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都是不可避免的。人口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人类社会既定发展目标下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人口城市化及其孕育发展起来的城市,由于人口、经济活动的高度集中,又成为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与控制、减少碳排放的重点和“钥匙”。本书系统考察了人口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关系,构建了人口城市化影响碳排放的分析框架,深入分析探讨了中国人口城市化对碳排放的作用机制、影响大小以及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低碳城市化战略。本书的研究结论对中国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围绕西北内陆流域天然水资源匮乏背景下地下水*采引发自然湿地和天然植被绿洲*化危机问题,介绍了该区地下水合理开发与生态*护面临的主要难题和战略目标、自然环境概况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重点阐述了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化危机的演进*征与机制、不同类型区生态水位阈域和监测-预警与管控指标体系,诠释了原*的干旱区地下水功能评*与区划等理论方法和应用实例,以及适宜西北内陆地区地下水合理开发与生态*护的准则与限阈、战略对策和技术路线图。
1912年1月1日,中华书局由陆费逵先生筹资创建于上海,创建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同时兼营学生文具、文房用品等。纸作为“文房四宝”之一,自古便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传递信息的功用,而文房用纸之精品,首推笺纸,其制作精妙者,又属花笺。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序》“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唐人李商隐《送崔珏往西川》“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南塘欧阳炯《花间集?序》“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伴随着历代文人雅客的不断吟咏与书写体验,甚至于薛涛、李煜等人亲自参与的造笺实践,至晚清民国,花笺的制作,无论是制作工艺、形制以及纹样,已是蔚然大观。 清末民国时期,北京、上海、苏州等地的南纸店纷纷参与到花笺的设计制作当中,而伴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出
基于海洋-大气的文献数据、历史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和卫星遥感数据,本书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环境和海洋初级生产的影响,评估了浮游植物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脆弱性和风险管理等问题。全书6章,阐释了狭义和广义气候变化的概念与定义,着重分析了中国近海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研究了东亚季风和海洋动力过程对中国近海海温等生态限制因子的影响及机制;定量刻画了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与近海物候的影响;检测并归因分析了中国近海初级生产力的变化;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基于IPCC气候变化综合风险理论框架与评估方法,评估了中国近海初级生产的气候变化关键风险并提出了适应对策。
本书是 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三期)”成果系列丛书的第五卷。全书 括课题综合报告和 题研究两 分内容:课题综合报告的三个 题研究内容就西 典型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与战略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提升和总述,内容涵盖生态脆弱贫困区概念的提出,西 生态脆弱贫困区分布与概况,西 生态脆弱贫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问题、战略目标与原则、战略路线图、战略任务,西 生态脆弱贫困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政策建议8个方面; 题研究 分更加深入地运用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等就黄土高原生态脆弱贫困区、羌塘高原高寒牧区和三江源生态屏障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与战略进行了探讨。
本书立足于我国重大工程绿色创新与环境管理实践,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整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以及绿色技术创新理论,以复杂艰险环境下的重大工程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建设阶段与运维阶段的弃渣场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分级管理、施工道路生态环境健康监测、隧道涌水流径沿线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植被生态风险识别与生态修复决策方法等内容展开深入研究,以期为重大工程环境管理提供支撑,并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我们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的历届挑战杯获奖作品中精选的部分特点鲜明、田野扎实、写作成熟的作品和指导老师的执教心得,还有对部分作者和指导老师的访谈,可以较为完整地展示论文形成的过程及其背后的故事,希望能够为爱好、学习和教授社会学的读者提供一系列颇具旨趣的参考材料。 2022年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恢复重建40周年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系100周年的重要年份,我们也衷心希望《在田野中成长:北大社会学系“挑战杯”获奖论文选》能够成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一份历史记录。 《在田野中成长:北大社会学系“挑战杯”获奖论文选》的出版是对这个重要时刻的庆祝,也是对社会学系人才辈出的祝福。
本书系统阐述了 能源互联网对《2030年议程》17项目标的全局性促进作用,并提出相应的行动路线图,为全面落实议程目标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全书共分为六章: 第1章分析当前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回顾《2030年议程》落实情况,结合议程实施面临的困难,提出有关思考和对策。 第2章分析能源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作用,阐述 能源互联网内涵及其对 能源转型的巨大意义,展望 能源互联网发展路线图。 第3章梳理《2030年议程》17项目标内容和发展现状,从51个方面阐述 能源互联网对实现各个目标的价值贡献,论证 能源互联网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4章提出理念传播、清洁发展、消除无电等以 能源互联网全面落实《2030年议程》的十大行动,为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实施方案。 第5章提出 互联电网规划、建设、运营及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