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刘静、李霞编*的《设计制图》针对建筑、环境艺术、展览、公共艺术、艺术设计等专业培养设计能力,借鉴传统工程图制图方法,以“看得懂、学得会、能制图”为原则,全面阐述设计制图基本体系。内容主要有手绘图工具介绍、几何作图法、制图基本规范、投影、组合体视图、轴测图、透视图等;着重讲解了建筑制图、装饰设计制图等方面的内容,尤其对室内设计平面、顶棚平面、立面、构造详图的绘制方法、室内设计透视原理与方法等进行详细阐述。以文字叙述结合制图步骤及实际案例的方法,图文结合,循序渐进,力求以科学的方式表现设计目标,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力求概念清晰、通俗易懂、切合实际,让设计师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具有可以实现的基础,体现出感性创想与理性思维智慧的交融,表现出科学与艺术共同的光辉。 本书可作为高
陈东明、杨晨编著的《SCP视角下水利新技术推广模式研究》在界定水利新技术推广及其模式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水利新技术推广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组织,明确了其战略理念定位,对水利新技术推广行为方式进行了机理性解析,挖掘了现行推广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运用投入一产出模型构建了8个二级维度测评体系,探讨了水利新技术推广绩效的理念调适与方式拓展思路,并借助典型个案分析指出水利新技术推广中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调适方略,以期为提升水利新技术推广效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SCP视角下水利新技术推广模式研究》可作为水利科学、水资源管理、水利科技推广及应用领域管理及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供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关注水利科技推广应用的读者参考使用。
由赖佑贤、闫晓满主编的《江湖淤泥固化处理操作技术指导手册》从介绍江湖淤泥固化处置技术出发,简单总结和介绍了江湖淤泥固化处置技术、工艺技术流程、主要设备与操作要点、淤泥固化质量控制以及处置系统运行维护与管理。 本书既可以作为江河湖库污染淤泥固化处置工程现场操作工人的培训指导用书,同时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的参考读本。
本书介绍了沙质海岸风沙运动、波浪理论、泥沙特征、泥沙的输移运动、海域含沙量特征、海岸变化及海岸变化模拟等内容。
本《指导书》是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编写的,其内容主要由“职业概况”、“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鉴定试题库”四部分组成,分别对技术等级、工作环境和职业能力特征进行了定性描述;对培训期限、教师、场地设备及培训计划大纲进行了指导性规定。本书重点是文字试题库。 试题库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电力行业》和针对本职业(工种)的工作特点,选编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理论知识(含技能笔试)试题和技能操作试题;还编制有试卷样例和组卷方案。 《指导书》是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考核命题的依据,可供劳动人事管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人员、考评人员和学员使用,亦可供电力(水电)类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和企业职工学习参考。
地下水是皖北平原的重要供水水源,也是维系区域生态和地质环境的要素之一。近20年来,由于地表水污染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地下水开发规模显著增加,而且精细化管理相对滞后,使得局部地下水循环条件发生较大变化,部分城市已出现大范围的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威胁到城镇供水安全。 刘猛、尚新红、陈小凤、许一著的《皖北平原地下水安全开采与控制技术》在整个流域背景下,从地下水系统和水文地质条件入手,阐述了地下水情势演变、安全开采量与控制指标的评价研究,揭示了在变化条件下地下水资源的演变特征及情势规律,对流域内超采区的状况进行系统分析评价,从流域特点和实际出发,研究安全开采量评价关键技术,并对典型区域的安全开采量进行评价。
本局部修订是在现行行业标准《港口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 221—98)的基础上,增补和修订了部分分项工程的质量标准,增加了工程观感质量评价的具体标准和工程质量检验资料用表的统一规定。 《港口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 221—98)自1999年实施以来,对加强港口工程建设管理、有效控制工程质量、提高综合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港口建设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对原标准中原则性的规定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加之近几年来,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和新工艺方面*成果的应用,急需补充这些方面的内容。为此,交通部组织中港航务工程局对原标准进行了局部修订。 本局部修订是在广泛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局部修订的内容替代《港口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 221—98)中相应的章节和附录,并应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体系,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水利部共同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水文勘测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09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 一、本《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以客观反映现阶段本职业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目标,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对本职业影响的基础上,对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都作了明确规定。 二、本《标准》的制定遵循了有关技术规程的要求,既保证了《标准》体例的规范化,又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特点,同时也使其具有根据科技发展进行调整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符合培训
本标准是根据《关于印发2005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5]739号)的要求制定的。 在GB 50287—19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中就喀斯特地区水电水利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和内容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鉴于喀斯特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并影响水电水利建设的安全和经济效益,为做好喀斯特地区的水电水利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经验和吸取有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本标准就水库渗漏、坝基稳定和渗漏、地下洞室围岩稳定和渗漏等工程地质问题的勘察内容、技术方法和评价原则作出了规定。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水电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由赖佑贤、闫晓满主编的《江湖淤泥固化处理操作技术指导手册》从介绍江湖淤泥固化处置技术出发,简单总结和介绍了江湖淤泥固化处置技术、工艺技术流程、主要设备与操作要点、淤泥固化质量控制以及处置系统运行维护与管理。 本书既可以作为江河湖库污染淤泥固化处置工程现场操作工人的培训指导用书,同时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的参考读本。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2005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5]739号)安排编制的。 区域构造稳定性是关系到水电水利工程是否可行的根本性地质问题,在GB 50287-19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中就区域构造稳定性的勘察内容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但具体的勘察方法、技术要求和有关评价标准等没有作规定。为做好区域构造稳定性的勘察研究工作,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参考地震部门的有关标准,编制了本标准,就区域构造稳定性勘察研究的具体内容、步骤、方法及评价标准作了规定。 本标准在编写过程中,总结了我国水电水利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勘察研究的经验,搜集了有关部门的资料,吸取了有关的科研成果。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
本规范系在行业标准《海港总体及工艺设计规范》(JTJ211—87)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港址选择、平面、装卸工艺、铁路、道路、给水排水、供电照明和连续输送机械系统控制、通信和船舶交通管理、助航设施以及环境保护等。 关于规范的名称,根据1996年8月交通部颁布的《水运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的规定,以及国内外有关行业的情况和部审会的意见,将原《海港总体及工艺设计规范》改名为《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 本规范共分11章51节,4个附录,并附条文说明。 本次主要修订的内容包括港址选择,煤炭、矿石、散粮、集装箱码头的装卸机械选型和工艺布置,港口主要建设规模的确定,油品码头与其他货种码头的安全距离,辅助生产建筑物指标,设计船型尺度,环境保护及公用设施等。增补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小型港口和大型深水码头
本书系统阐述了道路交通工程设施的种类、功能、构成、总体规划、设计原理、设计原则和方法等,介绍了交通工程设施的发展历程和新技术应用。全书共分11章,内容包括:绪论、交通工程总体规划、交通安全设施设计、交通管理设施设计、道路收费设施设计、交通监控设施设计、公路通信设施设计、公路服务设施设计、停车设施设计、道路照明设施设计、公路供配电设施设计,每章后面附有思考题。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交通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有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GB/T 11826《流速流量仪器》分为八个部分: ——第1部分:转子式流速仪; ——第2部分:声学流速仪; ——第3部分:电波式流速仪; ——第4部分:微转子式流速仪; ——第5部分:电磁式流速仪; ——第6部分:流速流向仪; ——第7部分:剖面流速仪; ——第8部分:光学流速仪。 本部分为GB/T 11826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水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文仪器分技术委员会(SAC/TC 119/sc 1)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水利部水文仪器及岩土工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宁波北仑华赛液压器材有限公司。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全国工业产品生产*办公室水文仪器及岩土工程仪器审查
李娟等编著的《水环境监测技术》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之一,依据国家骨干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的目标与要求,按照校企专家共同讨论制定的课程标准进行编写。本教材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涵盖了水环境监测的基本工作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了解水环境监测;水环境调查及监测方案制定;水样的采集、运输和保存;水质监测实验室基本知识;水质分析;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水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制;综合实训。 《水环境监测技术》为高职高专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教学用书或水环境监测岗位培训及水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水利水电类:工程制图与识图习题集》分三篇共11章,内容包括篇绘图理论(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二篇投影制图(投影的基本知识,基本体的投影,立体表面的交线,组合体的投影,轴测图,视图、剖视图和断面图,标高投影);第三篇专业图识图(水利工程图,钢筋混凝土结构图,房屋建筑图)。 《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水利水电类:工程制图与识图习题集》以“识图”为主线,内容取舍、选题举例密切结合专业实际,充分体现了专业特色和专业特点。 《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水利水电类:工程制图与识图习题集》为高职高专水利类教材,也可供中等学校水利类专业使用和工程技术人
本书主要介绍了水文集合预报的定义、发展史及水文集合预报的实现方法,以及水文集合预报产生的三大核心模块及集合预报的验证方法与应用。全书分5章:水文集合预报概述、水文集合预报前处理、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水文集合预报后处理和水文集合预报验证。其中水文集合预报前处理主要是对水文模型输入的降水、气温预报进行订正并给出不确定性的概率分布;分布式水文模型是集合预报的核心,提供水循环的模拟及预报过程;水文集合后处理主要针对水文模型预报的流量进一步进行矫正,并给出流量不确定性的概率分布;水文集合预报验证介绍当前常用的集合预报的验证方法。
本书以水资0源和水环境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潜力、承载力、保护、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方面问题。全书17章分为4篇,即绪论、水资源、水环境和水污染事件。 本书层次清晰,理论前沿,示例充实,力求深入浅出,便于读者阅读。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按照国家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及高职高专教学特点编写完成的。全书共分12章,主要内容包括测量学的基本知识、测量仪器的使用、小区域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地形图应用、施工测量的方法、渠道测量、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放样、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和GPS测量技术及其应用等。本书配用《水利工程测量实验指导与习题》(另册)。 本书主要供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技术、水文水资源、给水排水和水文地质等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使用,也可供从事上述专业的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地下水类型、运动 排泄 赋存规律、不同类型的蓄水构造;结合大量的野外找水经验,详细介绍水文地质找水方法、电阻率法、电阻率剖面法、激发极化法、放射性探测法、甚低频电磁法、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声频大地电场法、自然电场法、充电法等各种找水技术的原理、方法、步骤,给出了大量的找水应用案例;同时介绍管井、大口井、辐射井、截潜流等取水工程的布置、设计、施工方法等成井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