强的水利、水文、水资源科学专著,可供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土资源规划、环境保护、水利规划、环境地质等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应用。
本书在总结城市水环境管理中的综合水质评价问题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综合水质评价方法——水质标识指数法。其特点是既能定性评价、也能定量评价;既不会因个别水质指标较差就否定整体水质,又能对河流整体水质做出合理的评价;既可以用于一条河流不同断面水质的客观比较,又可以用于不同河流水质的评价分析;既可以在同一类别中比较水质的优劣,也可以对劣V类水比较污染的严重程度,并判断水体黑臭与否。这些都是现行水质评价方法的不足之处,与之相比,水质标识指数法更科学合理。 本书适用于水环境管理工作者、环境保护科技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书后附水质标识指数计算程序光盘,以便于读者使用该方法开展综合水质评价。
“基于RS/GIS技术的黄河流域水循环要素研究”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 (G19990436)课题“黄河流域水循环动力学机制与模拟” (G1999043601)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推求水循环过程中的水文参数,包括土壤水分、蒸发等,分析这些水文参数与土地利用、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黄河流域水循环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全书共分九章。章和第二章介绍了水资源遥感的主要研究进展,以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第三章至第七章主要论述了黄河流域蒸散量、土壤水分、植被覆盖变化、流域地表干旱状况变化和主要气象要素气候变化趋势;第八章阐述了黄河源区水循环过程;第九章对黄河流域水循环要素研究中RS/GIS方法进行了评价。 本书可供水文水资源、环境科
城市生态水利工程是近年来传统水利工程在结合城市建设、生态理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本书从城市生态水利工程概况、生态水系规划、生态需水量估算、工程总体安全设计、生态护岸设计、城市河湖防渗设计、蓄水建筑物设计、水环境保障措施、河湖健康评价等方面,结合工程实践,对城市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做了系统全面的总结和阐述。 本书为水利设计人员及管理人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可作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人员、管理人员的技术参考用书。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水利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水资源司、水资源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秦福兴、陈明、管恩宏、万育生、齐兵强、耿雷华、张继群、刘永攀、孙荣强、陈晓燕、戴星、孙淑云、陈莹、朱厚华。
本标准代替GB/T 8538—1995《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 本标准与GB/T 8538--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锑、矿物油、阴离子洗涤剂、溴酸盐、粪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荚膜梭菌等7项指标的 检验方法; ——对铅、镉等17项指标的检验方法进行修订或增加新的检验方法; ——删去正文中钼、溴化物、氨氮、菌落总数的检验方法; ——将饮用天然矿泉水中多种元素的检验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 体质谱法列入附录A,供参考使用; ——将硫化物、磷酸盐、氚、菌落总数的检验方法列入附录B,供参考使用。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饮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
本书作为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的教材,共分8章,包括:概论、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形式、水资源规划的原理与方法、宏观水资源规划、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水资源专项规划、水资源管理等内容,并配有思考与练习题。 本书也可作为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应用生态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张强、孙鹏、王野乔*的《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及水文响应研究》系统研究了鄱阳湖流域气象水文过程中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于径流量变化影响的定量识别问题,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输沙量变化影响问题,鄱阳湖流域“五河”洪旱遭遇概率问题,鄱阳湖流域降水*值事件时空结构模拟问题,以及变异条件下,鄱阳湖入湖、出湖和湖区的生态需水满足率问题等一系列科学问题,丰富了鄱阳湖流域的气象水文过程研究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适合从事水文水资源、资源环境等相关专业的研究者使用,亦可作为有关大专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
《相对丰水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紧扣相对丰水区域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与环境等特征,进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研究。以云南省作为相对丰水区域研究对象,基于可持续发展与系统协调性的观点,在全面介绍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评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评价体系及方法、水资源可持续承载力研究以及云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及措施等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与探讨。《相对丰水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可供水利、农业、环境等部门进行相关水资源管理、规划与科研,以及大专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与科研院所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等参考使用。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水利行业规划教材: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第二版)》从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一般概念叙述到基础理论知识介绍,从量化研究方法论述再到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案和措施制定,试图在总结传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人水和谐思想、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系统地阐述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实例,从而为现代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水利行业规划教材: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第二版)》是在2005年出版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并增添新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思想和成果,重新撰写的第二版《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本科教材。
李福林、范明元、李晓、陈学群编*的《建设项 目水资源论证报告编制辅导手册》紧紧围绕《建设项 目水资源论证导则》(SL 322-2013)要求,结合建设 项目水资源论证实际,就报告编制的主要内容、技术 要点以及审查要求加以阐述,并借助具体的实例加以 分析。书稿总体按照报告书的编写大纲进行编排章节 。同时,鉴于水源方案的多样性,在地表水、地下水 水源论证基础上,还进一步细化出地热水、矿泉水、 岩溶水、再生水、多水源取水、公共管网取水等论证 内容,使之*具普适性。 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广大基层水资 源论证报告编制技术人员尽快掌握论证要领,提高报 告编制水平;同时,也为水资源论证专家审查和水资 源管理工作者以及从事水资源管理的科研、教学工作 者提供有益参考。
《梯级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由李晓斌、肖舸主编,对梯级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主要内容包括梯级水库调度业务及管理流程、水情自动测报传感器、通信组网、数据采集、站网论证与分析、梯级水库调度平台数据库设计、信息传输与通信、水务计算、水库调度业务管理、GIS应用、系统管理与维护、洪水预报、中长期水文预报、防洪调度、发电调度、节水增发电考核等。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指导性强。《梯级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可供电力系统、水电厂、流域水电开发公司的运行管理人员,各级电力调度机构的水调运行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作为国际上本专门针对水足迹的评价手册,水足迹评价手册国际标准方法从水足迹概念入手,系统阐述了水足迹评价的四个步骤:设定目标和范围、核算水足迹、评价水足迹可持续性和制定水足迹响应方案,并为每个步骤以及各种类型的水足迹评价制定了完整的国际标准,包括直接水足迹,间接水足迹,蓝水、绿水、灰水足迹,过程水足迹,产品水足迹,消费者水足迹,区域水足迹,国家水足迹,流域水足迹,企业水足迹等。 水足迹评价手册国际标准方法可作为水文水资源、生态学、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参考书,对于关注水资源管理的政府工作者、认证机构人员、企业人士以及公众也具有参考和指导作用。
黄河主编的《水利行业能力情况普查报告》系《 **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丛书》之一,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的主要成果,主要包括普查任务与技术方法,水利机关法人单位、水利事业法人单位、水利企业法人单位、乡镇水利管理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单位的机构和从业人员情况等。 本书内容数据**、准确、客观,可供水利、农业、国土资源、环境、气象、交通等行业从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科研生产的各级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参考使用。
为统一水资源管理信息代码编制,促进水资源数据共享,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09),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资源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资源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次提出通过节水型建设,到2015年中国可以达到水资源供需平衡,或者说这种意义上的不缺水。其根据是目前中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耗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接近4倍,只要降到两倍,中国就可以在保证粮食安全、保持经济较高速度增长的同时,达到水资源供需平衡。 作者自上大学时作为四清工作队员到北京郊区农村种稻,大学毕业后劳动锻炼在新疆农场当拖拉机手开始,从生产中在全国33个省市区接触水40年以来;自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批出国访问学者在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考察水25年以来;自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高技术与环境顾问研究水12年以来;自在水利部任水资源司司长、全国节水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制订规划、提出政策,管理全国水资源工作6年以来,逐步建立了资源系统工程管理学的基本框架。以资源系统工程管理学的观点重新认识水资源的水
陈艳卿等编著的《美国水质基准方法学概论》是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保护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水质基准制定方法技术支持文件的中译本。共分4篇:第l篇介绍了保护水生生物及其用途的水质基准制定理论与方法;第2篇~第4篇介绍了保护人体健康水质基准制定理论与方法。本书旨在推动我国水质基准方法学的建立与发展,为我国开展水质基准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对我国水质基准理论与方法学研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美国水质基准方法学概论》可供从事水质基准、水质标准、环境暴露、风险评估、毒理学和环境管理等领域的科研与管理人员阅读。
本教材着重阐述基本要领、基本理论,注重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内容完整,叙述清楚透彻,通俗易懂;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水的自然和社会循环过程中,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工程技术原理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水的储存、循环与水量平衡,水资源的形成和开发利用状况,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水资源水质评价,水资源供需平衡,地表水取水工程,地下水取水工程,节水理论与技术,水资源保护等。 本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师生以及业内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参考。
韩宇平等编著的《区域安全的水资源保障研究》是关于区域安全的水资源保障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专著 。全书以水资源的可持续 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区域水安全为主线,在系统介绍区域 水安全基本理论和区域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采用学科协同交叉方法系统地开展了区域经济安全水资源保障研究、区域社会安全水 资源保障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水资源保障研究,并建立了区域安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和保障框架。 《区域安全的水资源保障研究》可供水利、水资源、水文、地理、环境、生态、经济、社会和自然资 源等专业 的科研、教育、计划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与教师阅读参考。
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计划,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l—2002),在总结以往水资源调查评价和供需平衡预测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编制《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SL 429—2008)。 《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共7章30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对标准的编制目的、适用范围、分区原则、水平年设定、基本资料收集与整理、现状调查与评价、成果合理性分析、引用标准等作了规定; ——对基础资料的收集及对资料的要求、成果资料的收集与对资料的要求作了规定; ——对经济社会资料收集整理、供水基础设施及供水能力调查统计、供水量调查统计、用水量调查统计、用水耗损量分析估算、废污水排放量和污染源调查分析、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等内容及要求作了规定; ——对需水预测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本书针对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水生态环境要求,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在水的社会循环过程中,城镇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程的技术原理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区域水资源估算与评价、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水环境质量模型、地表水取水丁程、地下水取水工程、城市节水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