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东北地区水利开发是在清朝持续长达200多年封禁之后,适应近代东北新经济开发区的崛起而发展起来的。虽然起步较晚,总体上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在近百年间,在东北地方政府水利开发政策和直接受益者民力的积极参与下,经历了从航运为主的河川整治,向治水,再向治水与利水协调发展的转变,实现了水利开发的合理持续性发展。伪满洲国时期日本根据自身需求不断调控水利发展规模与速度,初步建立了带有浓厚殖民性的水利制度,从中能够理智而深刻地揭露日本侵华的目的、手段及日本“开发”东北的本质。《中国东北地区水利开发史研究(1840-1945)》由金颖所著。
历史时期钱塘江一系列的水利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陈雄编著的《钱塘江历史水利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阐述了水利发展的特点、主要水利工程,分析和总结了其历史的经验。《钱塘江历史水利研究》表明钱塘江流域具有悠久的水利开发治理的历史,隋唐时期以前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下游地区;隋唐时期整个流域开发治理步伐有所加快;宋元时期上中游引水和蓄水工程数量大增;明清时期海塘结构获得突破性进展,并在萧绍平原形成了统一的排灌系统。
本定额适用于利用建筑安装工程。内容包括:土石方机械、混凝土机械、运输机械、起重机械、砂石料加工机械、钻孔灌浆机械、工程船舶、动力机械及其他机械共九类,1244子目。
《潮汐河口河床演变与治理(精)》由熊绍隆编著,根据外26条河口资料,以影响河口形态及其演变的最重要且相互独立的因素,即径、潮流比值α和径、潮流含沙量比值β的合理组合αβ1/2作为分类指标,将潮汐河口分为河口湾型、过渡型和三角洲型类(其中Ⅱ、Ⅲ类又各分为三个亚类),较好地归纳出不同类型河口的形成条件和河床演变的主要特征。接着运用典型实例,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类型河口水沙运动和河床演变特性,概述其治理实践,并据以综合分析了潮汐河口开发治理的共同原则和各类河口的治理关键与难点。
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水力发电厂在十余年的枢纽运行管理工作中,借鉴外水电企业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步形成了与小浪底水利枢纽运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殷保合主编的《小浪底水利枢纽运行管理》从生产准备、制度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水力发电厂的各项管理模式、管理机制和管理实践。《小浪底水利枢纽运行管理》共分15章,内容包括主体工程概况、电厂筹建、人员培训、生产准备、安全管理、运行管理、技术管理、检修管理、物资管理、枢纽防汛和大坝安全会商、精神文明建设及党群工作、创建水力发电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西霞院电站生产准备、枢纽综合效益等。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基本建设投资管理的需要,提高概(估)算编制质量,合理确定工程投资,根据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组成的有关规定,在水建[1998]15号文发布的《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的基础上,并结合近些年水利工程自身行业特点,制定了本编制规定。它是编制和审批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的依据,也是编制工程标底的指导性标准。 本规定适用于中央项目和中央参与投资的地方大型水利项目。 工程的设计概(估)算应按编制年的政策及价格水平进行编制。若工程开工年份的设计方案及价格水平与初步设计概算有明显变化时,则其初步设计概算应重编报批。 本规定由水利部水利建设经济定额站负责管理与解释。
《水利工程施工》以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及其岗位群的培养目标为指导,依据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标准编写完成。全书共分五个项目,即施工导流与截流、基础工程施工、土石坝施工、混凝土建筑物施工、地下建筑工程施工,每个项目又由若干任务组成,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充分体现了实用性和实践性。 本书是高等院校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水利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等专业的通用教材,可作为水利水电类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参考用书,也可供水利施工技术人员参阅。
《河道生态护坡理论与技术》基于黑龙江省三江工程建设管理局科学研究项目“松花江干流治理工程生态护坡寒区适应性及其优化技术研究(SGZL/KY-10)”的成果,主要阐述了河道生态护坡理论的概念、内涵、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及其外研究进展,并针对目前常用河道生态护坡方法的技术原理、设计原则、影响因素、施工技术等进行了较全面总结。 《河道生态护坡理论与技术》适合从事河道生态护坡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等技术人员以及水利类专业学生参阅。
《水利工程施工》以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及其岗位群的培养目标为指导,依据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标准编写完成。全书共分五个项目,即施工导流与截流、基础工程施工、土石坝施工、混凝土建筑物施工、地下建筑工程施工,每个项目又由若干任务组成,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充分体现了实用性和实践性。 本书是高等院校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水利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等专业的通用教材,可作为水利水电类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参考用书,也可供水利施工技术人员参阅。
本书共分为10章,内容包括:绪论,雨水利用与水循环系统,雨水利用区域现状分析,雨水水质特征,雨水收集利用途径及工程设计,雨水收集及净化技术,雨水利用景观、雨水渗透对城市水环境改善,雨水综合利用系统,雨水利用工程评价与管理,雨水利用工程实践。本书既可作为水文水资源专业研究生的参考教材,也可供城市规划、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园林景观工程等领域的管理人员、科技工作者、房地产开发人员和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潮汐河口河床演变与治理(精)》由熊绍隆编著,根据外26条河口资料,以影响河口形态及其演变的最重要且相互独立的因素,即径、潮流比值α和径、潮流含沙量比值β的合理组合αβ1/2作为分类指标,将潮汐河口分为河口湾型、过渡型和三角洲型类(其中Ⅱ、Ⅲ类又各分为三个亚类),较好地归纳出不同类型河口的形成条件和河床演变的主要特征。接着运用典型实例,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类型河口水沙运动和河床演变特性,概述其治理实践,并据以综合分析了潮汐河口开发治理的共同原则和各类河口的治理关键与难点。
《北部引嫩工程冲刷淤积与土壤盐渍防治措施》是北部引嫩工程扩建机理研究的组成部分,是该项研究的延续、补充和发展。 北部引嫩工程扩建机理研究,是由水利部黑龙江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与黑龙江省引嫩工程管理处主持,并有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泥沙研究所、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黑龙江省大庆地区防洪工程管理处、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等单位参加,并列为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总院的研究项目。在全面完成此项研究后,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总院于2006年12月21日委托黑龙江省水利厅,邀请相关学科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该项研究成果进行了鉴定,鉴定委员会通过系统审查研究成果后,一致认为该项研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建议以该项工程(北部引嫩工程)为依托对它的效益与生态安全继续进行系统监测与研究。 根据鉴定委员
本书以黄河口的治理与演变研究为主线,在系统概括总结现代黄河口及其三角洲概况,古、近代对黄河口的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就现代黄河口研究及其进展、黄河口与下游河道的关系、黄河口治理措施与实践、新形势下黄河口演变与治理方略等内容进行了详尽阐述。书中还大量列举了在以往黄河口研究中未曾涉及的内容,如海向来沙问题、河口基准面影响机理问题、调水调沙问题、河口三角洲岸线动态平衡问题以及河口系统健康问题等。该书可作为有关专业人士和大专院校了解黄河口的重要参考用书。
本书为《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规划设计丛书》的枢纽规划设计卷,由直接参与工程规划、设计的人员撰写。本书分规划设计综述、工程重大问题研究与实践、工程评估与专家咨询等三篇,共18章,在全面综述该枢纽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对枢纽规划设计中的一些专门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对其中设计优化与创新,规划设计中的经验与体会,以及专家咨询意见也作了介绍。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有关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书。
在我们看到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人类带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环境带来深重的灾难,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前是不忘,后事之师”,现在,一个可靠的现象就是人类在开始认识自然规律,并为此而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行动,一场由环境保护而引发的绿色变革,正在全球以迅猛的势头向前推进。这场变革将冲破旧的观念,促使人类师法自然,建立新的秩序,重塑人类的生活,创造人类新的文明。 本套丛书的编著者以自己的研究为基础,吸纳外研究成果,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在人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些宏观思路。诚然,从认识问题到解决问题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态文明——新世纪社会发展趋势保护生态,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必然趋势。
本书系“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河管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黄河下游滩区及分滞区风险分析和减灾研究”专题研究成果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黄河下游重点难区及河道的水沙演变进、分洪闸前后冲淤计算、分滞区洪水演变进、滩区及滞洪区社会发展预测及洪水灾害损失评估、数据前后处理及计算机仿真技术、滩区及分滞洪区避洪减这措施等。本书可供防洪减灾、水文泥沙、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以及有部门的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从探讨区域水资源评价、预测方法开始,对目前水资源评价规划中的水文要素的可预报时间尺度、水文预测模型进行了探讨;针对区域农业用水特点,提出了区域农业水资源的评价理论及方法;以经济评价分析为手段,进行了区域水资源价值分析、水权转让中价格确定的理论分析及计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多目标分层优化方法的研究;进行了半结构多目标优化多层指标划分的方法探讨及应用研究;对区域干旱的风险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的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分析计算公式;最后,以理论研究成果及相应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为依据,开发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 本书可供从事水资源利用管理、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
鲁布革水电站是我国首次采用国际招标的方式进行工程建设的,日本大成公司竞标成功,从此拉开了我国水电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此后,广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法施工管理、小浪底水利枢纽国际招标工程管理,使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有力地推进了市场经济条件眄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发展。作者从鲁布革工程的一名建设者,到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施工的重要组织者和小浪底工程建设的主要管理者,亲身经历并积极推进了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变革,体验了国外管理体制对水电建筑市场强烈冲击的阵痛,并在国际合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深切体会。为了给今后同类工程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我们惧并整理了作者在鲁布革水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所撰写的部分
本书是“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一个专题研究成果,是环境科学领域的一本专著。根据黄河多沙对水质影响巨大的特点及重要水源的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河段水污染状况,进行了以下主要内容的研究工作;泥沙对黄河重金属、有毒有机物和COD等的影响;泥沙同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的互相作的水质模拟;用环境化学和环境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多泥河河流的水质标准和评价方法,对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河段水污染状况,进行了化学、生物学、有毒有机物和入射性水平的评价,同时进行了清、浑水污染水平与特点的对比分析,彩灰色系统预测方法,预测了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2000年、2010年的废污水和COD排放量,并对不同含沙量、流量和排污削减量条件下,两个水平年该河段水污染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运用确定性大系统递减控制理论与河流水水污染
长江是中国大河,流域地区社会经济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流域内,尤其是中下游平原地区历来洪涝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下,沿江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促进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本书全面地总结了防洪抗洪的经验,系统地介绍了长江流域的防洪规划与建设、防汛抢险工作及其与其他流域不同的特点,对长江流域未来的防洪形势作了展望。全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流域概况、洪水与洪灾、防洪规划、防洪建设、防汛与抢险、堤防决口扒口与堵口、防洪管理、展望与建议等。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知识性和适用性,可供各级水利防洪工作者、水利科研设计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