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张、危险源种类与分布的复杂化发展趋势,以及极端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上升,多灾种耦合事故与灾害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公共安全挑战。本书旨在深入介绍多灾种耦合事故与灾害概念,成体系地介绍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的逻辑框架、发展历程、以及前沿成果,并提出对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的未来研究展望。本书根据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对多灾种耦合概念的解析,提出了Natech事件、多米诺事故、自然灾害链、共发事故的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研究框架。以该逻辑框架为线索,本书介绍了各类多灾种耦合事故与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前沿,探讨了多灾种链生效应与耦合效应对风险评估的影响。本书聚焦于事故灾难与自然灾害的研究热点前沿,预期可对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后续研究产生指导性、启发性的价值。
本书共12章,主要介绍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的现状与进展及常用评估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第1章概述气候变化基本事实,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现状与进展,以及常用评估方法。第2~3章对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分析方法在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行阐述。第4~10章围绕气候变化相关的极端温度、极端降雨等对死亡、发病、媒介传染病、水源性传染病发病、不良出生结局、职业暴露风险和精神心理疾病等的影响,分别介绍广义线性模型、广义相加模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贝叶斯时空模型、断点时间序列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病例交叉设计等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第11~12章介绍气候变化下人群健康风险的脆弱性评估及未来预估。
本书以《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项目概算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咨询评估预算标准》和《四川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预)算标准》为基础,通过大量浅显易懂的案例介绍了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排查,重点小流域、重点场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等各个阶段的预算编制与审查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介绍了以往编制和审查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使地质灾害治理防治项目的预算更为准确,进一步规范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了防治工程资金预算的规范性和资金使用效益。本书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相关工作专业人员的业务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评审的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计部门、工程
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其中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的70%为大型滑坡。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与预警已成为科学主动防范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当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采取工程措施对灾害体进行应急处置,是有效化解灾害风险的重要措施。作者在亲自参与我国近年来发生的数十起重大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工程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二十余年的研究积累和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套科学实用的大型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理论和技术方法。本书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了滑坡监测方法、滑坡动态演化规律、滑坡时间-空间综合预警预报理论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所研发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第三部分介绍了大型滑坡应急预防体系、应急处置原则思路和主要工程措施;第四部分介绍了近年来成功监
《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以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采用概化水槽试验、数学模型计算和力学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定量揭示城市排水系统和典型承灾体洪涝致灾的动力学机理,创建城市洪涝全过程模拟与风险评估耦合模型,开展不同暴雨情景下国内外典型城市街区洪涝过程的精细化模拟与洪水风险评估。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城市洪涝致灾动力学机理的认识,还可以为城市洪涝风险的精细化管理和科学防控提供基础科学依据。《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部分彩图附彩图二维码,见封底。
红层是典型的易滑地层,红层滑坡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营造成严重威胁。《降雨诱发红层滑坡研究 以四川盆地为例》以四川盆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红层滑坡的孕灾环境、主要类型与特征、形成条件、成因机理和失稳破坏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介绍红层滑坡分析评价、早期识别、监测预警和防治利用的技术方法。
本书聚焦脆弱性分析和风险评估技术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探讨城市脆弱性分析和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技术、方法与系统。本书共分9章:前3章主要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与主要内容、相关领域内研究进展以及城市公共安全综合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第4章和第5章分别介绍城市社会脆弱性和城市物理脆弱性,并进行相应的案例分析;第6章介绍基于指标体系的典型城市灾害风险评估;第7章和第8章分别以城市台风事件链和罐区突发事件链为例,介绍突发事件链的风险评估方法;第9章介绍城市脆弱性分析和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与构建过程。
本书阐述了地质灾害防治术语、防灾文化、认识论、方法论及公共管理要求,采用重合度概念研究了中国地质灾害成因规律,概述了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建设、技术标准化、防治规划编制、减灾文化培育和地质灾害区域递进评价学术思想及滑坡风险识别方法等,划分了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探讨了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确定标准,研究了滑坡失稳突变、阶跃演进和缓变趋稳的物理本质及其预测预报,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证与工程设计理念,概述了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编导和应急处置决策科学技术支持的基本要求,探讨了地质环境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等。
本书将中国生态巨灾风险作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安全为切入点展开,探索生态安全框架下中国生态巨灾风险的防控机制和路径选择。主要研究了中国生态巨灾风险现状和生态巨灾风险管理的新挑战,研究了生态灾害冲击承灾体引发巨灾风险的机理与传导过程,进而剖析生态安全视角下巨灾风险的致灾效应。根据生态巨灾成灾机理,建立地理自然风险源、区域经济维度、社会管理行为等多维度生态灾害风险影响因素模型。借鉴预期效用和风险偏好等理论经验模型,对生态安全情景下生态巨灾风险主体风险感知与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借鉴国际生态巨灾风险管理的经验,对中国生态巨灾风险防控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探索中国情景的生态巨灾风险动态识别和风险防控机制,并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巨灾风险防控的对策建议。
本书内容分为四章,章介绍一些主要的自然灾害,如在地震、风灾、水灾、雪灾、火山爆发、雷电中,如何脱离险境,保护自己;第二章主要介绍事故灾难,如在汽车交通事故、火车事故、空难事故、地铁意外事故、火灾事故、核泄漏事故、踩踏事故、溺水事故、触电事故中,如何减少损伤,防止意外发生;第三章主要介绍公共卫生事件和恶性事件,如传染病、食物中毒、毒气中毒、环境污染、诈骗与传销、遭跟踪与被侵害、遭遇抢劫与绑架、遭遇恐怖事件及战争时,如何健康生存,减少伤亡;第四章主要介绍生存知识,如何自我保护、保证交往安全、校园活动安全、户外运动安全、野外生存知识、基本急救知识等,以提高危难中的生存技能和生存方式;每节后面都附有一个珍贵资料,这些资料都是用生命换来的血的教训,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知识性。 本
《防灾减灾救灾新格局/公共安全治理新格局丛书》以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公共安全治理和防灾减灾救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更加注重灾害风险管理,更加注重综合减灾,更加注重属地管理,更加注重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深入解读新时期国家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新要求新任务,探索构建防灾减灾救灾新格局的有效路径。 《防灾减灾救灾新格局/公共安全治理新格局丛书》从防灾减灾救灾历史沿革、体制机制、应急管理、灾情管理、灾害评估、资金保障、国际合作等方面,系统阐释新时期国家防灾减灾救灾的战略安排和工作思路,梳理灾害全过程、全领域治理的理论和实践。 《防灾减灾救灾新格局/公共安全治理新格局丛书》不但向读者提供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的制度设计是什么样,还力求阐明为什么这样,制度设计背后的考量是什么。
全书共十章,*章主要介绍地震地貌学概念、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二章松辽盆地古龙凹陷上白垩统嫩江组坳陷湖盆三角洲沉积体系地震地貌学。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介绍了东海陆架近海底潮汐沙脊三维地震地貌学和始新统平湖组潮汐水道地震地貌学研究成果。第五章~第十章主要论述赤道几内亚Rio Muni盆地陆坡地震地貌学,其中第五章对Rio Muni盆地陆坡地形、地貌单元以及典型地貌单元演化进行系统介绍,第六章和第七章重点对不同类型深水水道沉积构型和演化进行研究,第八章详细论述了海底麻坑地震地貌学研究成果,第九章重点介绍浊流沉积动力学参数 沉积通量对深水水道形态和构型的控制,第十章联合地震技术和沉积动力学数值模拟技术,对Rio Muni盆地深水分支水道内发育的溯源迁移、阶梯状底形开展地震地貌学研究。
《城镇地区灾难性滑坡早期识别与评估》瞄准“平安中国”,针对目前城镇滑坡灾害防治的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聚焦潜在滑坡灾害隐患识别和大尺度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提出涵盖表观特征、活动特征和成灾特征的滑坡隐患识别综合判据,提出危险人工边坡自动识别新方法,构建滑坡易发性动态评价技术框架,建立综合历史滑坡和滑坡隐患开展易发性评价的方法。《城镇地区灾难性滑坡早期识别与评估》内容基于成功应用于四川茂县、薛城,西藏察雅,河北宽城、邢台、涉县,三峡库区秭归—巴东等地区的研究成果,提高滑坡隐患识别的精度,提升易发性评价的准确性、合理性与实用性,为防治人类活动频繁地区的滑坡灾害,以及制定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在分析南疆兵团辖区地质灾害孕灾背景的基础上,采用无人机航测、遥感解译、工程地质测绘、测试分析、山地工程等手段,对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托云牧场、一牧场、叶城二牧场等团场开展调查,分析地质灾害特征与分布规律,采用地质分析、稳定性计算、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典型、重大地质灾害稳定性与成灾机理研究,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法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评价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探索和总结了边疆、高寒、强震、极干旱地区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与评价方法。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洪水风险分析与灾害评估的理论、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示范情况,主要内容包括洪水风险分析与灾害评估概论,洪水敏感区域水文特征分析与预报,复杂边界和地形上水动力洪水演进数值计算,洪水灾害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洪水灾害动态评估及多级综合评价方法,洪水风险分析与灾害评估应用示范系统开发、集成及应用,以及洪水风险分析与灾害评估理论和方法应用示范。 本书可以作为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科学、生态科学、水利工程等专业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
以重大地震灾害救援程序与救援程序化为主线,探讨了知识基础, 三救 及其基本特性,震前 预防、紧急救援、恢复、重建、社会经济发展,救援程序的理性认识以及救援程序与程序化的相关问题,为实施救援程序化提供实践与理论依据。本书可供城市防灾减灾救灾的管理人员、规划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教育工作者,高等学校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师生以及城市防灾学、灾害社会学、灾害情报学、灾害文化学、急救灾害医学等学科的相关人员参考。对各级减灾机构、抗灾救灾指挥机构的决策者、管理者、指挥者有更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我国山洪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背景下,对湿润山区小流域的非线性产流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不仅是当前山洪防治的重大国家需求,更是当前国际水文学研究的前沿与难点。湿润山区小流域径流的主要来源是基岩-土壤界面上暂态饱和区的壤中暴雨流,其在储水过程中具有亏缺补偿现象和泄流过程中的优先流路径连通现象,造成壤中暴雨流的非线性产流难题。这严重制约了湿润山区小流域的径流模拟预报精度,造成山洪预警的虚警和漏警,亟待突破。本书基于在湖北省官山河开展的野外原位观测,运用探达勘测技术,在探明土壤深度的基础上,力求揭示壤中暴雨流的非线性产流机制,构建湿润山区小流域水文模型,提高其径流过程的模拟精度。本书不仅有利于山坡水文学的研究发展,也可为山洪灾害防治提供支撑。
本书首先对民国时期工业灾害进行历时性的统计分析,以期把握民国工业灾害的规模、类型和空间分布,进而分别从调查统计、法制建设、行政实践、教育宣传四个维度,探讨朝野各界应对工业灾害的历史探索,并从立法缺陷、行政制约和社会认同等视角,宏观性地剖析民国工业灾害防治的历史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