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社会问题为视角,重点介绍了当前中外学者关于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社会成因与社会应对的代表性理论。主要包括寂静的春天、受害结构论、受益圈·受苦圈、环境正义、公地悲剧、生产跑步机、环境问题的社会转型论、生态危机的历史文化论、生态现代化、生活环境主义、共域之治等重要理论。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重点阐释相关理论内容的同时,对理论形成的学术脉络、社会背景及人物生平展开细致分析,以帮助读者 好地理解和把握理论的来龙去脉。本书是一本独具特色的环境社会学教材,适合社会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关注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读者阅读使用。
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了自1990年 气候谈判启动至今三十余年的 气候谈判与多边治理进程。 本书基于治理嵌构理论,首先从“过程”维度(网络化拓展)分析 非政府组织参与气候治理的地位变迁、网络化嵌入模式及其网络化程度提升的动因;其次从“结构”维度( 性聚合)分析 非政府组织参与气候治理的 来源,提升治理性 的策略选择,特别是随着 影响的提升, 非政府组织在推进气候治理碎片化格局积极性协调中的潜力; 探析了 非政府组织这种嵌构性参与对于后巴黎时代气候治理模式的深远影响以及 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内外部局限性。对中国而言,深入理解 非政府组织在 气候治理的嵌构逻辑对我们如何在后巴黎时代积极有为地同多利益攸关方进行互动,从而发挥自身在 气候治理嵌构中的协调性和引导性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毫无疑问,人类和动物都要排泄。粪便产生之后发生了什么,去了哪里,如何消失,这些问题尤为重要,我们却常常选择回避。在城市中,粪便被轻松地冲入下水道,等待它们的是复杂的处理过程。在大自然中,动物粪便刚一落地,大量粪食性昆虫就开始了一场争分夺秒的竞赛,抢夺这宝贵的食物。从蜣螂到蚊蝇,粪便成了觅食、筑巢、繁殖的场所,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微型生态系统。 作者理查德·琼斯用极富英式幽默的语言和200多幅插图,“科学”而“文雅”地跟我们讲述了粪便的秘密:你见过方形的、五颜六色的粪便吗?除了做肥料,粪便还有哪些奇怪用途?蝴蝶、兔子、猫头鹰也食粪?粪食性昆虫如何利用粪便,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世界会被粪便淹没吗?……这本书是关于粪便的有趣研究,也是严谨的自然科学。
......
沙因提出的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理论为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埃德加?沙因也因此成为企业文化研究的权威。在本书中,沙因对组织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沙因教授还提出了关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功能和变化以及构建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他把组织文化划分成三种水平:(1)表面层,指组织的明显品质和物理特征(如建筑、文件、标语等可见特征);(2)应然层,为于表层下面,主要指价值观;(3)突然层,位于内部,是组织用以对付环境的实际方式。
建筑垃圾资源化对于解决城市垃圾问题、改善环境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为了妥善解决建筑垃圾资源化方案的评价与 选择问题,本书创新性地采用不确定环境下的决策理论方法,逐层深入地探究不同决策条件下建筑垃圾资源化方案的评价问题,并将所构建的评价模型应用于震后灾区重建、城中村改造、大规模农村建设和旧城改造的情景分析,有效帮助决策者选择适当的模型进行投资决策,同时有利于对建筑垃圾资源化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动态评价。
按照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这本书提出: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对于年轻下属不要只进行说教,要让他们体会到做出成绩的快乐,要了解他们不同的动机附加条件;管理者本人要摒弃以往滥用的毅力论、干劲等说法,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要明确告诉部下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将员工的行为固化,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计量,而且这个计量每天都要更新,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聚焦于员工的行为,对下属的行为进行表扬和批评,而不是针对他们本人。
生态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相应的评价体系,以了解现状、明确目标、引导政策。继前两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年度报告(ECI2010、ECI2011)之后,本书(ECI2012)采用国家发布的数据,使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ECCI2012,从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转移贡献五个领域对我国31个省份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尚无在生态文明建设诸领域全面的省份,各省份互有短长,分属不同的生态文明建设类型,这就需要各省份找准自身的发展道路。整体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一直在稳步提升,这主要得益于社会发展、协调程度方面的骄人成绩。但生态活力提升缓慢,环境质量改善乏力,减缓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现阶段,环境质量整体退化的趋势尚未根本逆转,社会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问
打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联动效应,形成协同治理新格局。在所有市场主体中,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联系 为密切,在绿色发展中发挥着 作用。为此,立足科学问题,本研究确立了“理论分析→宏观效应→微观行为→政策设计”的研究思路,在理论分析农业经营体系演化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转变基础上,评估了适度规模经营和金融支持政策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效应,以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金融支持政策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协同效应、异质性和行为博弈过程,解析了污染治理主体实现均衡的实现条件,构建新时期农业面源污染协同治理的运行机制、协同治理路径选择、金融政策支持框架与具体举措,为健全新时期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政策支持体系,创新农业绿色金融产品提供决策
本书是资产管理实务中的一些论文选编,代表了不同投资研究部门实践中的探索,涵盖宏观、行业、风险管理、策略等多个方面的成果。其中宏观方面的有关于M2、债务、金融通胀、人口城镇化等问题,关于风险的有打平收益率、权益风险、固定收益风险等内容,关于行业的主要有光伏电站等,而对于策略的研究有低利率下的保险资金管理方向探索、个人补充养老金、住房租赁市场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靠前本”将管理视为一个整体的管理书籍。本书从三个方面来描绘企业:首先,作为一个机构,企业生存的目的是对外(在市场上为顾客)产出经济成果。(关键词:绩效、实践)其次,企业是雇用人员、由人组成的社会“组织”,必须培育员工,支付员工薪资,组织员工以发挥生产力,并因此需要一定程度的治理,构建价值体系,建立权责之间的关系。(关键词:人、贡献、责任)很后,企业是扎根于社会和社区的“社会机构”,因而受公众利益所影响,本书也探讨“企业的社会责任”。(品格)
低碳,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耗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产生的碳排放是引起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自工业革命以来,在生产力大幅提高的同时,化石能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加,因化石能源的使用产生的碳排放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与大气二氧化碳交换的平衡,不断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地球大气的平均温度也在升高,由此引起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物种濒危等一系列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能源结构转型不仅是供给侧的革命,也需要消费侧的响应。作为能源消费的部门(工业、建筑和交通)之一,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用能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由于建筑用能的使用主体分散且数量大、负荷强度随昼夜和季节周期性变化、使用者行为方式对负荷影响大、建筑服务水平与能耗呈现非线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