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为背景,讲述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环境问题出现、恶化和应对的历史,旨在分析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变化及其结果和危害,以便为思考和治理当前我国的相关问题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智慧。
潘家华所著的《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紧扣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困境,考察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从环境、承载能力、工业化、城镇化、自然资源关联性、可再生能源革命,以及发展的 天花板 效应等方面,厘清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联与区别,揭示了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表明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实践,改造和提升工业文明,有其必然性,具有普遍适用性,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从而揭示生态文明发展范式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本书对中国生态文明的历史认知、成功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分析与解读,在理论上具有开创性,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揭示工业文明发展范式的局限性,构建生态文明的话语体系;在实践上,讲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成就和风貌,反映了中国资源禀赋
从职称评审、抵押贷款,到申请办公设备甚至出行购票的流程,五花八门的规定可以让我们填写无数张表格,在流程的提交与退回中反复摩擦,当每天的生活从填表开始,我们不禁困惑:真的需要这么多流程吗? 人类学家大卫 格雷伯犀利道出真相,在本书的三篇论文中分别从暴力、技术与理性的角度揭开制造愚蠢规则的根源,更挑明人们离不开它的真实原因。但知道这一切并不让人悲观,因为格雷伯也坚定地指出了被忽略的规则:世界是由我们创造的,而我们有能力改造它。 本书挑战那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旨在引发人们关于现代生活的讨论:我们能否走出规则的乌托邦,想象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王国维自视其《殷周制度论》为经史二学上的大文字,但其藏经学于史学的进路一再被遮蔽。本书由史而经,由王国维而上及历代诸儒,对西周王制要素的继统法、封建、禘礼,尤其是宗法等,进行了翔实而具有系统的阐发,试图在规模、广度与深度上呈现西周王制的几本架构、制度基础、精神原则和理念根基。本书的特色在于:基于经史之学的进路,立足于儒家思想的大视野,对西周王制做了别开生面但又根植于经典的诠释,尤其是对继统法、宗法等进行了集大成性的研究,对《殷周制度论》与三代王制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进路,也为中国思想的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恢宏的视野。
《中国老年社会学》是一部从社会学视角观察和探讨中国老年人、老龄化、老龄社会的社会学专著。它从微观到宏观、从静态到动态,即从老年个体的社会地位、角色、社会化,到社会群体、组织、分层、社区,再到社会价值、文化、制度、结构,由此扩展到整个社会静态系统。然后再从静态系统延伸到社会互动、调适、控制、变迁、发展这个动态系统。从而勾画出中国老年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交织的、较为完整的社会系统。全书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注重对中国处理老龄化问题经验与模式的概括总结,是一部可读性强的学术著作。
本书利用丰富的地方文献,对明清至民国初年陕北黄土高原村庄做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内容包括:陕北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开发历史、村庄的形成、村庄的日常生活、村庄内外部的关系、国家权力与村庄等。作者深入探讨了村庄形成的地域特征、村庄生成机制、村庄共同体、村庄的边界、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进行的“现代性”改造等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书作为区域研究个案,可以提供与华北、华南村庄研究进行比较的类型,有助于深入推进中国村庄史研究和乡村社会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启动,将逐步覆盖超过8000家高排放企业,创造一个千亿级别的交易市场。本书首先介绍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原理、 碳市场我国碳交易试点发展情况,为读者提供碳市场运行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全国碳市场的 政策,详细阐述了企业、核查机构、投资机构等不同主体如何参与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碳排放核查、碳资产开发、碳排放权交易和碳资产管理,从实操的角度帮助各相关方 好地投身碳市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的这本《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长沙县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研究》共分八章,其中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与实践、长沙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战略、长沙县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进展、长沙县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等内容。
基础设施在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运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全球性资源短缺和生态系统遭受污染威胁的情况下,资源密集型的基础设施服务已经不再能够恰当地提供物资和服务。基础设施如何配置与基础设施服务如何提供对城市功能的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为《致力于绿色经济的城市模式》四本丛书之一,联合国人居署编著的这本《城市基础设施优化》提出城市可以成为改变的媒介,使广大城市人口的生活减少浪费。 《城市基础设施优化》通过关注资源在基础设施中的流动和它们支持城市活动的方式,思考了如何将基础设施系统作为城市转型走向更可持续道路的机遇。基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增长速度和可利用资源,每座城市基础设施优化的策略也各不相同。
段炼编著的《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在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结合当前我国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指向,总结和梳理了城市规划学、地理学、人口学、经济学和区域资源环境等学科的*动向,以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人居环境建设实践为核心,构建了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的人口、产业、空间“三位一体”分析框架;同时,本书采用史论文案法对三峡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进程进行了纵向梳理,并结合横向的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现状调查,完成了“资源环境容量制约下的人口再分布指引缓解人地矛盾”、“结构优化基础上的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破解产业空虚化”、“基于地域格局特点的快速城镇化进程重组城乡空间结构”三方面的新人居环境建设策略。 《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可供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建筑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