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全球碳交易市场发展日趋成熟、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正处于承前启后重要历史时刻的时代背景,以探索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的产生、发展与实践为主线,从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碳交易主要类型与国际主要碳市场、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等角度,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的国际态势、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策略及国际主要碳交易市场、中国碳排放现状与驱动因素、碳排放权交易与碳配额分配、碳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和波动分析、中国试点碳市场和统一碳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编者基于多年从事低碳经济研究的实践经验,辅以丰富翔实的案例资料,力求内容新颖,深入浅出。
本书是一部关于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研究的专著。主要介绍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剂量与摄取机制和化学物质毒性;基于NAS健康风险评估“四步法”构建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描述研究区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农村水源水质检测结果、确定了主要危害物、污染源、暴露参数,分析饮用水和皮肤接触途径的健康风险水平、量化了水质健康风险评估中的不确定性,探讨了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健康风险的时空变异特征,阐述了农村饮用水风险管理措施,构建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总结水质健康风险评估理论、技术与管理、示范应用。本书旨在加强农村饮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研究成果的科学交流,以期促进四川乃至全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
本书以人居背景、人居活动、人居建设作为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理 论框架,面对人类生存环境演化的大趋势,将人居环境进行横向及纵向分类。其横 向分为5类,包括河谷地区、水网地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干旱地区,并按 高密度、中等密度及低密度分别研究;纵向分类即将人居背景分为自然与人工环 境、资源特征、视觉景观特征等;人居活动分为生存方式、习俗、文化等;人居建设分为空间布局形态等。基于以上分类,对各大类人类生 存空间的环境、景观、建筑进行介绍和理解,对历史文脉和人居生活的感受和分析, 对当代城市发展和景观规划的未来进行研读和思考。 本书可供广大风景园林学(景观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人居环境相关学科专业的师生,风景园林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以及城市管理人员等学习参考。
从巴姆城和瓦拉纳西的古代的辉煌,到东京和圣保罗的拥挤的都市圈,城市是我们*伟大的创举之一。然而,在21世纪之初,随着城市成为了半数以上的世界人口的家园,人们越来越为其无节制的扩张及其对这个星球的不利影响而担忧。在气候变化以及对世界资源不断增加的需求产生作用的同时,这种漫无节制的发展正在影响着地球上的每一个生态系统,从*深的海洋,到*的山峰。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在发展中世界,我们如何能够使世界上的城市更具可持续性?我们如何能够为新的城市地区应付未来的环境挑战做好准备?
本书是一本探讨人机环境系统相互融合的智能的图书,深入研究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许多场景中的应用,以及人机环境系统的协同作业和智能化发展。本书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人机交互与人机融合智能有何异同?人类的谋算(算计)与计算是可逆的吗?机器智能能够产生谋算(算计)吗?同时,本书还介绍了多种现代技术及其在人机环境系统中的应用,如人工智能、深度态势感知、理性计算、感性算计、情绪 /情感分析等。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如何利用人机智能技术来提高人机环境系统的整体效能并减少“机器幻觉”,为未来的智慧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发展的代价:环境与发展的伦理审视》主要探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三者之间的关系,试图以可持续发展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冲突,以社会正义协调发展与公平的冲突,以环境正义协调环境与公平的冲突,再以可持续发展统领环境、发展与公平。《发展的代价:环境与发展的伦理审视》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代价和健康代价进行了梳理,对传统的增长型经济发展观念以及作为其价值基础的经济理性和消费主义进行了批判,对环境正义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内涵进行了剖析,对造成环境危机的西方近代哲学思想进行了反思,并试图从中国传统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中找到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生态智慧。
暂无内容简介。。。。。。
《环境功能区划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是在上述专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整理完成的,包括环境功能界定与划分、环境功能综合评价、红线管控体系、基于区划的环境管理体系等内容。作者认为,环境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环境功能的空间差异划分不同类型的环境功能区,提出不同区域的环境管理目标和对策,实施差异化的环境管理政策。基于空间尺度建立从国家到地方的环境功能区划体系,全国环境功能区划以战略引导为主,是各专项环境区划编制和实施的基础和依据。地方环境功能区划以落实细化为主,明确区域内水、大气、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的管控措施。在以2413个县级行政单位作为评价单元进行环境功能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环境功能类型的体现形式,把全国陆地范围分为五类环境功能类型区,其中,以保障自然生态安全为主的环境功能区
这是一本对中国痛之切、爱之深的书,是一个上海学者在黄河边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全书分成上下二篇,详细记录了作者1996年5月——11月期间的日记式调查报告。 该书内容全面,通过作者的切实体验对当今中国乡村社会的现状提出了思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探索性,颇值得一读。
田丰、李旭明主编的《环境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叙述历史》主要收录自《学术研究》近年来陆续刊发的环境史论文28篇。分为三个部分:部分,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第二部分,环境史视野下的中华文明;第三部分,环境史视野下的世界文明。这三部分中,既有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有国外环境史学*理论和成果的翻译。
2011年10月22日, 中国-东盟环保合作论坛2011:创新与绿色发展 在广西南宁举办。论坛以 创新与绿色发展 为主题,围绕环境保护的国家政策、绿色和环保产业创新实践与经验,以及中国-东盟绿色发展与合作前景几个主要议题,开展讨论与交流,就推进中国-东盟在环保领域特别是绿色产业领域的合作,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达成了共识,并提出了相关合作建议,包括:积极落实《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实施好《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推进绿色发展、绿色科技创新的交流与合作;以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低碳产品认证、政府绿色采购为重要合作领域,共同引导公众消费模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清洁低碳型转变等。唐丁丁、梁斌、檀庆瑞、宋小智主编的《中国-东盟环境合作:创新与绿色发展》在论坛发言和讨论的基础上整理编写而成,旨在与
本项目总书名为《低碳绿色经济发展丛书》,由十套分册组成,主要涉及到低碳理论、低碳经验、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城乡、低碳生活、碳金融、低碳政策以及低碳合作等内容。本套丛书框架结构严谨、体例编排合理,各套虽独立成册,但彼此联系密切,逻辑性强,共同构建起了低碳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各册逻辑严谨,既深刻阐述了低碳理论内涵,也总结了国际发展动态和借鉴启示,同时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现状与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等。《低碳理论》是《低碳绿色经济发展丛书》*本。
绿色技术创新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企业开发一项新的能降低环境负面影响的产品、服务和生产工艺等。实践中企业往往忽略了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工作,现有学者所提出的绿色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方法也不够系统和科学,如何构建一套系统、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付诸于实施,是急需研究的一项课题。绿色技术创新不同于一般性的创新活动,它具有双重外部性,由此导致投资意愿的不足,通过政策介入以驱动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变得异常重要。本题基于对我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行为考察,提出对其绩效进行评价的方法,并从环境规制、碳交易制度和研发补贴等角度,分析驱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工具效应,并提出优化相关政策工具组合的建议。
高含沙排沙是减轻水库淤积、延长水库寿命和提高工程效率的重要手段。然而,水库排沙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本书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水库建设运行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对我国黄河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进行了实地监测调查,并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含沙量水体对鱼类生存的影响,以日本水库泥沙管理经验为例,探讨了基于流域的水库泥沙管理模式,为我国今后开展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调水调沙调度管理提供参考。 白音包力皋、许凤冉、陈兴茹编写的《水库高含沙排沙对下游河流鱼类的影响研究》可供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水利水电工程、泥沙科学、水利工程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及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淮河流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研究:综合卷》简介: 淮河流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研究 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淮河流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研究:综合卷》是该项目研究报告的综合卷,重点研究了淮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依存制约关系。全书分综合报告和7个专题报告,内容包括淮河流域自然环境及人为影响问题研究、淮河流域生态保育问题研究、淮河流域环境污染防治问题研究、淮河流域工矿产业发展与环境问题研究、淮河流域土地利用及农业发展与环境问题研究、淮河流域城镇化进程与环境问题研究、淮河流域水资源与水利工程问题研究。
建立基于“共生效益”和“均衡供需”理论的交通环境承载力测度模型和评价模型;构建基于共生效益的城市交通网络尾气排放和噪声污染控制的组合优化策略与模型;针对求解复杂交通网络优化问题的粒子群改进算法及性能仿真研究。
申振东、龙海波著的《生态文明进程与城市价值论(贵州的解读)》立足生态文明战略全局,以生态文明的实现进程与实现载体为研究重点,采取 文明进程 与 价值实现 两条线索并进的方式展开详细阐述,提出生态文明进程的实现离不开价值理念的认同,生态文明进程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主导价值。这些理论判断对于深刻认识绿色发展具有重要帮助。本研究成果既是对生态文明进程的有益探索,也是对生态文明城市价值认知的一种诠释,与上本著作《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地方政府治理》共同构成研究贵州生态文明的姊妹篇。
赵凌云、张连辉、易杏花、朱建中编著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重点研究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走什么道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中国特色是什么?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内涵是什么?本书具体论述了世界和中国进入文明转换时代;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与优势;社会主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道路;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基本成就;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基本框架;生态友好型发展方式: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基础;低碳化发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经济基础;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两型”社会;国土开发空间布局;参与国际互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外部支撑体系;生态文化:发达国家生态发展。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改变不断加剧,当前地球正日益变得温暖,动、植物的栖息地,动物的行为模式等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未来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作者试图通过考察变化中的森林、草原、极地、荒漠、山地和海洋等生态系统来回答这一问题。 《变化中的生态系统:全球变暖的影响》利用大量的科学研究结果和观测数据,讨论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一些特定的问题,如干旱、林火以及物种灭绝等也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其经济学影响;探讨了动物和植被产生适应的可能性,并倡议决策者与相关科学家保持密切合作,制定合理的决议,积极而冷静地思考应对全球变暖的减缓与适应策略。《变化中的生态系统:全球变暖的影响》还用较多的篇幅探讨了减缓全球变暖的碳封存策略;在正文之间插入的许多有价值的
龙潭古镇地属重庆酉阳县,坐落于渝、湘、黔、鄂四省交界地带,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至今保存着传统文化的印迹和乡土环境的芳香。在“康乾”盛世和民国初兴,几度因区域经济地位和水陆物资转换而繁荣;抗战时期,曾是文化人士聚集的著名城镇,发展和延续了一方文化。龙潭古镇的城镇山水格局,严谨和谐,青砖灰瓦的坡顶房,青石板街巷、封火墙、吊脚楼、古井古树、古码头,朴实厚拙,有着浓厚的巴渝建筑文化和湖湘文化结合的底蕴。本书以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为主体,结合古镇建筑及装饰艺术研究,探索古镇的人文构成和形态特征。 本书适用于城市管理工作者、研究人员参与,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环境景观、人文艺术等专业师生的参考书籍。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特征逐步形成;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现;三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经济方兴未艾。因此,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制度与管理的变革与创新。管理理论产生于管理实践,管理实践呼唤管理理论的创新。为了分析、探讨和解决企业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隋况和新问题,现代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不断涌现与演进。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企业竞争力有了提高,同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断增多。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的挑战,中国企业急需加强创新能力。为此,除了需要研究总结我国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外,还必须学习、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