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史前黄河之自然史、纪元11年前之黄河史、安流千年由千乘入海之黄河、纪元1048年至纪元1128年由章武入海之黄河、纪元1128年至纪元1825年由汴入濉、入泗、入淮、过清口之黄河、纪元1855年铜瓦厢改道后之黄河等。供研究黄河治理及热爱治黄事业的人员参考。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在长江河流泥沙、河道演变及治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书是在长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指导下,由相关专业科技人员编写的,旨在汇集半个世纪来河流研究方面的成果和总结河道整治方面的经验。 本书共有4篇,分为16章,内容包括:长江流域自然地理特性、河道地质地貌条件、水系来水来沙条件、河道水文泥沙特征,弯道和汊道水流泥沙运动、悬移质和推移质运动特性、河床形态与河相关系,长江河道形成与发育、长江干流河道、湖泊及河口演变、干支流河型分类及河型成因,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规划与河势控制、护岸工程、裁弯工程、汊道治理、河口整治、长江上游航道整治、三峡库区库岸整治与支流整治,以及长江河道观测和河工模型、数学模型研究方法。 本书可供河流研究人员、河道整治工程技术
在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的工程勘察、设计中,积极吸取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设计上高起点、严要求,管理上勇于创新、敢于实践。通过天荒坪工程的建设,解决了抽水蓄能电站勘测、设计的许多关键技术问题,取得相当数量的成果,很多项目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电站整体设计在外领先。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的成功建设是参建各方共同开拓、辛勤劳动的成果,体现了业主、设计、施工、管理、运行单位的技术水平。《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技术总结》起到总结成绩、交流经验的好作用。
在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的工程勘察、设计中,积极吸取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设计上高起点、严要求,管理上勇于创新、敢于实践。通过天荒坪工程的建设,解决了抽水蓄能电站勘测、设计的许多关键技术问题,取得相当数量的成果,很多项目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电站整体设计在外领先。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的成功建设是参建各方共同开拓、辛勤劳动的成果,体现了业主、设计、施工、管理、运行单位的技术水平。《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技术总结》起到总结成绩、交流经验的好作用。
钱塘江是我国东南沿海以涌潮壮观闻名于世的河流。河口两岸塘是卫护太湖平原南部和宁绍平原不受洪潮侵害的屏障。规模宏伟、布置周详、构筑精巧、工程艰巨,在我国工程建筑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与长城、运河同被誉为我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建设,且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清代又因其攸关国计民生,与(黄)河防建设、运河治理一同受到重视,投入巨款,修筑不绝,因之又被称为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本书内容涵盖当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塘岸防护方略、塘型结构和属设施、施工修筑、劳力、材料、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经费、史料述要等,并以古籍中的重要图幅、整理的表格和照片。既有相当系统的记叙和引文出处,也有精辟的议述。书末所名词浅释和海塘字号与里程对照表,更有助于今人阅读史料时参考。
梅锦山主编的《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编制关键技术研究》是编制《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编制技术导则》的技术基础。本书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和设计成果,紧紧围绕《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编制技术导则》编制的有关要求,内容主要包括开展研究工作的成果。根据今年来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包括分期洪水及防洪调度研究、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风险评估指标及可接受风险研究和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洪水预报信息可利用性研究?br/>
《黄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优化及综合调度关键技术》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需求,以黄河流域作为环境剧烈变化和缺水流域的典型代表,围绕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供需演变驱动机制、缺水流域水资源动态均衡配置理论、复杂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耦合机制与协同控制原理三大科学问题,以实现2030年前减少黄河流域缺水量10亿~20亿m3为攻关目标,突破了具有物理机制的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生态-高效输沙精细需水预测技术,创新了统筹效率与公平的缺水流域水资源动态均衡调控理论方法,创建了复杂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调度技术与方法,发展了缺水流域水资源动态均衡配置与协同调度理论体系。《黄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优化及综合调度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已在黄河流域分水方案优化和水量调度方案编制等工作中开展了业务化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