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作为一国发展的重要基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当今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能源安全受到严重影响的背景下,我国要怎样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地进行能源转型,优化国内的能源结构?全球诸国家又将怎样共同应对能源和环境危机,进行碳减排? 本书从全球视角出发,以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转向清洁能源与市场机制由国家垄断走向市场导向这两大发展趋势为主线,详细叙述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能源结构特点和能源转型过程,展现了各国能源转型中的问题、痛点及成功经验,并揭示了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对我国的能源转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以及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作为高等学校公共课程教材,面向不同专业,以图说形式编著,结合目前*循环经济科技发展、融合不同领域可持续发展创新,系统、形象地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思考,并结合不同专业领域环境保护的需求加以实例介绍。 本书共分为4篇14章。第1章“环境学科发展”、第2章“环境问题”、第3章“可持续发展”由周雪飞编著;第4章“水、气、固废污染及其防治”由陈宇辉、张亚雷编著;第5章“物理性污染及防治”由蒋明、张亚雷编著;第6章“生态系统与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由邓欢欢编著;第7章“能源与环境”由谭洪卫、沈昭华编著;第8章“交通与环境”由杜豫川编著;第9章“建筑与环境”由陈易编著;第10章“工业设计与环境”由李丽娜编著;第11章“食品安全与环境”由祝华军编著;第12章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我国区域自然资源生态补偿的机制、模式与政策保障体系研究 (15AJY004)的终成果。 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国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机制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理论框架、生态补偿相关主体界定及相互关系、生态补偿机制运行模式及交易成本、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生态补偿资金分摊权重研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构建与政策实践、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与政策实践、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与政策实践、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与政策实践。
本书基于党的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2015年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即“水十条”及2013年浙江省全面实施“五水共治”等大背景,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尾水型人工湿地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经验。通过对人工湿地技术发展的回顾,对尾水型人工湿地的工艺设计、景观设计、防渗设计与施工、填料设计与施工、防堵塞设计、植物设计和湿地工程运营管理等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介绍了九个各具特点的工程案例。 本书可供从事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保护的科研、规划、设计与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王伟光、郑国光主编的这本《应对气候变化报告 (2014科学认知与政治争锋)》共分六个部分。 部分“总报告”系统论述了中国发展中国家定位的理 由和意义,并从公平的视角探讨了中国的责任与贡献 。第二部分“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对德班平台 下开展磋商的主要议题进行了梳理,反映了目前不同 议题的谈判进展和不同国家、集团的谈判立场。第三 部分“科学认识与进展”系统解读了IPCC三个工作组 的研究报告,突出介绍了三个工作组报告的关键结论 ,分析了IPCC报告对我国参与国际气候制度构建以及 开展国内行动的意义。此外,还介绍了2014年2月正 式发布的IPCC湿地清单指南的情况,以及“未来地球 ”科学研究计划在我国的实施进展。第四部分“中国 的碳排放峰值”,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人口 发展趋势、能源发展与利用以及居民消费趋势等
托玛啉除作天然宝石外,现亦用于绿色环保与健康领域。这种新材料集发射远红外线,释放负离子、生物电现象及微量元素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有广泛用途,特别是改善水质、空气、环境、拓宽纺织品功能、提高生活品质等更具应用价值。 本书可以作为科技人员、医务人员、企业家的参考书,也可作为保健知识的科普读物。
本套《聚焦中国之科学发展》系列丛书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2002年以来的十年间,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在经济、司法、教育、环保、交通、住房、民族、扶贫等各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丛书用具体的事实和鲜活的数据证明,中国的科学发展道路,是顺应发展潮流、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本书为《低碳发展(英文版)》,由苏伟编著。
林光辉编著的《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及其应用》共分八章。章综述了国内外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并介绍了上述海洋公益性项目的基本内容;第二章介绍了中国红树植物种质与种苗工程的现状及其关键技术;第三章研究了福建境内三个红树林湿地互花米草防控示范基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第四章至第七章分别介绍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一些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效果,包括利用乡土红树植物防控互花米草入侵的一些关键技术及其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三个不同示范基地的应用效果;后一章介绍了相关的监测评估方法和所需的硬软件以及这些技术与设备的应用初步结果。
本书是 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和战略重点”课题组历时一年多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黄河是世界第五长河、全国第二长河,既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也是经济转型发展重点区域,对我国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取得巨大成就,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奇迹。2019年9月,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 战略。本研究从黄河流域发展的基础和特征出发,归纳制约因素,提出新时期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战略构想和若干战略路径。
本书是以色列著名景观生态学家Zev Naveh教授毕生从事景观生态学研究的著作精选,内容涵盖了景观生态学的若干理论研究和应用案例,以及从人类生态学角度对景观与恢复生态学所做的一些思考。其中不乏对生态系统与景观、生物多样性、景观多功能性、文化景观、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后工业化信息社会未来发展走向的深刻思考和剖析,强调人类对大自然认识和行为的转变是实现可持续未来的途径。本书可供地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生和教学、科研人员参考,也值得人文科学乃至管理领域的人员关注。
《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数报告2019》由总论、城市经济基础与科技进步测算与分析、城市自然资产与环境压力测算与分析、城市资源与环境效率测算与分析、城市政策响应与社会福利测算与分析以及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战略研究和附录组成。各部分围绕城市绿色竞争力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对全国290个城市的绿色竞争力进行了测度、分析和专题研究。
《临床超声心动图学(第三版)》从临床实际出发,将超声心动图学与心血管病基础、临床心脏病学紧密结合,通过全面充实、增补和修订,尤其是补充了大量全新内容和精彩图像,充分反映当前该领域的现状和进展。《临床超声心动图学(第三版)》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重点介绍心血管解剖生理、胚胎学和超声心动图学基础、新技术;各论重点介绍各种心血管病的病理基础、临床特点、超声检查方法和表现,包括详细介绍各种少见病、疑难杂症。书中包括近3000帧高质量的心血管超声图片,其中绝大多数是首次发表的新图,包括许多罕见、特殊病例和各种新技术的宝贵资料。《临床超声心动图学(第三版)》可供超声科医师、研究生,以及临床相关科室的医生阅读参考。
本套《聚焦中国之科学发展》系列丛书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2002年以来的十年间,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在经济、司法、教育、环保、交通、住房、民族、扶贫等各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丛书用具体的事实和鲜活的数据证明,中国的科学发展道路,是顺应发展潮流、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本书为《绿色发展(环境保护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编著。
在明清时期,权力高度集中的帝制 将保漕济运作为确保大运河畅通的首要政治任务。保漕至上的国策成为影响山东运河区域社会生态变迁的一个关键因素。 本书研究明清时期(1411-1901)山东运河的开挖、维持以及大运河与区域社会互动博弈关系,具体讨论大运河贯通引发的自然环境的连锁反应,山东运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以及内生性社会力量的演变形态等问题。本书全面考量大运河在山东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引证史料丰富,并与学界现有研究积极对话,新见颇多。
本书共十章,包括引言、消费和出现、分析方法、国外的药品环境风险评价立法背景及法规简述、某些水溶性药品的人体和动物毒理学、废水处理、饮用水处理中PPCP的去除、饮用水间接回用、源控制与源分离、结论及展望等,以阐述PPCP在城市废水、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和污泥等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过程所涉及的污染问题及其生态效应为主线,较全面、深入地阐明其生态毒性、分析检测技术、国外法律法规及降解机理的知识,讨论了全球关注一类新型污染物的环境问题,在介绍基本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适当反映本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此外,为便于读者查阅有兴趣的问题,特编有中英文关键词对照索引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有关专业参考书,也适于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员阅读。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的钢铁工业绿色制造、化工流程工业绿色制造、有色金属工业与金属矿业的绿色制造、建材工业的绿色制造、流程工业装备绿色工程研究、热加工工艺节能以及再制造的深度研究报告,每个细分领域又深度剖析了绿色制造的内涵、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以及战略目标,并且陈述了实现绿色制造的工程科技战略和发展路线图。全书内容全面,结构分明,脉络清晰,详略得当,对行业发展绿色制造的分析深入浅出,非常适合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相关科研机构和制造业企业等参考使用。
《绿色发展(英文版)》介绍:China, the largest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is going all out to build itselfinto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during this critical stage of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Efforts are beingmade to tackl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hich result from thecountry's current economic mode,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patterns. We need to tr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by changing theeconomic mode, adjusting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improving ourconsumption patterns. Taking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s thebasis for state policies, China is working to optimize its economicdevelopment, striving for a win-win success in terms of developingthe economy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本书介绍的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终极目的在于服务人类,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以达到 天人合一 之境界。 本书旨在阐明人文环境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探讨人文环境的内涵与构建方法。通过对人文环境治理的分析,试图提示更多设计师对人文环境的重视,在设计之初理解空间属性,尊重历史记忆,融入更丰富的人文情怀。同时,本书也希望在人文环境方面有所建树,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设计参考。
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书内容及研究方法的特色是:(1)在理论研究上,不仅提炼出了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的EPSR概念框架,利用系统论的方法定量描述了二者相互作用与约束的内在机制,而且采用协同学和复合生态理论的观点解释了二者协调的关系,并建立了协调度评价模型。(2)在实证研究方面,不仅利用协调度模型,对江西省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而且基于罗默方程,构建了城市化进程的资源“阻力”模型,并依此就江西省的水、土地资源对城市化的“增长阻力”进行了计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