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防震减灾科普丛书》的第1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进行了介绍。全书共分7章:首先描述了地震的发生背景,即我们生活的地球的演化历史、内部构造以及有关大陆形成的三个假说;在此基础上,解释了地震的成因,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地震的类型加以划分;然后阐述了全球范围内和我国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分布情况;后对地震灾害及发生地震时的伴生现象进行了直观的描述。此外,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在第6章对一些常用的地震术语进行了讲解;在本书的后,选择了20世纪以来国内外的几个典型大地震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地震科普读物,也可供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的学生及教学人员使用。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洪水风险分析与灾害评估的理论、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示范情况,主要内容包括洪水风险分析与灾害评估概论,洪水敏感区域水文特征分析与预报,复杂边界和地形上水动力洪水演进数值计算,洪水灾害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洪水灾害动态评估及多级综合评价方法,洪水风险分析与灾害评估应用示范系统开发、集成及应用,以及洪水风险分析与灾害评估理论和方法应用示范。 本书可以作为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科学、生态科学、水利工程等专业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
本书内容包括:认识森林昆虫;认识林木病害;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原理分析与方法选择;林业常见害虫类群及防治;林木常见病害防治;林木害鼠(兔)及防治;森林病虫害一般性调查;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苗圃病虫害防治工作历的编制;食叶害虫防治作业设计与施工等。
我们人类居住的家园——地球,既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星球,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星球。 频繁出现的旱灾、洪涝、台风、冷害、雹灾、火山、地震、滑坡、海啸、风暴潮、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等自然灾难,不断地侵扰我们的生活。人类自己的各种社会活动对自然界的作用所引发的各种人为灾难,也搅得我们烦恼不已,难以平静。 自然灾害与人类历史共始终,因而如何抵御自然灾害,将其对人类的危害减至限度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类自然灾害的形成机理;讲述了历史上发生的令人惊心动魄的各种自然灾害;重点阐述了防范各类自然灾害的科技手段及其原理,展示出一幅幅科技防灾、减灾图。
本书全面介绍了防洪与抗旱的主要内容、技术等知识。全书共7章,其内容包括防汛与抗旱基础知识、防汛与抗旱准备工作、防洪预案编制、防洪与减灾、土质堤坝抢险技术、堤防堵口与复堤、混凝土及砌石建筑物险情抢险技术、堤坝抢险实例、防旱抗旱基础知识、抗旱应急供水预案编制等内容。 本书既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水利技术专业教材、农业水利技术人员岗位培训教材,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组织出版“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是一件有多方面意义的举措。我们,作为中国经济史研究者之一,闻之无不倍感鼓舞。经济史学既是经济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历史学的基础学科,所以经济史学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学和历史学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史曾是国人关注的研究领域。在确定中国社会性质的中国社会史论战和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经济史的研究成果就曾起过重要作用。多少仁人志士在寻找救国道路时曾受到这些研究成果的启发,而站得更高,并在观察革命的根本问题时,能从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角度去反思、去剖析,准确地把握国情,科学地作出判断。所以,要知道中国何去何从,就离不开中国经济史研究,过去如此,今后也是如此,事之必然也。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这次大地震所反映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精神与生命关怀感动了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现代自然灾害的发生再也不是单纯的自然性破坏事件,人类社会对待自然的生态和谐、对于灾害的有效预防、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灾后积极的人道关怀与恢复补助对灾害的破坏作用都将起到积极防御的效果。灾害中所生发的抗灾精神使人们的伦理责任、道德意识再度经历洗礼,从灾害中伦理道德的框架下重新审视自己。本书作为一部研究灾害伦理学的理论性著作,通过对于现代灾害特点的研究系统地论述了灾害中所体现的伦理道德关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结合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发生的感人至深的道德事迹,对于灾害中所出现的逃生、无罪免责、心理损害与伦理创伤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相
《中国火灾统计年鉴2003》是一本反映2002年全国火灾情况的资料性年刊,内容共分四个部分;1.全国火灾情况;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火灾情况及重大、特大火灾案例;3.铁路、港航、民航火灾情况;4.附录。2002年是实施新的火灾统计方法的第六年,全国“分地区火灾综合情况”和“分月季火灾综合情况”中,每起小火损失按5000元计算,其他全国汇总表均为公安消防机构调查的火灾数。 “全国火灾情况”均按照各地上报的火灾原始登记表汇总编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火灾情况”是根据各地上报的汇总表编写的;“特大火灾案例”和“重大火灾”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案例编写。
本书介绍了中国夏季雨型、主要地区雨季、ENSO事件的划分标准及各种大气物理量、各种指数的计算公式;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夏了降水(主要雨型)、重点地区雨季、东北夏季温度和热带风暴(台风)的气候特征及其大气环流和下垫面背景;全面分析了亚洲季风、越赤道气流、准两年振荡、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压、南亚高压、印度低压、北半球极涡、西风带超长波、中纬度阴塞高压、欧亚西风带环流、东亚遥相关型、涛动、ENSO与海温、太阳活动等大气环流和大气外部物理因素的主要特征及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联系。并根据大量历史资料,详细对比分析了1951-1996年历年上述各气候要素和物理因素的基本特点,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夏季主要雨型或重点地区旱涝形的一些主要原因。书中附有1-51-1996年历年夏季中国降水距平百分率和北半球500hPa高度距平图及秋、冬、春、夏
本书着眼于阪神淡路大地震后城市防灾学的新进展,城市防灾对策日新月异的技术和制度。根据城市防灾学的目标,本书在理论上共包含三个主题:灾害发生前,为降低灾害发生时城市所受损失的预备措施;灾害发生时,为防止损失扩大化采取的应急响应措施;以及灾后受灾城市的重建和复兴。本书共分9章,分别介绍了城市灾害和城市防灾学等基础理论、防灾城市规划的历史和法制、城市防灾对策的目标和评价;以及地震和城市火灾、群体避难论、防灾信息、地区防灾力等理论专题;重建与复兴、国际防灾合作和实践体系。
《复合材料及结构的缺陷与损伤》致力于提供有关优选复合材料及结构的缺陷与损伤的详细描述。在过去50年中,关于优选复合材料缺陷与损伤的研究在各种报告和文章中均有讨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期间的大部分研究工作相对于对复合材料及结构的技术理解来说并没有失去相关性。事实上,目前在复合材料缺陷和损伤领域的工作仅证实了早期的相关研究和成果是相关的和适用的。 《复合材料及结构的缺陷与损伤》将过去几十年关于复合材料缺陷与损伤方面的信息、数据和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将作者本人在职期间对于复合材料机身的维护和修理经验增加到《复合材料及结构的缺陷与损伤》中,从结构完整性角度研究损伤的危害性,并探讨了损伤识别的相关性,以及如何修复缺陷和损伤。 《复合材料及结构的缺陷与损伤》章概述了复合材料的一般应用情况以
在沙漠学科理论指导下,中国防沙治沙工程水平处在地位,并为国家风沙防治工程做出了理论和实践的贡献。本书共分三篇。篇论述了中国沙漠与沙漠化地区从农田到各类工程设施出现风沙灾害的环境特点、风沙物理学和工程地质学基础;第二篇集中阐述针对不同类型沙害发生的机理所采取的风沙灾害防治的方法与原理;第三篇则以中国建设的大型防沙治沙工程为例,全面论述针对农田、铁路、公路、沙漠油田基地、古文化遗产的沙害防治方法和防沙体系建设的经验。 本书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防沙治沙工程经验的次全面总结,可供外从事干旱沙漠地区建设中防治风沙危害的工程借鉴;也可浓缩为教材,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在沙漠学科理论指导下,中国防沙治沙工程水平处在地位,并为国家风沙防治工程做出了理论和实践的贡献。本书共分三篇。篇论述了中国沙漠与沙漠化地区从农田到各类工程设施出现风沙灾害的环境特点、风沙物理学和工程地质学基础;第二篇集中阐述针对不同类型沙害发生的机理所采取的风沙灾害防治的方法与原理;第三篇则以中国建设的大型防沙治沙工程为例,全面论述针对农田、铁路、公路、沙漠油田基地、古文化遗产的沙害防治方法和防沙体系建设的经验。 本书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防沙治沙工程经验的次全面总结,可供外从事干旱沙漠地区建设中防治风沙危害的工程借鉴;也可浓缩为教材,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