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河道特性,总结了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10年来的防洪报告编制经验,梳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涉水建设项目防洪评价审查要点、防洪评价计算主要技术手段及防洪评价报告编制的关键技术,并针对河口区、网河区和内河涌不同河道特征、不同类型建设项目进行了实例解析。本书旨在提高珠三角及河口区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水平,也可作为水行政部门防洪评价审查的技术参考。
本书以江汉平原荆门市五个村庄的治水实践为叙述框架,在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变迁的背景下探讨治水的国家介入和农民合作之关系。作者认为,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是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前提,当前市场化取向的水利体制改革之所以陷入困境并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衰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退出及农民合作的瓦解。因此,符合中国国情的农田水利制度安排必须在国家、市场和村庄三者之间寻求的结合方式。
冯峰所著的《河流洪水资源利用效益与定量评估研究》首先介绍了洪水资源利用在外的发展概况,对洪水资源利用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定义和分类;重点阐述了洪水资源利用效益因子的识别方法、定量评估技术、综合评价方法;并提出了洪水资源的利用量决策模型、风险效益综合评价模型和优化配置模型;最后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展望。《河流洪水资源利用效益与定量评估研究》可供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工程、城市水利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从事水资源规划、管理、调度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李燕、徐迎春编著的这本《淮河行蓄洪区和易涝洼地水灾防治实践与探索》共分7章,介绍了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和易涝洼地基本情况,分析了淮河中游人地系统特征。总结梳理了淮河行蓄洪区的历史沿革,系统定量分析了淮河行蓄洪区运用对流域防洪减灾的作用。在对典型片行蓄洪区的运行状况进行诊断与评估的基础上,系统集成了安全建设、居民迁建、社会经济发展、进退洪工程等减灾模式,提出了适宜淮河行蓄洪区的综合减灾技术体系,分析了淮河中游地区易涝洼地涝灾特点以及成灾机理。在系统分析、总结淮河流域治涝工程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新农村建设,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淮河流域易涝洼地的综台治理技术,为科学台理治理易涝洼地提供了借鉴,构建了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和易涝洼地洪涝水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洪涝水风险度进
本书系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量野外实测和室内试验的资料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系统阐述20世纪末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期蓄水前,人为因素影响相对较小时期的天然条件下,长江泥沙来源与运行堆积和河道及地理环境变迁特征与规律的专著。全书分三篇共十章:篇,流域产沙;第二篇,泥沙堆积与床沙组成;第三篇,河道及环境变迁。其综合了多学科、多手段的勘测研究成果,具有研究空间大、时段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内容丰富,数据翔实,在长江泥沙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供从事水文、河道、泥沙、地质、地貌及环境等学科相关研究单位和水利、航运、城市与环境等规划、技术管理部门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五水共治”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是晌应中央号召,推进全省新一轮改革的关键之策。“五水共治”意义深远,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在治水的过程中进一步弘扬水文化的核心价值,使全社会更加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对于一直制约着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污染问题,也将是破解良方。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五水共治”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战赡意义,是由客观发展规律、特定发展阶段、科学发展目的决定的。水是生产之基,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7K体水质,治水就是抓转型;水是生态之要,气净、土净,必然融入于水净,治水就是抓生态;水是生命之源,老百姓每天洗脸时要用、口渴时要喝、灌溉时要用,治水就是抓民生。可以说,“五水共治”是一石多
根据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要求,在市政教研室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本课标主要收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进程表;介绍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理论教学课程标准,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共计18门;介绍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标准,包括专业基础实践课程、专业核心实践课程共计1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