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颁布、实施的《水电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 部分:土建工程》(DL/T5113.1-2005)(简称《评定标准》),是当前水电水利工程(涉及水利和电力行业)施工质量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本书是应用该标准的学习辅导材料。 全书共六章,包括三部分内容。部分(章)介绍验收评优体系;第二部分(第二章)介绍《评定标准》的质量评定表格填写基本要求;第三部分(第三~六章)按照专业进行质量评定表格应用示范。 本书由参加DL/T5113.1-2005起草的专家编写,内容系统全面,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供水电水利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人员使用,对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也具有参考价值。
我国江河湖泊众多,水系纵横交错,河流如同大 地的血脉一样源远流长,而星罗棋布的湖泊则如同镶 嵌在大地上的明珠。本书以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以 及十大淡水湖、十大咸水湖等湖泊为重点,通过凝练 的文字和优美的画卷,为读者展示我国江河湖泊的风 采以及和它们有关的常识、故事。
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资格考试分为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基础考试合格后方可报名参加专业考试。基础考试分为两个半天,分别进行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考试;专业考试分为两天,分别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案例考试。基础考试不分执业类别,专业考试分执业类别。 本书以注册工程师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勘察设计技术标准为重点、紧密联系工程实践,不仅能帮助考生系统掌握的专业知识、勘察设计技术标准为重点,紧密联系工程实践,不仅能帮助考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正确运用设计规范、标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而且可作为水利水电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勘察、设计、咨询、建设项目管理、专业技术管理的辅导读本和高等院校师生教学、学习的参考用书。
本书共分9章,涉及海岸泥沙运动基础理论、工程应用及海岸泥沙模型试验等多方面内容。可供有关科研、设计单位及高等院校的科研设计人员、教师和研究生参考。
本书系统论述了利用天然示踪和人工示踪调查堤坝渗流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堤坝集中渗漏通道的形成机理。全书共分九章,包括总论、堤坝建设各阶段渗漏研究、渗流研究常规方法、温度示踪方法、环境同位素示踪及水化学方法、人工示踪方法、示踪方法测定裂隙岩体渗透性、堤坝管涌和接触冲刷破坏机理、水库内部的渗漏试验。本书重视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通过大量工程实例检验理论的可靠性。
《棕地治理与再开发》内容非常广泛,如2004年悉尼奥运会场馆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场馆的规划与开发,均考虑把棕地修复完全纳入区域环境整治和可持续发展之中,追求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化和统一。书中有两章专门介绍这两届奥运会棕地再开发的成功案例。另外,《棕地治理与再开发》还介绍了美国和英国棕地再开发过程中的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和如何选择修复技术等内容。同时《棕地治理与再开发》还特别指出,棕地修复工程的成功实施需要考虑到各种风险,选择适当的实施战略和成本管理方法可限度地减少风险。书中的一些工程案例总结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收获的经验教训。
世界上,没有哪一条江河,能够像长江三峡这样,拥有长达200公里的山水画廊,拥有7000年的文化积淀。在没修三峡工程之前,说到三峡,人们就会想到李白笔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千古绝唱。今天,再说到长江三峡,人们就会想到毛泽东“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著名诗句。修建宏伟的三峡工程,改造三峡河段的天然河道,开发长江三峡水力资源,造福中国人民,是中国几代领导人和水利专家的梦想。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梦想变成了现实。在三峡发生从河到湖的巨大变迁的临界点上,我们进入,我们记录,我们见证。即将消失的,我们留下了它们的身影;正在发生的,我们记下了它们的过程;将要发生的,我们与所有的读者共同期待并且深深祝福。李金龙编
本书系《中国堤防工程施工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注浆法的定义、适用范围、工法原理、施工材料与设备、施工工艺及流程、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并通过典型案例加以说明。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新的工艺技术以及我国目前注浆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书可为从事水资源堤防工程者直接应用,并为从事土木建筑、交通洪航、铁路桥隧、围海造陆、地基处理以及中职、中国和高等院校的师生提供有益借鉴。
本书从历史文献中爬梳史料,扼要叙述我国以传说中大禹治水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利事业发展概况。作者将我国水利发展的历史分为六个时期:(1)初步发展期,(2)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大发展期,(3)向江淮流域发展期,(4)北方水利盛衰起伏,南方持续发展期,(5)向东南沿海及珠江流域发展期,(6)全国水利从普遍开展到衰落期。每一时期又系防洪治河、农田水利、航运工程部分,其余如海圹、海堤、城市水利、水力利用、提水工具、治水人物与文献等亦多有涉及,读后可对我国四千年来的水利发展史获得一个系统清晰的概念。 本书比较注意工程之兴废,似工程技术史而又不完全是;稍有及政治经济与水利之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但远远不够,不能成为从经济发展看的水利史,仅能为关心这一问题的专家提供资料而已。总
本书内容包括史前黄河之自然史、纪元11年前之黄河史、安流千年由千乘入海之黄河、纪元1048年至纪元1128年由章武入海之黄河、纪元1128年至纪元1825年由汴入濉、入泗、入淮、过清口之黄河、纪元1855年铜瓦厢改道后之黄河等。供研究黄河治理及热爱治黄事业的人员参考。
在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的工程勘察、设计中,积极吸取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设计上高起点、严要求,管理上勇于创新、敢于实践。通过天荒坪工程的建设,解决了抽水蓄能电站勘测、设计的许多关键技术问题,取得相当数量的成果,很多项目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电站整体设计在外领先。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的成功建设是参建各方共同开拓、辛勤劳动的成果,体现了业主、设计、施工、管理、运行单位的技术水平。《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技术总结》起到总结成绩、交流经验的好作用。
王裕宜、詹钱登、严璧玉等编著的《泥石流体的流变特性与运移特征》是一本研究泥石流体的流变特性和运移特征的专门著作。《泥石流体的流变特性与运移特征》系统地论述了泥石流体的组成特点和理化性质、泥石流体的应力特性和剪切稀化现象;泥石流启动应力过冲的突发机理、泥石流规模与频率的自组织临界特性、流变模型和二维演算模式、黏性泥石流体的阻力特征与流速参数的确定。《泥石流体的流变特性与运移特征》还专门阐述了全球气候变化下的黏性泥石流体输沙年际特征、强降水与泥石流侵蚀输沙的相关性、雨季不同时段泥石流侵蚀产沙特征、泥石流输沙规模年际演变趋势数值模拟。并从泥石流体流变模型出发,分析了泥石流沟道冲淤变化与危险度的评估、泥石流体堆积结构及构造特征和堆积坡度、堆积范围等多因子预测模型。《泥石流体的流变特
我国是世界上发展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数千年社会发展进程中,各族劳动人民为征服自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消除水害,开发水利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我国极其丰富的史籍中,记载着水利事业数千年悠久的发展历史。水利技术是生产力,水利事业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总结我国水利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科学技术成就,是研究我国历史和科学技术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也会有的借鉴作用。 我们在本书编写过程中,试图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我国水利发展的简要进程以及它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试图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分析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初步的探讨。为了较好地阐明以上内容,本书采用以水
本书从数学模型、知识模型和试验选优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系统地介绍了适用于某些多维动态规划、大线性规划、复杂非线性规划和某些定性、模拟系统的试验选优方法以及在某些复杂水利系统优化规划中的应用实例。本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实例,基本上都是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 本书共分6章,除了、2章外,其他各章均有实例介绍,可供读者在研究和应用时参考。本书适合管理、水利专业的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千古黄河》作者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以其专学,混凝心血,写出二千年来黄河历史,探求河患的根源,并尝试总结古今治河经验。读者不仅可从《千古黄河》中详细认识黄河水文,更可见历代治河者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所付出的努力。现列为"远东精选"丛书之中。
本书概述了外不同河流的水沙特性、河床演变特性,综合分析了一些重要河流针对其自身特点提出的综合治理方略和行之有效的河道整治方案与措施,以及河道整治工作的发展历程。书中特别强调指出.不同河流的整治方案、整治措施及整治工程布局型式与其来水来沙特性、河道冲淤演变特性、流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等有着密不可分的承辅关系。进而针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的发展现状,在分析今后时期黄河来水来沙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原型河势变化规律及多年实体模型试验成果,指出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进一步整治,必须注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加强关键性“节点工程”的建设,并开展了专门的模型试验研究,提出了控导工程送溜距离和水流分离角计算公式,对今后河道整治工程布局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 本书可供从事河道治理工程研究及管理的科
本书从关注海堤建设工程经济与社会效益协调和谐的目的出发,探索创新海堤建设工程的评估系统与方法。内容包括结论、评估理论与方法、海堤工程防护范围的确立,以及海堤建设工程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投入产出和社会效益评估方法研究等方面,并以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堤建设工程为对象,将一系列创新原则、方法与技术手段用于实证研究,体现理论结合实践、方法融汇实例的指导思想。 本书力求新形式下海堤工程的评估与建设提供参考,适合从事海堤工程建设与评估研究的人员阅读。
本书从历史文献中爬梳史料,扼要叙述我国以传说中大禹治水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利事业发展概况。作者将我国水利发展的历史分为六个时期:(1)初步发展期,(2)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大发展期,(3)向江淮流域发展期,(4)北方水利盛衰起伏,南方持续发展期,(5)向东南沿海及珠江流域发展期,(6)全国水利从普遍开展到衰落期。每一时期又系防洪治河、农田水利、航运工程部分,其余如海圹、海堤、城市水利、水力利用、提水工具、治水人物与文献等亦多有涉及,读后可对我国四千年来的水利发展史获得一个系统清晰的概念。 本书比较注意工程之兴废,似工程技术史而又不完全是;稍有及政治经济与水利之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但远远不够,不能成为从经济发展看的水利史,仅能为关心这一问题的专家提供资料而已。总
李殿魁等人编著的《黄河三角洲国土防护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精)》是山东省“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在已完成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增列专题《延长黄河口清水沟流路行水年限的研究》和省“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巧川海动力输沙建专黄河口双道堤工程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持续对黄河三角洲的同土淤蚀、牛态演进、海况变迁、海岸防护等进行监测研究。前两个成果足研究如何在黄河河口前沿强化海动力、提高河口输沙能力、保证河口长期稳定;本成果则是研究如何在海岸带弱化海动力,促进泥沙沉降、维持岸线稳定、防治国土蚀退和恢复湿地生态,同时对利用渤海湾和莱州湾曲大潮流系统的结合部强力输送黄河泥沙等进行了探索分析。 《黄河三角洲国土防护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精)》将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牛态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