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小刚主编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理论与实践》总结了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从背景、理论、小流域调查、规划布局及措施配置、主要治理措施、关键技术研究、政策与管理、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到大流域的水源保护等方面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旨在为全国类似地区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事业。《生态清洁小流域理论与实践》可作为各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也可供从事水土保持、水源保护、生态与环境等方面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本书是一部关于三门峡水库修建后的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研究的专著,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黄河三门峡水库运用及下游河道概况、黄河下游河道来水来沙特性、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期下游河道河床演变特点、黄河下游河道输沙特性和河床冲淤演变主要规律、黄河下游纵横面高速规律及其与水沙间的关系、黄河下游河道高速对洪水水沙输移特性的影响、黄河下游河道输沙水量的研究、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冲淤演变影响的分析计算、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数学模型的发展与应用及黄河泥沙调控和利用等。本书可供从事黄河规划、治理、河床演变、河道整治、水沙资源配置与利用和防洪减灾等研究方面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是 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银行联合开展的“中国水治理研究”项目的核心研究成果,立足我国水资源的实际,提出水安全问题清单,构建了水治理体系框架,并设计了一系列政策工具箱,对于进一步提升中国水治理能力和水平大有裨益。
本书是部介绍世界江河与大坝的综合性工具书,同时也是一部内容丰富、数据齐全、信息密集、论述简明的水利水电应用科学技术著作。全书分3篇,约200万字。篇为江河篇,凡长度1000km以上、河口流量1000m3/s以上和流域面积10万km2以上3个条件之一的独立河系,均作为一个条目介绍。第二篇为大坝与水电站篇,凡坝高100m以上、库容30亿m3。和装机30万kW以上3个条件之一的工程,均做为一个条目介绍。第三篇为信息数据篇,给出了当今世界上重要水利水电工程的各种分类统计数据和世界上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特性的统计数据。为方便读者使用,本书编制了详细的英文索引,在统计表中附了参见页码。书中各条目的介绍详简不一,随条目本身的技术经济指标而异,详者多达数万字,而简者只有百余字。各条目的基本内容是:河流条目介绍了该河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
本书主要采用原型观测资料分析、实体模型试验、数学模型计算等多种手段,开展了三峡工程运用以来坝下游河势调整响应规律分析、冲刷条件下不同河型河道演变与治理思路研究、三峡工程运用后重点河段河势变化趋势预测,在明晰主要问题和相关规划治理目标的基础上,形成了四个重点河段的治理思路,由此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方案,并对方案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书可供从事水文水资源、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和河道治理等专业的科研、规划、设计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习题集是面向参加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执业资格考试的人员,是为应考者提供的复习专用材料,其范围和深度是按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管理委员会公布的考试大纲编写的。在学术观点上,均统一于相应的现行规范的规定,不作不同学术观点的论述和讨论。
本书是在1998年长江全流域洪水后,针对解决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及生态环境问题,以翔实的资料、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了鄱阳湖区对长江洪水调蓄功能及防灾综合治理对策措施。提出了人工的控湖的节律性运动方式及鄱阳湖淡水资源利用的新思路,并提出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的的建议。全书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亦可作为有关的专业科研、设计人员之参考。
本书立论于当代,以求是态度揭示洪水灾害问题,并从前人的自然观汲取科学养分,分析国外工程与非工程防洪减灾政策和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探讨21世纪我国防洪减灾战略调整的理论问题。本书阐述的“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即双重属性”的概念,对于近年有关水问题的战略研究有较大影响。本书适合水利、历史、哲学等领域的研究者、管理者、大中专科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本书旨在向参与防汛抗旱工作的各类人员普及防汛和抗旱基本知识,使其掌握基本方法,同时了解江西省水旱灾害的基本省情。全书共分概述、防汛抗旱知识、防汛抗旱基础信息、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实践四篇二十四章,分别介绍了江西省基本省情、防洪抗旱形势、防汛基础知识、抗旱基础知识、赣抚信饶修五大流域、长江及鄱阳湖区以及直入长江各河流的防汛抗旱基础信息、组织指挥体系、法律法规和责任体系、值班值守及信息报送、防汛抗旱预案方案体系、防汛抗旱应急保障体系、防汛抗旱常规工作等。 本书立足于基础性和实用性,可作为各类防汛抗旱人员的培训教材,也可供各级防汛抗旱应急管理部门人员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阅。
本书紧密结合实际堤防工程,分析我国堤防工程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堤防渗流控制技术发展近况;并从渗流角度分析江河大堤地层结构及颗粒组成特征,根据渗流场特性阐明危险的地层结构;利用管涌机理模型试验结果,阐明堤基渗透破坏机理及危险的地层结构和危险的渗透破坏区域;后提出渗流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本书可供从事堤防及土石坝渗流控制理论的研究者及设计人员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水工建筑专业的师生参考。
《河防一览》是明代总理河道大臣潘季驯根据毕生治河经验写成的一部水利专著,阐述了他治理黄河、淮河及大运河的思想、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湖州府乌程人(今浙江省湖州市),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加太子太保。本次整理以万历十九年初刻本为底本,结合《四库全书》本参校,每卷前各增设一篇卷前导读,介绍历史背景、剖析主旨内容、点明写作特色,使读者能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更精准地抓住重点,更有效地获取信息,更深入地理解潘季驯的治河思想,大大提升了文言文的阅读效果。
本书借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竣工之际,全面介绍了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分为工程总体布置、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淮河截流技术、49孔浅孔闸加固改造工程外包薄壁混凝土防裂限裂技术、混凝土砌块护堤技术、开孔垂直连锁混凝土砌块护坡技术应用推广、主坝施工安全检测技术八章。本书可供从事河流治理、水利工程管理、市政建设等相关工作的技术及管理人员阅读参考,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交流。
本书以“服务当代,惠及后世”的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长期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40多年来海河流域防洪工作的成就、经验和问题。总结提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并探讨今后的发展方向。全书共10章,内容包括流域概况、水系变迁与历代治理、防洪水文、防洪规划、防洪工程建设、防洪工程管理、防洪抢险、防洪非工程措施、防洪工程经济计算、展望等。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论述清楚,是海河人民与广大水利、防洪工作者长期奋斗成果的总结。海河流域的防洪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海河防洪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阅读本书可从中得到教益和启示。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各级水利、防洪工作者,水利科研设计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有关大专院校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