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水处理技术工具书,总结了80多年来得利满(Degr mont)在水处理领域耕耘和积淀的工艺技术和工程实践经验,浓缩了得利满水处理技术的精华。 本书分为上、下册。上册共八章,主要介绍水处理基本理论和技术基础,重点介绍不同水的性质及处理要求,水的物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原理,水质分析与可处理性测试等内容;下册共十七章,主要介绍水处理(包括臭气和污泥处理等)单体工艺、综合应用和工程实例,重点介绍常用的物理化学及生化处理等不同工艺。本书内容全面细致,数据翔实准确,图表完整清晰,技术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本书可供从事环境工程和给水排水专业的工程设计人员、运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污水处理工艺及应用》在参考目前已有污水处理工艺技术规范、污水排放标准和有关污水治理工程文献的基础上,从应用角度系统介绍了污水提升系统、沉砂池、混凝沉淀、过滤、气浮、厌氧(水解)工艺、生化脱氮除磷、膜生物反应器、生物膜、氧化沟、消毒(脱色)、高级氧化技术等工艺,包括各工艺的适用条件、工艺设计要求、设计参数及应用等。书中配有大量的图片,增加内容的直观性,方便初学者更易理解工艺与技术。本书可作为污水(水)处理行业入门人员的学习培训用书,也可以作为从事污染治理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用书。
资源与环境科学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理论、方法和技术。《中国资源与环境科学2035发展战略》系统阐述了该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论述了水循环与水资源、土壤与土地科学、油气与煤化石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生态系统科学、环境科学与技术、区域可持续发 展、自然灾害风险、遥感与地理信息等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发展战略, 提出了推动中国资源与环境科学发展的资助机制与政策建议。
本书介绍了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阐述了大量在工作和实践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国际经验,包括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及类型、污染物归趋和迁移、水文地质、法律经济和风险评估等基础内容,以及场地特征识别、修复技术应用等实践案例,同时围绕可持续性修复进行了前瞻性理论方法和经验介绍。
本书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涵、战略要义和人地耦合共生理论,优选了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自主研制了《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技术规程》、分级标准、技术流程与评估技术方法、美丽中国建设评估动态监测系统[简称“科美评”(KMP)系统]和美丽中国建设公众满意度调查APP系统。分析了美丽中国建设现状与存在的差距及短板,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井”字形轴线格局与综合区划方案,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开展了美丽中国建设评估的实证探索,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推进模式、建设路径与对策建议。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张、危险源种类与分布的复杂化发展趋势,以及极端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上升,多灾种耦合事故与灾害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公共安全挑战。本书旨在深入介绍多灾种耦合事故与灾害概念,成体系地介绍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的逻辑框架、发展历程、以及前沿成果,并提出对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的未来研究展望。本书根据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对多灾种耦合概念的解析,提出了Natech事件、多米诺事故、自然灾害链、共发事故的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研究框架。以该逻辑框架为线索,本书介绍了各类多灾种耦合事故与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前沿,探讨了多灾种链生效应与耦合效应对风险评估的影响。本书聚焦于事故灾难与自然灾害的研究热点前沿,预期可对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后续研究产生指导性、启发性的价值。
本书全面介绍了微生物电化学相关理论与技术,综合论述了微生物电化学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团队在该领域近20年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生物学原理与机制、电化学界面、功能拓展、系统构建四部分,共12章。全书从电能生物膜构建、功能材料与界面反应过程、微生物电化学系统中污染物转化及能源化、水处理微生物电化学系统设计与放大、土壤修复系统设计与效能评估等方面使读者深入了解微生物电化学理论与技术。
生物炭是一种富碳产品,由生物质(如木材、粪便或农作物残余物)在密闭容器中(缺氧条件)加热制得。生物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改善农业和环境,其在土壤中的稳定性和优异的养分固持能力使其成为理想的土壤改良剂。此外,生物炭的固存能力与生物质可持续生产相结合可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对减缓气候变化、早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产生重要影响。此外,生物炭制备过程中释放的气体还可以作为生物能源加以利用。本书是向学生、研究人员和非专业人士介绍生物炭的一本入门级书籍,可为所有想要对生物炭有更深入了解的读者提供全面的参考。本书的亮点是提出了生物炭科学前沿的新见解,阐述了生物炭科学研究和应用的新概念,分析了生物炭的知识缺口,展示了生物炭的复杂性,并描述了生物炭的科学发展和政策图景,该书可为生物炭在环境治理中
本书是作者在互联网+环保公益项目管理领域长期研究成果的总结,聚焦于参与主体众多、互动关系复杂的互联网+环保公益项目,利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不同主体参与网络公益的要素。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分析了我国情境下互联网+环保公益项目价值共创的过程,探讨了不同主体如何通过跨界合作实现价值共创,为促进互联网+环保公益项目发展提供新的分析角度和多个实现途径。
本书是关于固体废物处理工程技术的手册类工具书。本书全面系统地讨论了固体废物,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危险废物在内的来源、性质、分类、运输、贮存、前处理、后处理(包括物理、化学、微生物、焚烧等)和*终处置及实例,以及固体废物的资源化等。共分为六篇:*篇是概论,第二篇是污染源,第三篇是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及贮存,第四篇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第五篇是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技术,第六篇是固体废物的*终处置技术。 本书收纳的内容较全面和丰富,可参考性强;在编写上力求通俗易懂,便于查阅;尽量多地采用了图形,使读者一目了然,加深认识。本书可供从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及相关专业的设计、研究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使用。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城市污水处理概述、污水处理工程的调试运行、污水处理厂的工艺运行和管理、污水处理厂生产保障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污水处理厂化验室的运行和管理、污水处理厂生产及设备管理、污水处理厂的安全生产管理、污水处理厂的管理职责和行政管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指标管理、污水处理成本及管理、污水处理厂的清洁生产。本书可以使读者在旧厂升级改造、提标扩容、新厂调试运行、培训新职工中遇到问题时能及时得到解答并获得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本书与《污水处理设备操作维护问答(第三版)》相互配套,可作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站运行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训用书,也可作为环保公司的工程设计人员、调试人员的自学参考书,还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和给排水工程专业师生的学习参考书。
本书集成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也称生态产品总值,GEP)研究的成果,系统介绍了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内涵、评估方法及其在不同地理区及行政区的应用。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介绍了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研究进展。
退役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回收与资源化再生技术在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技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国际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BR》本书结合国内外锂离子电池技术及电动汽车发展现状与趋势,基于锂离子电池回收与资源化驱动因素及其关键材料失效机理分析,系统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回收与资源再生综合利用技术、电解液回收与无害化技术、电池回收效益成本与市场可行性分析等,并对电池回收领域的学术动态解析、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总结展望。
本书分上下两篇,共九章。上篇四章,介绍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基本理论、技术方法,突发环境事件中供水保障技术及社会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等;下篇五章,结合甘肃省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特征污染物,归纳形成了5大类13种典型突发环境事件,从演化规律、可能造成的影响、如何防范和开展应急处置、采取的应急处置技术方法和配套应急工程设施修建方法、舆论宣传引导和群众饮用水供水保障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5大类13种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法体系,并配以国内外典型案例详细解说。
本书综合论述了水处理电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新技术进展,包括电化学氧化还原、电化学凝聚、电化学生物和光电组合四个大的方面。全书共8章,从原理、方法、过程、技术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力求形成相对完整、融会贯通的水处理电化学新原理和新方法体系,是对近10年来国内外水处理电化学研究与应用进展的系统总结。
本书第一部分按照“源头减量?过程阻控?末端净化?养分再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原则,构建广东省首个面向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总结形成生态农业的“稻渔综合种养系统源头减量模式”、“生态沟渠+ 小型生态净化塘过程阻控模式”、“生态净化塘+ 生态人工湿地末端净化与养分再利用模式”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技术模式”四种技术模式,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详细阐述;第二部分针对上述四种技术模式,总结九种主要生态农业技术,对每一种技术的具体设计、构建参数、植物品种选择配置、后期管护、技术要点等进行详细说明。
本书立足我国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和行业发展现状,结合当前地下水环境质量监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较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与污染防治分区工作中的**成果,从基础理论、原理方法、技术实践等方面对地下水污染识别与评价、地下水环境监测井成井技术、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技术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并辅以典型的应用案例进行说明。
本书是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展示,共35章,介绍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项目的组织机制和实施过程,分析了北京、天津、太原、济南、新乡、西安等33个城市的“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典型案例,厘清了各城市大气重污染特征和综合成因,梳理了各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特色举措并开展了措施评估,从重污染天气应对到中长期空气质量持续快速改善均有涉及,给出了大气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对今后大气污染防治存在的挑战及新机遇提出了新的认识。
本书重点涉及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推广应用前景的绿色低碳纳米零价铁(nZVI)技术,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污染场地地下水纳米零价铁修复技术的原理、设计及应用。全书共7章,综合介绍了纳米零价铁的制备与表征、迁移与风险、修复原理、施工工艺及监测与评价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进展,提出了一些新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与研发需求,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价值。
碳减排工程的科学实施与系统管理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本书全面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在长期开展碳减排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并形成的碳减排系统工程理论、技术及实践体系。上篇围绕碳减排过程中面临的短期减排与长期减排、局部减排与整体减排、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发展与减排四大均衡难题,创建了碳减排系统工程理论,简称“时-空-效-益”统筹理论。中篇在“时-空-效-益”统筹理论指导下,建立了碳减排系统工程技术,即碳减排路径设计与系统优化技术,自主研制并成功开发了综合评估技术体系和平台,简称中国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C3IAM)。下篇在“时-空-效-益”统筹理论指导下,采用碳减排路径设计与系统优化技术,围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这一典型碳减排工程,聚焦项目可行性评价、工程选址、基础设施规划、进度管理、运
本书是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共 8 章。介绍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大气重污染的成因与来源,分析了七大重点行业及领域的排放现状并提出了强化管控方案,阐述了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技术体系、差异化的“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建立了区域空气质量调控技术与决策支持平台,提出“2+26”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对未来大气污染防治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对保障受纳水体水质安全、提升水资源回用效率意义重大。经常规处理后的废水共存基质依然复杂,残留重金属形态各异,难以通过传统技术进一步深度去除,亟须发展经济高效的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技术。《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从原理到实践》围绕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的实际需求,主要内容包括重金属废水污染防治态势和常规处理技术概述、水中重金属的基本形态及其分析方法、基于选择性吸附分离的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方法、基于氧化还原的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方法、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组合技术与工程应用等。
本书以城市(镇)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与计算为主线,共分12章,主要介绍了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时污水量计算、污水水质指标及设计污水水质的确定、物理处理单元工艺设计计算、生物处理单元工艺设计计算、污水深度处理单元工艺设计计算、污水自然处理法工艺设计计算、消毒设施工艺设计计算、污水处理厂物料平衡计算、污水处理厂的总体布置与高程水力计算、污泥处理单元工艺设计计算、臭气处理单元工艺设计计算、污水处理厂的技术经济分析等。另外,书后附有与污水处理厂设计有关的常用资料,以便于读者参考使用。本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可供污水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控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师生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