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江河湖泊众多,水系纵横交错,河流如同大 地的血脉一样源远流长,而星罗棋布的湖泊则如同镶 嵌在大地上的明珠。本书以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以 及十大淡水湖、十大咸水湖等湖泊为重点,通过凝练 的文字和优美的画卷,为读者展示我国江河湖泊的风 采以及和它们有关的常识、故事。
2005年颁布、实施的《水电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 部分:土建工程》(DL/T5113.1-2005)(简称《评定标准》),是当前水电水利工程(涉及水利和电力行业)施工质量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本书是应用该标准的学习辅导材料。 全书共六章,包括三部分内容。部分(章)介绍验收评优体系;第二部分(第二章)介绍《评定标准》的质量评定表格填写基本要求;第三部分(第三~六章)按照专业进行质量评定表格应用示范。 本书由参加DL/T5113.1-2005起草的专家编写,内容系统全面,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供水电水利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人员使用,对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也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选编了外有关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裂缝及其防治技术的论文46篇,国外论文30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各种自然条件下大体积水工混凝土建筑物裂缝实例,分析产生裂缝的原因,介绍了预防裂缝的措施和裂缝处理的技术经验。可供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科研人员参阅,也可作为有关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世界上,没有哪一条江河,能够像长江三峡这样,拥有长达200公里的山水画廊,拥有7000年的文化积淀。在没修三峡工程之前,说到三峡,人们就会想到李白笔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千古绝唱。今天,再说到长江三峡,人们就会想到毛泽东“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著名诗句。修建宏伟的三峡工程,改造三峡河段的天然河道,开发长江三峡水力资源,造福中国人民,是中国几代领导人和水利专家的梦想。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梦想变成了现实。在三峡发生从河到湖的巨大变迁的临界点上,我们进入,我们记录,我们见证。即将消失的,我们留下了它们的身影;正在发生的,我们记下了它们的过程;将要发生的,我们与所有的读者共同期待并且深深祝福。李金龙编
该习题集是面向参加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执业资格考试的人员而编写的,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资格考试大纲》的理解,为应试者提高的复习配套专用材料。 全书内容包括水工结构篇与工程地质篇。每篇包含内容、章节编排都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案例(水工结构与工程地质篇)》相对应。
《河南“75.8”特大洪水灾害》一书,既是记述“75.8”这一历史性重大事件的史料书,又是总结、研究洪水规律、防洪方略及抗洪抢险的活教材。本书在搜集、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从雨情、水情、水文测报、洪水调度、抗洪抢险、洪灾及抢救、经验教训、洪灾反思、黑色八月的记忆及灾后防洪建设等方面加以研究、论述,具有资料翔实、论据可靠、图文并茂、可读性较强等特点,为防洪治水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和工作参考。
《千古黄河》作者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以其专学,混凝心血,写出二千年来黄河历史,探求河患的根源,并尝试总结古今治河经验。读者不仅可从《千古黄河》中详细认识黄河水文,更可见历代治河者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所付出的努力。现列为"远东精选"丛书之中。
本书共分9章,涉及海岸泥沙运动基础理论、工程应用及海岸泥沙模型试验等多方面内容。可供有关科研、设计单位及高等院校的科研设计人员、教师和研究生参考。
本书从关注海堤建设工程经济与社会效益协调和谐的目的出发,探索创新海堤建设工程的评估系统与方法。内容包括结论、评估理论与方法、海堤工程防护范围的确立,以及海堤建设工程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投入产出和社会效益评估方法研究等方面,并以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堤建设工程为对象,将一系列创新原则、方法与技术手段用于实证研究,体现理论结合实践、方法融汇实例的指导思想。 本书力求新形式下海堤工程的评估与建设提供参考,适合从事海堤工程建设与评估研究的人员阅读。
《千古黄河》作者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以其专学,混凝心血,写出二千年来黄河历史,探求河患的根源,并尝试总结古今治河经验。读者不仅可从《千古黄河》中详细认识黄河水文,更可见历代治河者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所付出的努力。现列为"远东精选"丛书之中。
王裕宜、詹钱登、严璧玉等编著的《泥石流体的流变特性与运移特征》是一本研究泥石流体的流变特性和运移特征的专门著作。《泥石流体的流变特性与运移特征》系统地论述了泥石流体的组成特点和理化性质、泥石流体的应力特性和剪切稀化现象;泥石流启动应力过冲的突发机理、泥石流规模与频率的自组织临界特性、流变模型和二维演算模式、黏性泥石流体的阻力特征与流速参数的确定。《泥石流体的流变特性与运移特征》还专门阐述了全球气候变化下的黏性泥石流体输沙年际特征、强降水与泥石流侵蚀输沙的相关性、雨季不同时段泥石流侵蚀产沙特征、泥石流输沙规模年际演变趋势数值模拟。并从泥石流体流变模型出发,分析了泥石流沟道冲淤变化与危险度的评估、泥石流体堆积结构及构造特征和堆积坡度、堆积范围等多因子预测模型。《泥石流体的流变特
《多自然型河流建设的施工方法及要点》一书是日本多年来建设多自然型河流的经验教训积累所得。本书的作者结合日本文化的历史传统,从新的视角审视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演变,并把一种崭新的环保理念引入河流规划与建设,演化为有日本特色的人类与自然共处的多自然型河流建设。 本书借鉴日本文化历史,对目前开展的多自然型河流建设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再认识,并列举大量工程实例,对多自然型河流建设的思路、规划、设计及注意事项等问题作了详尽的介绍。当然,在多自然型河流建设上,还有各市地多工程学和生物学的问题尚未解决。目前,日本全国众多科研人员和施工人员也正在努力探索解决这些难题的途径。本书所论述的某些内容,今后也可能被重新改写,但对目前正在思考、研究和从事多自然型河流建设上发挥作用,将是我们的荣幸。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20世纪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又一次流域性大洪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在完成了’98洪水水文资料整编及野外勘测的基础上,编写了《1998年长江洪水及水文监测预报》,从流域概况、气候背景、水文站网、泥沙冲淤、水环境监测、水位流量关系等方面,对1998年洪水的成因、特点、发生发展规律作了准确而概括的介绍,并对水库、湖泊、溃垸分洪、排涝和森林对洪水的影响及中下游干流水位偏高等一系列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 本书文字精练,有大量珍贵数据和多幅彩色插图,是准确反映1998年长江洪水及水文监测预报情况的专业书籍,具有性、资料性和可检索性。本书对实施灾后重建,修订长江防洪规划,指导今后的测洪报汛,发展水文预报技术,完善防洪调度和开发治理长江有着多方面的研究和使用价值。
本书共分9章,涉及海岸泥沙运动基础理论、工程应用及海岸泥沙模型试验等多方面内容。可供有关科研、设计单位及高等院校的科研设计人员、教师和研究生参考。
《基于智能技术的水库防洪实时调度及风险分析研究》对水库防洪调度进行深入研究,利用信息扩散理论、遗传程序、集对分析等现代智能技术建立水库防洪实时调度模型,以实现充分利用洪水资源、尽量减少洪水灾害损失的目的,并以滦河下游水库群为实例进行分析。全书共分为7章:绪论,滦河流域概况及流域水库调度存在的问题,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洪水预报模型,基于改进集对分析的水库防洪实时调度模型,基于模拟技术的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模型,水库防洪预报调度风险分析理论,基于信息扩散的水库防洪调度风险及效益分析,结论与展望。
本书是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河联合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水文、水资源部分,涉及区域水循环机制、分布式水文模型、洪水演算与洪水预报、径流序列重建、水资源系统演化规律与调度管理、水沙资源优化配置、水文量测技术等内容;下篇为水环境、水沙科学部分,包括典型污染物和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流域土壤侵蚀和防治、泥沙运动力学理论、水库和河道数学模型、游荡性河道演变规律与河道整治、模型试验技术和现场量测方法等内容。各项目独立成章,自成体系,是作者对某个具体问题的系统认识和成果总结,便于读者阅读和参考。 本书可供水利、环保、地理、力学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人员和研究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