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防震减灾科普丛书》的第1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进行了介绍。全书共分7章:首先描述了地震的发生背景,即我们生活的地球的演化历史、内部构造以及有关大陆形成的三个假说;在此基础上,解释了地震的成因,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地震的类型加以划分;然后阐述了全球范围内和我国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分布情况;后对地震灾害及发生地震时的伴生现象进行了直观的描述。此外,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在第6章对一些常用的地震术语进行了讲解;在本书的后,选择了20世纪以来国内外的几个典型大地震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地震科普读物,也可供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的学生及教学人员使用。
《咸寒区渠道冻害评估与处治技术》针对我国新疆北疆等咸寒地区的输水渠道冻胀问题,通过现场调研总结了渠道冻害的主要破坏形式,明确了渠道冻害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大量室内试验研究了咸寒区冻结渠基土的变形特性和强度特性,研发了可模拟渠道冻胀的离心模型试验系统;通过大型离心物理模型试验,对渠道冻胀进行了定量研究,提出了渠道冻胀的自动化监测与预警系统;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研究,提出了渠道冻害的防护和修复技术;介绍了咸寒区渠道冻害的处治技术实例,并总结了渠道冻害的处治模式;后介绍了目前长距离调水工程在冬季运行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解决对策。
《新疆南疆地区典型地质灾害研究》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针对新疆南疆地区地广人稀、地质环境脆弱等特点,采用高精度遥感解译、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和地面调查等技术方法,在广泛收集利用前期已有相关资料、遥感解译、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成灾机理研究,初步解决了高寒地区地质灾害调查的难题,为西部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季风气候条件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旱涝灾害*为频繁和严重的国家之一,旱涝灾害的频繁发生及持续积累给我国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本书基于历史旱涝资料记录,综合分析了旱涝自然灾害现象的规模、频率、历时、强度、周期、重心等时空特征;以旱灾作为研究对象,从近500a的大时空尺度上,通过空间统计分析、连续功率谱估计、小波分析等经典分析方法,系统地揭示出近500a来我国干旱灾害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时空演变规律和演变趋势。另外,依托近50a的气象数据,提取并构建干旱事件的特征指标 历时、峰值和烈度,通过边缘分布函数拟合,来反映近50a来我国干旱事件、极度干旱事件特征指标的单变量特征、多变量耦合特征。在此基础上,本书基于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分析了干旱灾害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关系
汶川大地震是对NGO行动能力的一场宏大检视。通过运用文献研究、统计调查、深度访谈以及比较等多种方法,本书从行动和规程的角度对NGO参与紧急救援进行了研究。NGO在赈灾中作出了很大贡献,在行动方式上将NGO的灵活性、公益性以及志愿性体现得淋漓尽致。NGO通过汶川地震紧急救援编织了公民社会的新图景。通过规程和行动的记录与总结,本书不仅为NGO反思公益行动中的不足提供了多视角参照,也为其日后的灾害回应提供了诸多可以借鉴的资料。
《青藏高原多灾种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管控》通过对多源多时相遥感影像、气候背景、地理信息、社会经济及历史灾情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辨识了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类型,系统分析了主要灾种历史灾情及其时空分布规律,明晰了各类自然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风险演化及影响过程以及成灾机理。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灾种相对重要性及关联性,统筹不同灾种灾损大小,确定了不同灾种的综合风险评估体系。同时,借助多种统计方法、理论及评估模型、GIS栅格计算及图层叠置功能的综合集成,系统评估了青藏高原多(单)灾种综合风险程度,并对其进行了区划。*后,围绕多灾种特点,以“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建立了集“预警预报、数据信息共享、部委会商、群测群防、社区防灾教育、保险承担、应急备灾、强化灾评规划”于一体
“一部中华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自然灾害不仅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而且从灾荒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中,可以揭示出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许多本质内容来。 李文海是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的开拓者。他先后主持编写了《近代中国灾荒纪年》《中国荒政书集成》等多部重要论著和资料集,为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对整个中国灾荒史和环境史研究的发展与深化起到重要引导作用,在 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书分为“开拓灾荒史研究的意义”“灾荒与近代中国研究”“灾荒史的现实镜鉴”“灾荒书序与书评”4辑,收录李文海在中国近代灾荒史领域的一系列论文、发言、访谈、序言、书评近40篇,展现了李文海对这一领域深刻、
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建立高效的灾害管理和应急处理平台是智慧城市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灾害预防、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断推动着灾害应急管理走向科学化、精准化和智慧化。本书主要介绍大数据在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应用,首先介绍灾害、灾害应急管理以及灾害大数据的相关知识,其次介绍灾害大数据的定向爬取技术和自动摘要技术,然后以地震大数据为例介绍大数据分析技术,接着介绍了灾害现场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技术, 介绍应急疏散路径规划和应急救援系统。
作者是一位理学(环境学)博士,近年来结合自己家乡(山西省)的地理,深刻考虑到中国北方地区近代历 多次发生的因干旱致灾的状况,尤其例举了明朝崇祯未年和清朝光绪初年北方地区发生的两次典型大的干旱事件,并相应细致地査核历史文献佐证和经过实地考察,研究提出了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应该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预防准备,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特大干旱的突发和做好及时救助、恢复生产自救等工作。本书追溯、复原历史事实,细致陈述了崇祯未年、光绪初年北方地区发生的两次典型特大干旱事件,论证了特大干旱造成的生态变化、社会影响,总结了当时人们实施的应灾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目前的地表环境,提出未来北方地区还会发生特大干旱,并针对未来特大干旱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作者是一位理学(环境学)博士,近年来结合自己家乡(山西省)的地理,深刻考虑到中国北方地区近代历 多次发生的因干旱致灾的状况,尤其例举了明朝崇祯未年和清朝光绪初年北方地区发生的两次典型大的干旱事件,并相应细致地査核历史文献佐证和经过实地考察,研究提出了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应该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预防准备,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特大干旱的突发和做好及时救助、恢复生产自救等工作。本书追溯、复原历史事实,细致陈述了崇祯未年、光绪初年北方地区发生的两次典型特大干旱事件,论证了特大干旱造成的生态变化、社会影响,总结了当时人们实施的应灾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目前的地表环境,提出未来北方地区还会发生特大干旱,并针对未来特大干旱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辽东湾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研究》以辽东湾海洋功能区划为平台基础,以实现不同类型功能区水环境管理要求为控制目标,系统地论述了海洋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对海域氮、磷、COD 污染要素容量的管控进行分析。首次应用“环境容量计算反演法”计算各功能区的环境容量及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正、负量值;然后将系统网络与计算理论应用在环境容量计算中,验证了污染物输入海洋中输出响应浓度场的系统过程是线性、齐次的连续无记忆系统;再次采用响应系数创新运用响应浓度函数,输出响应浓度运用有效值计算容量,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具有创新之处;*后为实施海洋科学管理、编制自动化管理系统操作软件提供依据,贴近海域监督管理的实际需要。
作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日本同时也面临着包括地震灾害在内的各种灾害的严峻挑战。在长期应对灾害的实践中,日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全球领先的科技发展实力和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建立起了堪称世界的灾害管理体系,相关的发展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本书以全面揭示日本灾害管理体系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对日本灾害管理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探讨,在此基础E结合中国的实际展开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全书共分7章,分别是:概述;日本的灾害管理体制;日本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日本灾害管理通信系统建设;日本气象厅与灾害管理;NHK在灾害管理中的角色与行动;日本地震灾害保险体系建设。此外还有一个“日本国家减灾报告”的录。
本书系统地介绍和讨论了现代洪水管理的理念和世界各国的洪水管理实践,期望对不断完善我国的洪水管理政策和方法能有所启发和帮助。本书章简要介绍了水灾害的类型、水灾害在世界上的地区分布情况和影响程度。第2章介绍了洪水的定义、成因和类型、洪水灾害及其影响。第3章阐述了现代洪水管理的理念:综合洪水管理,这是本书的基础部分。第4章有选择性地概要介绍了世界上不同类型的大水灾。第5章对世界各国的洪水管理实践进行了介绍。本书可供防洪减灾、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全球水问题研究等方面的科研、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的师生阅读和参考。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将公众行为引导贯穿始终,各部分内容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全景式展示了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下公众的行为引导策略。 章,介绍了重大公共安全事件行为管理的概念、意义与现实需要、影响因素与相关政策,让读者全面理解行为引导在应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从管理学与心理学视角出发,为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行为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第三、四、五章,对个体与群体在面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的心理、行为与动机反应进行了充分的机制分析。此部分内容是读者理解、运用行为引导策略的基础,是对卷入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的社会公众普遍会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行为规律与潜在行为动机的客观阐述。 第六、七章,着重提出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行为引导的具体策略。其中第六章以重大公共安全
梅青主编的《台风灾害防范与自救手册》针对社会公众,结合目前台风灾害的特点及危害,以图文结合、言简意赅的科普读物形式,重点介绍公众面对突然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灾害所应了解的基本知识和应采取的防范及自我救助措
《中国西南岩溶山地重大地质灾害成灾机制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在贵州省十余年来地质灾害科研成果和重大项目的基础上, 系统总结贵州岩溶山地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和致灾模式, 研究了不同尺度和发育模式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并对面上高风险区地质灾害监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探索。 针对不同发育模式的地质灾害, 研发相应的监测预警技术, 基本形成了地质灾害早期识别、 风险评价、 监测预警技术体系。 《中国西南岩溶山地重大地质灾害成灾机制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成果对岩溶山区斜坡地质灾害的评价和自动化监测预警能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对我国不同类型成因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研究也能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数据青藏高原东部地震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在综合研究前人资料和大量野外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以图件和照片为主的形式,以写实的手法展示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形急变带地震地质灾害及其成灾背景方面的成果。主要包括:区域地震地质背景、龙门山及邻近构造带典型活动断裂特征、“5·12”汶川地震和“4·14”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近年来强烈地震诱发的典型地质灾害特征等,是探索青藏高原东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耦合成灾机理以及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的手学术资料。
本书汇集了活动断层基本概念,在简明扼要地叙述1995年阪神地震、1999年伊兹米特地震、1999年台湾南投集集地震、2001年昆仑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呈带状分布的观测事实基础上,尝试性地利用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学方法和古地震探槽开挖获得的活动断层近地表性地质变形局部化基本特征等资料,给出了活动断层灾害避让带宽度确定的原则与方法,同时通过隐伏活动断层破裂扩展岩石力学实验和松散沉积物覆盖条件下地表强变形带宽度数值模拟方法对活动断层变形局部化特征进行了进一步验证,针对不同类型活动断层建立了震源物理模型的近断层强地面运动场计算理论体系与地震灾害预测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应用实例示范。 本书可供地震地质、工程地震和地震工程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国土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部门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