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护坡理论与技术》基于黑龙江省三江工程建设管理局科学研究项目“松花江干流治理工程生态护坡寒区适应性及其优化技术研究(SGZL/KY-10)”的成果,主要阐述了河道生态护坡理论的概念、内涵、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及其外研究进展,并针对目前常用河道生态护坡方法的技术原理、设计原则、影响因素、施工技术等进行了较全面总结。 《河道生态护坡理论与技术》适合从事河道生态护坡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等技术人员以及水利类专业学生参阅。
本书从关注海堤建设工程经济与社会效益协调和谐的目的出发,探索创新海堤建设工程的评估系统与方法。内容包括结论、评估理论与方法、海堤工程防护范围的确立,以及海堤建设工程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投入产出和社会效益评估方法研究等方面,并以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堤建设工程为对象,将一系列创新原则、方法与技术手段用于实证研究,体现理论结合实践、方法融汇实例的指导思想。本书力求新形式下海堤工程的评估与建设提供参考,适合从事海堤工程建设与评估研究的人员阅读。
在传统的水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中,增加河流健康评价、水质趋势分析、水功能区水质评价,并进行重点论述,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全书共分八章,主要介绍了水环境质量评价基础知识、江河水质评价、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湖泊水质评价、水质趋势分析、水功能区水质评价、地下水水质评价及2000年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等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本书可以供从事水污染控制、水资源保护的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是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十五”期间渭河基础研究部分成果的总结,主要分析研究了渭河减灾与治理的若干重大问题。全书共分17章。 主要内容包括:三门峡水库给陕西带来的灾害及治理对策、影响潼关高程的因素及合理潼关高程、三门峡水库运用控制水位方案、东庄水库调水调沙对降低潼关高程作用、东庄水库防洪减淤效益、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的可行性、陕西省三门峡库区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渭河下游堤防隐患及处理措施、渭河下游河道横断面与河势变化、渭河下游近期清淤疏浚固堤工程方案、渭河“03”洪水及其河道影响、渭河下游近期河槽过洪能力、渭河咸阳-临潼段洪水水面线计算、渭河中下游超标准洪水应急分洪方案框架、基于年值选样的分期设计洪水方法、渭河洪水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战略问题、渭河健康生命的主要标志及指标体系的分
本书从理论和实务的角度,对水务行业优势企业的先进模式和外延式扩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为我国城市水业的发展提出极具参考意义的见解和建议。
本书以江汉平原荆门市五个村庄的治水实践为叙述框架,在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变迁的背景下探讨治水的国家介入和农民合作之关系。作者认为,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是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前提,当前市场化取向的水利体制改革之所以陷入困境并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衰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退出及农民合作的瓦解。因此,符合中国国情的农田水利制度安排必须在国家、市场和村庄三者之间寻求的结合方式。
《模袋法》若以1960年美国建筑技术公司研制出的世界第二批土工模袋为发端,至今也只有40余年历史。自我国江苏省长江嘶马弯道护岸于1974年首例应用土工模袋以来,时间仅仅为30余年,然而北至黑龙江省、南至广东省、东至福建省山东省,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的内河湖泊、水库和沿海海岸;旱地、水下与冰下均广泛地采用模袋混凝土/水泥砂浆进行水资源、交通能源、生态环保和其他文化娱乐设施的岸坡防护并取得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保效益。 《模袋法》一书,重点总结了1998大洪水后在水资源堤防工程岸坡防护中应用的经验,并结合交通能源、生态环保的应用典型案例,将模袋法提升到理论平台。
由顾慰慈编著的《堤防工程设计计算简明手册(精)》讲述了堤防工程规划、设计和管理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全书共九章,内容包括:堤防工程的布置,波浪对堤防的作用,冰盖对堤防的作用,防护堤的渗透计算,堤防的沉降计算,土堤堤坡的稳定性计算,土堤的排水设备,防渗设备,边坡的防护和地基的处理,防洪墙的设计和计算,堤防的养护维修与观测等内容;书中还附有必要的图表和算例,可供读者参考和使用。 《堤防工程设计计算简明手册(精)》可供从事堤防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科技人员,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阅读和参考,并可供水利、海港、城市建设等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本书是继《西峰水保站水土保持试验研究成果汇编第三集(1986-1988年)》之后的又一次成果汇编。全书对1989-2003年期间西峰水保站科技人员在省级上科技刊物上公开发表及参加大型学术会议交流的论文,以及由西峰水保站承担完南的科技成果进行了整编,筛选出论文136篇(其中综合论述7篇,水土流失规律及水土保持效益研究42篇,农林牧草措施61篇,水资源利用与沟道工程措施17篇,其他9篇),科技成果17项,正式结集出版。在编辑过程中,编者力求保持论文获奖或发表时的原貌,仅对其中的疏漏之处进行了必要的订正。 西峰水保站进行第四期成果汇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科技交流,促进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为“三条黄河”建设尤其是“模型黄土高原”建设服务,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做出贡献。
本书以江汉平原荆门市五个村庄的治水实践为叙述框架,在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变迁的背景下探讨治水的国家介入和农民合作之关系。作者认为,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是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前提,当前市场化取向的水利体制改革之所以陷入困境并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衰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退出及农民合作的瓦解。因此,符合中国国情的农田水利制度安排必须在国家、市场和村庄三者之间寻求的结合方式。
《长江水文60年(1950-2010)》全面展现了长江水文60年来跨越式的发展,共分为辉煌成就、测站风貌,人物风范,难忘记忆四个篇章。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上,长江水文将准确把握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阶段性特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民生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要求,立足“大水文”,建设好长江水文“体系”,支撑长江流域“防洪保安、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以达到“保障防洪安全、合理开发利用、维系优良生态、稳定河势河床”目标。
本书结合三峡工程实例,主要讲述水库滑坡的产生、形成过程和水库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判断的基本理论以及水库滑坡的防治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水库滑坡与防治技术》是一本系统介绍水库滑坡的专著,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参加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清江水布垭水电站等水利电工程水库滑坡勘察、设计、监测工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丰富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对水库滑坡的认识、调查方法、水库滑坡勘察技术与判断,以及水库滑坡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详细阐述了水库滑坡防治技术和方法。 本书集理论、实践经验与工程实例于一体,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既是水库滑坡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也可作为滑坡防治工程手册使用,对水利水电工程及其他行业从事滑坡防治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有很好参考价值。
本教材以注册工程师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勘察设计技术标准为重点,紧密联系工程实践,不仅能够帮助考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正确运用设计规范、标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也可作为各行各业从事水土保持勘察、设计、咨询、建设项目管理技术人员的专业学习读本,也是高等院校一本很好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系《中国堤防工程施工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注浆法的定义、适用范围、工法原理、施工材料与设备、施工工艺及流程、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并通过典型案例加以说明。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新的工艺技术以及我国目前注浆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书可为从事水资源堤防工程者直接应用,并为从事土木建筑、交通洪航、铁路桥隧、围海造陆、地基处理以及中职、中国和高等院校的师生提供有益借鉴。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也是一条世界闻名的万里巨流。几千年来,它曾经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成长,又给沿河人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为了除黄河之,害兴黄河之利,勤劳勇敢的我国人民进行了持久不懈的斗争,并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治河的科学技术,兴修了众多的灌溉工程,开凿了驰名中外的大运河,取得了丰富的治河经验,涌现了一大批科学家和著名治河人物。虽然于由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的前人并未能扭转黄河危害的历史,但他们在治河上的业绩,却是永远不能磨灭的。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根治和开发黄河,让黄河水利资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在这样的形势下,试图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地研究历代人民治黄的经验教训,把前人遗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遗产继
本习题集是面向参加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执业资格考试的人员,是为应考者提供的复习专用材料,其范围和深度是按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管理委员会公布的考试大纲编写的。在学术观点上,均统一于相应的现行规范的规定,不作不同学术观点的论述和讨论。
目前,小水电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县域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能源。本书采取问答的方式,将在小型水电站运行、维修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浓缩为800余问,进行了深入浅出、通俗生动的讲解,以满足广大小型水电站运行、维修人员的需求。 全书共11章,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用电、电工仪表、水轮发电机及机组的运行和维修、变压器与互感器、农网及低压电力网、低压电器与发配电装置、高压电器与发配电装置、二次回路、励磁系统、小型水电站自动化,基本涵盖了小型水电站运行、维修中的技术要点。全书力图将实用性、普及性相结合,尽量选编小型水电站运行、维修中经常用到的知识和技术问题,争取一书在手,基本能应付小型水电站的实际工作需要。 本书适合广大小水电制造、安装、运行和维修人员及农村电工、农村供电所职工使用,特别是对刚进入
在传统的水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中,增加河流健康评价、水质趋势分析、水功能区水质评价,并进行重点论述,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全书共分八章,主要介绍了水环境质量评价基础知识、江河水质评价、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湖泊水质评价、水质趋势分析、水功能区水质评价、地下水水质评价及2000年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等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本书可以供从事水污染控制、水资源保护的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系统总结了济南市洪涝灾害的特点,城市防洪工程与非工程体系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形成洪涝灾害的成因,提出了济南市城市防洪的基本理论、思路和发展方向。从技术与管理两个方面,从防洪与抗洪两个阶段,从常规与应急两个层次,提出了系统、全面的防洪对策措施。同时,也编录了作者近年来针对济南防洪完成的洪水预报与调度、雨洪水利用等部分研究成果。 本书可供水利、市政、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在“十五”计划开局之年,《中国水力发电年鉴》第六卷即将出版,为更好地总结我国水电建设工作,先简要回顾一下我国水电事业发展的历程。 我国水能资源得天独厚,理论蕴藏量为6.76亿kW,可开发装机容量为3.78亿kV,为世界,发展潜力巨大。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集发电、防洪、灌溉、旅游等多种效益于一身,是各国均考虑开发的能源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水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装机规模不断增大,建设水平逐步提高,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认识逐步加深。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因过度开采储存量日趋减少,使用它们所带来的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丰富、清洁、可再生的水能资源进一步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可持续发展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