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本书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有关城市生态学各分支领域、各学派的最新成就,特别是重点概括了我国城市生态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较紧密地结合了中国的研究案例,具有中国特色。全书共9章,主要内容有生态系统基础理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人口、城市环境、城市灾害及其防治、城市景观生态、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城市与社区的发展。
本书共分为10章,较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健康科学的基础知识,总结了空气、土壤和水体等典型环境介质的特点及其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介绍了固体废物、噪声等传统环境问题的危害,以及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光污染等非物质污染的危害及防护。本书还专门介绍了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型污染物,如全氟化合物、药物及个人护理品、溴化阻燃剂、双酚A、人造纳米材料以及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等。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常见食物的营养特点及安全性。 与同类书籍相比,本书添加了与现代生活相关的新内容;引入大量的插图,使内容更加生动易懂;结合实际案例,消除理解误区。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环境与健康相关课程的教材或课外参考书,也可作为一般读者的科普读物。
全书由五章组成,分别是章:传统知识视角下的脆弱生态区; 第二章:麻山的自然与历史概况; 第三章:麻山苗族传统知识及其生态适应; 第四章:麻山当代发展进程中传统知识的缺失; 第五章:传统知识的发掘与利用.该书将人类学中传统知识的研究视角与我国西南岩溶脆弱生态地区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 以麻山苗族与岩溶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为例,揭示影响脆弱生态地区生态问题酿成的文化成因,探寻脆弱生态地区生态建设的文化对策,寻求促进脆弱生态地区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文化路径。在举国上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游憩已经逐步成为影响当前人居环境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何看待游憩、怎样应对游憩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引导游憩向健康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是当前人居环境研究中应当重视的内容,也对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人居环境的视角出发,本书首先从理论上对游憩的品质、游憩系统、游憩空间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城市游憩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借鉴西方游憩发展政策与规划的相关经验,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性策略与规划方法。 本书共分为4个部分: (1)解读游憩:通过对西方心理学和东方哲学的游憩思想的比较与汇通、对我国传统游憩特征与文化精神进行深入剖析,归纳出游憩应当具有的内在品质;通过对人居环境中的游憩系统构成和游憩空间进行探索,总结影响游憩发展的系
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空间开发模式叠加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之上,使得该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内陆河流断流、土地荒漠化加剧等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当地和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制约着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约束条件下,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经济社会规律为双重导向,以统筹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为目的,开展下列问题的研究:(1)通过河西走廊开发历史与人居环境变迁关系的分析,概括出人居环境问题的实质;(2)探讨两种相关机制:人居环境演变机制,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3)河西走廊承载力的空间分布;(4)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地域类型划分;(5)河西走廊人
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指出国际环境合作的可能性。在理论上,可持续发展观为国际环境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实践上,本书设计上了解决国际环境合作难题的四条路径:,外部性内部化;第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第三,国家主权的适当调适;第四,公众参与。
本书是在上述3个研究项目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全书共分排放绩效理论与实践、电力环保折价政策、基于排放绩效的总量分配和排放绩效实施战略4部分。本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排放绩效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和操作方法,提出了电力SO,排放绩效标准、电力环保折价政策以及基于排放绩效的总量分配方案。这些试点和案例研究证明,排放绩效是一种兼顾公平和效率的、促进清洁发电市场发展、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吻合的市场机制。排放绩效是电力行业减排SO,的一种新机制,而且可以在其他领域(如减排化学需氧量和NOx等方面)推广使用。实践证明,排放绩效机制完全可以在我国电力和其他行业实施,具有很强的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这种新机制将在我国“十一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向读者展示排放绩效这种新机
徐中民、程国栋编写的《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进展——理论篇》内容包括生态经济学学科理论进展、规划的理论进展、学科建设理论进展和总结展望四部分。全书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近十年来在生态经济研究方面取得的理论进展。《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进展——理论篇》可供从事生态经济、经济地理、环境经济、资源经济、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人员参考。
闵庆文主编的《太湖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与质量目标管理技术示范研究论文集》共收录论文72篇,涵盖水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估、水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水质目标管理技术及其应用三个方面,其中65篇论文已发表在《EcologicalEconomics》、《QuaLtemaryInternational》、《自然资源学报》、《生态学报》、《资源科学》、《湖泊科学》、《地理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监控与预警》等期刊上,其他文章也已投稿。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等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本书借鉴流域生态治理等相关成果,从黄土沟壑隐含的传统聚落基因入手,着重揭示具有原型价值的陕北河谷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化的历程、特征和规律,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河谷城镇空间递阶扩张模式、城乡空间统筹发展模式、小流域乡村空间模式以及传统窑洞改进模式等,力图对陕北以及其他流域河谷地区人居环境研究和地域性城镇化途径探讨提出新的思路。
生态文明建设从现在和长远看,已经成为我们党转变发展理念,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会议之前,我国就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种布置,被国外媒体盛赞为中国向世界亮出的“低碳路线图”。我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生态文明理念还远没有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实践也在摸索之中。该书的出版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本深入学习生态文明理论,把握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参考资料,很有意义。张文台同志为该书的出版付出辛勤的劳作,预祝该书胜利完成。
作者从生态足迹研究入手寻求可持续发展经济研究“瓶颈”的突破,紧扣当代科学的前沿,从理论、方法与实证方面对可持续经济发展理论框架下的生态足迹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创新性和前沿性,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是对可持续经济发展应用基础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全书重点介绍可持续经济发展理论视野中的生态足迹引论,生态足迹研究的理论背景——可持续经济发展理论脉络与内涵辨识:生态足迹研究的现实背景——生态经济结构失衡危机与根源剖析,生态足迹研究的测度对象——生态可持续性辨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相互作用的系统效应;生态足迹的经济分析;生态足迹持续约束系统分析,生态足迹模型的系统分析与动态修正设计:生态足迹持续约束的策略响应,生态足迹实证分析等。
本书系统、全面地分析了三峡库区干、支流的水环境及富营养化现状,并通过开展次级河流回水区营养盐来源解析,建立富营养化生态动力学模型,对三峡库区藻类的生长态势进行了模拟和预测,深入分析和探讨了三峡库区“水华”现象发生的时空规律。在开展藻类生长与限制条件的试验与模拟的基础上,建立了藻类生长与水动力、水温、光照、悬浮物及营养盐负荷的量化统计模型。编制的三峡库区富营养化监测技术规范和防治技术措施,为库区富营养化监测体系建设和政府管理部门制订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本书可供从事富营养化研究、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管理和水污染防治的工作者和相关专业的本、专科院校师生参考。
许爱民等编著的《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方略》结合全球气候变化背景,分析了江西典型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现状、未来变化的情景和应采取的对策,内容涉及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本书系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该书以清代、民国时期塔里木盆地的和田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业开发对塔里木地区生态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大国。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地球上的各种地貌,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它的类型。因此地域之间的极大差异,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特色。要治理好这样一个国家,对国情、地情没有深刻的了解,就不可制定出科学的政策,否则不仅会遇到种种困难,还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本丛书的编写,就想解剖几个典型地区,以求从中能得到一点启示。虽然上述五个地区还难以覆盖全国,但有其一定的代表性,则是可以肯定的。
《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成人卷)(精)》编著者环境保护部。 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成人卷)作为暴露评估、化学品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突发事件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区域或流域污染物风险评价、污染场地风险评价、建设项目或规划环评中的健康风险评价、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等领域科研和技术人员的参考。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非货币化的生态系统评估工具,是近年来国际上一种重要的判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生物物理量方法。虽然目前有关生态足迹模型的概念框架已初步形成,但尚没有系统的基于中国实际情况的各项参数研究;同时,目前生态足迹模型在我国的应用主要是静态的回顾性评估和简单的是否超载的比较,很难得到具有前瞻性并能综合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评估结果。因此,本书首先计算了中国的各项关键参数,然后在对中国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多情景分析,同时对不同资源禀赋、不同消费模式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 本书可供环境管理和规划部门的管理人员、从事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和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广大科研院校的研究生参考阅读。
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学界对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发展问题分别已有深入的分析,但两种“发展”之间的关系却有待深究。本书旨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两种“发展”的关系进行哲学的探讨,以澄清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确立两种“发展”相互促进的基本原则和思路。同时,从可持续发展视角透视人的发展,拓展和深化人的发展理论研究,并以可持续发展问题为中介,重新解读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既要改变思维方式,也要改变行为方式;既要改变生产方式,也要改变生活方式;既要改变道德和观念,也要改变法律和体制。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更是涉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整个社会文明形态的变革。应该在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在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模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对立的矛盾基础上,以生态学规律为基础,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从物质、制度和精神观念三个层面进行改善,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全面提升人的生活品质的同时,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林业大学作为*直属、*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具有“崇尚自然、追求真理”的办学传统,以“知山知水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就,举世瞩目,在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效果。毋庸讳言,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耕地的缩减,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湖泊的淤浅,干旱区荒漠化、沙化的加速,以及城市化过程中,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严重等等环境恶化问题,也十分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时难以避免的现象;有的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无知,采取唐突的措施所造成的后果;有的则是当政者为单纯追求政绩,不计后果,盲目开发引起的环境恶化。以上种种,都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界过度索取或无序干预后所引起,其实质是人地关系的不协调,而这种不协调又往往并非一代人所造成的,而是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 本书系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该
本论著由前言、上篇(范畴篇)五章、下篇(方法篇)二章和结束语共四部分组成,力图通过对生态批评“范畴”的界定和探讨,尝试廓清生态批评的基本概念和理路,通过对生态批评“方法”的研究,探讨一个对当前的生态批评实践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生态批评方法系列构想。 前言部分,首先对生态批评的概念、批评对象、宗旨等进行了“概说”,接着分析了当代中国生态批评崛起的原因,然后探讨了中国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现状,在简要总结生态批评理论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当前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缺失,进而提出本文写作的基本设想。 上篇为“范畴篇”。章探讨生态批评的核心范畴——“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这是生态文艺(文化)中为根本性的内涵,是生态批评反复探寻和积极
经济活动在空间中产生、成长和发展,空间是决定一个地方生产系统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城市作为一种典型的空间形态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并处理城市空间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周韬*的《城市空间-产业互动发展研究》从空间与产业两个维度考察了城市空间演化与产业变迁问题,构建了空间经济背景下的城市 空间 产业 互动发展分析框架,全面分析了空间价值、空间生产以及空间创新在城市经济运行中的内在机制,并对未来我国城市及城市群发展进行了客观判断和展望。本书既是对城市经济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对空间经济理论在城市层面上的进一步拓展、深化和创新,希望能为我国城市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本书既可供城市地理、城市经济、城市规划、企业管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