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在对农业发展中面源环境问题类型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农业污染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借助EKC 分析工具探寻农业面源污染随经济增长的演变规律,判断农业面源污染恶化或者改善的拐点;构建农业面源污染演变驱动机制的分析框架,探讨农业面源污染演变驱动因素;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测度环境污染影响下的农业绩效,并考察其时空格局;借鉴和评价国外农业面源管理政策,提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管理模式及路径。
重金属是一类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并可通过食物链在动物和人体中富集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危害极大。因此,开展上海市水环境中重金属类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价,对加强上海市的环境污染治理和预防、改善上海生态安全状况和环境质量、促进上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李丽娜、吕炳全编著的《上海市水环境中重金属类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价》在广泛收集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分析检测结果,对上海市水环境中的重金属类污染物进行调查并开展风险评价,对上海市水环境中重金属类污染物的剂量一效应关系进行了分析,对污染物的控制技术和对策提出了建议。 《上海市水环境中重金属类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价》可供环境科学及环境工程领域的学生、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以能力观与网络观论作为理论基础,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即外生还是内生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呈现。全书共分七章,在全面回顾有关能力和竞争优势的理论、方法、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网络结构出发,构建了网络结构、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框架,厘清了相关概念,以期对我国企业的发展以及竞争优势的构建有所启示。
设施栽培与普通农田相比其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是一类相对较特殊的现代农业生产系统。在该系统中,设施菜地土壤的酸化、盐渍化、养分过度累积等问题,均可能导致土壤重金属化学行为的特异性。《设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在作者们大量研究和实践基础上,针对设施农田系统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污染来源分析、重金属迁移累积特性及如何更加全面、高效地通过农艺措施调控、寻找新的方法、材料新技术等合理高效地控制重金属在蔬菜中的累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基于社会-生态框架的区域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与分区等方法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为解决设施农业产地环境健康及人们关注度日益提高的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
本书内容丰富翔实,涵盖了场地修复工程计算的多个方面,包括场地调查、反应器设计、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等的计算,是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设计计算说明书。 场地修复工程涉及地质、水文、化学、土木、环境等学科,这使得具有单一学科背景的人员难以完成系统的场地修复设计计算。本书 烹饪书式 的写作手法解决了以上难题。 本书从原理引出公式,再过渡到工程案例计算,循序渐进,使非相关学科背景的人员也能很快读懂,适合作为地下水和土壤修复领域的工程师们的工作手册使用,也可作为高年级大学生或环境修复方向的研究生们的补充教材或参考书使用。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研究控制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技术原理和工程措施的一门环境工程科学,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限于篇幅,本书在选材中,以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原理和工程措施为主要内容,对综合防治措施中作了一般性介绍,对大气稀释净化方法——大气扩散只阐述了原理。在阐述各种大气污染物的净化装置、方法和工艺流程时,以基本原理和设计计算为重点,以国内常用的较为成熟的技术为主,适当地介绍了净化装置的结构、运行管理和测试方法以及国外的先进实用技术等。本书主要采用国际单位制(SI)单位,为照顾读者目前的习惯,适当地给出了工程单位制等的部分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王晟编著的《环境工程经济分析》是一本风格鲜明、精心编著的工程经济学教材。它的特色在于,从经济学角度将决策分析贯穿于环境工程项目前期研究的各个方面,注重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对问题的定量分析,在有限的篇幅和课时内,*限度地提高环境工程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和经济评价能力。 全书包括四个部分:部分(第1章)阐述环境工程经济分析的定位、作用和内容;第二部分(第 2-5 章)介绍环境工程项目的财务费用、效益、税收优惠和融资;第三部分(第6-9章)介绍现金流等值换算与方案经济比选,以及环境工程项目的财务分析与风险分析;第四部分(第10-11章)介绍环境工程项目的经济分析与环境规制的经济影响分析。 本书是同济大学“十二五”本科规划教材,也可供对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感兴趣
本书主要包括突发环境事件概述,相关政策、管理办法、法律、法规的介绍,环境污染应急预案与事故初期处置,环境应急污染监测,应急污染处置工艺技术简介,环境应急处置配套设施土建工程技术,环境污染应急处置现场组织与管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预防,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工程实例几个方面的内容;书中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做了全面介绍,系统性梳理了现行国内相关法律、法规,针对性地介绍了国内外先进的应急污染监测技术以及处理技术,本专著还收集编写了一段时期以来国内典型的应急处置案例,为今后的环境污染应急处理和处置提供了技术参考与经验总结。本书可供环境应急管理、应急处置技术人员、应急处置专家及相关人员借鉴和参考。
刘晓艳、张新颖、程金平编著的《土壤中石油类 污染物的迁移与修复治理技术》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石 油类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特征、转化规律及污染 效应,评价了落地原油及油泥对典型油田环境的危害 ,并深入研讨了陆地环境与湿 地环境中石油类污染物的修复机制和防治技术。本书 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综合研 究了石油类污染物在产油区土壤中的迁移特征,同时 探讨了油田石油类污染物的 综合防治技术;下篇主要研究了油田及上海市周边区 域溢油污染湿地中的石油类 污染物的“老化”特征,介绍利用植物一微生物优势 生物体系高效去除石油类污染 物的生态修复新技术。 《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的迁移与修复治理技术》 适用于广大与石油类能源生产、储藏、运输、销售及 使用过程相关的工作 人员、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者、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工业企业粉尘控制工程综合评价》一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概述、粉尘作业环境评价、技术经济评价等。本书提供的方法和实例,可供工业企业职业卫生、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参考用书。
陈健鹏编著的《温室气体减排:国际经验与政策选择》按照标准和管制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工具、交易*、自愿协议、信息工具、研究与开发政策的逻辑顺序,全面地扫描了欧盟(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代表)、伞形国家集团(以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和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南非等)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试图反映气候政策工具应用“从低到高”的“阶段性”的特征。以“批判的视角”对当前热议的碳税、碳市场(基于总量控制的配额市场)两种政策工具进行重新审视。《温室气体减排:国际经验与政策选择》回顾和分析了我国减排的政策,进行了国内外比较,分析了我国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经验提出了完善中国现阶段减排政策的思路和建议。本书既不主张现阶段推出碳税,也不认为在减排问题上对碳市
由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环境水力学组主办、长江上游水环境监测中心承办的“第五届全国环境水力学学术交流会”于2002年10月17日~19日在重庆市召开。本次会议得到了全国各大流域机构和高等院校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 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03篇,经组委会组织专家审定,论文集收录了质量比较高的50篇论文,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正式出版。论文内容分成水环境数值模拟与应用研究、水环境机理试验与评价方法、水污染综合防治、三峡库区富营养化研究四个专题。这些论文大部分出自近年来活跃于国内外的年轻学者,其中来自流域管理机构和水资源管理监测部门的论文数量较历次会议都多,综合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在环境水力学领域所取得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
《生态经济:污染与灾害管理及经济控制》为生态圈3号系列丛书系列之一,重点是通过对当今世界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问题做一个整体的描述;着重分析了全球污染的重点行业和部门,以污染控制的角度来简单介绍环境治理的技术手段,并主要阐述说明非技术性手段(法规、经济调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的作用;分析经济调控对于防治污染问题的贡献,以及污染控制措施的费用效益分析、污染控制政策的分析等。
近年来中国台湾环保教育品质不断地提升,然而空气污染学理论及防治技术的推广仍未广泛有效地落实,对大专院校学生及企业界空气污染防治专责人员而言,急需一本专业教材作为知识课程及技术训练之用。 有鉴于此,笔者尝试在教学经验中去整理国内外相关资料,并配合本身实际经验而完成本书《空气污染学》的出版。本书内容以阐述空气污染物形成机制及排放到大气中的物理及化学反应之过程原理,并对空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学理论及应用加以阐释说明。
全书共分为9章,内容主要包括概述、场地污染过程与模拟、污染场地调查与监测方法、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场地生态风险评价、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与修复工程实践、污染修复效果检验与原理。 本书可供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蓝藻水华生态防治新理论与新技术》前半部分(章至第三章)介绍了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以及蓝藻水华的类型、暴发机制及危害,比较了治理蓝藻水华的不同途径,然后从生态治理和生物操作技术角度,结合水文动力学,提出了生态治理蓝藻水华的新思路,即“生态陷阱”治理蓝藻水华。该技术利用风场、水体流场和蓝藻自身水平迁移规律,在蓝藻水华暴发的早期,识别出大面积水体蓝藻控制的关键区域(这些关键区域是蓝藻早期暴发的重点区域,相对整个水域而言,面积较小,易于实行低成本的人工控制),并在这些关键区域内利用水流流量调控结合食物链控藻方法,建立了蓝藻、滤食鱼类、底栖动物三者的全新动态关系模式;同时发展出水体浊度调控技术.充分发挥了滤食鱼类形成泥质含藻粪便的作用,使大量蓝藻随之沉至库底而不致再度*扩散,并被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