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污染场地的控制、修复理论与方法,包括土壤、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污染,其中侧重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本书内容涵盖了污染场地的调查、风险评价、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策略、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方法及应用等,系统地论述了从污染场地的调查到终的污染修复;重点介绍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原理、工程设计与应用。具体特点有:①全面、系统介绍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的全过程;②充分结合**的科研成果,力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③注重理论、方法介绍的同时,更注重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设计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全书力求简洁明了,系统全面。
本书全面介绍膜法水处理工艺,重点介绍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污染机理与控制技术。全书共6章,第1章主要介绍膜技术分类与特点、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膜污染的概念与分类、膜污染模型以及膜材料与膜污染表征方法,为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第2~6章分别介绍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过程特征、膜生物反应器混合液特性与膜污染潜势、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控制技术及其机理、二级出水臭氧 微滤工艺膜污染及其控制机理以及膜法给水处理工艺膜污染特征与清洗。
本书梳理了环境健康风险研究的主要进展,围绕环境健康风险研究这一主线,从环境健康监测、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环境因素归因疾病负担评估、环境健康风险预测和环境健康风险交流5个部分,介绍了先进的环境健康风险研究方法,同时结合研究案例展现我国环境健康风险研究前沿成果,有助于读者了解如何应用环境健康风险研究方法解决我国的环境健康问题。
本书从信息化的视角切入,以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成果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典型案例,分析大型科研项目成果管理和共享服务中的关键环节和技术难点,以水专项科研项目成果采集、整理、组织管理、以及可视化和共享为主线,阐述其涉及的关键技术、框架-流程-功能设计、以及应用情况。全书共分为7个章节,其中第1章简要介绍大型科研成果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以及水专项科研成果信息系统建设的背景;第2章概括水专项科技成果信息系统的总体建设思路和技术路线;第3到6章,是对核心技术及其在系统构建中应用的阐释,包括多元非结构化的水专项成果数据采集与整理、基于知识组织体系的水专项成果数据组织与过程管理、基于多维可视化技术的水专项成果展示、基于云服务的水专项成果在线共享四大类主要技术及其应用;第7章总结了水
蒙古高原位于西伯利亚针叶林到亚洲中部荒漠草原的过渡带上,其对于维护我国北方乃至东北亚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大数据驱动的蒙古高原生态屏障建设》基于大数据驱动的科学思想,面向蒙古高原生态屏障建设需求,开展了蒙古高原多类资源环境要素的遥感解译、格局分析和安全评价等研究。《大数据驱动的蒙古高原生态屏障建设》重点内容包括蒙古高原地表水监测、草地生产力估算、沙尘暴动态监测与归因、草地物候监测与分析、土地荒漠化反演与土地退化零增长评估、自然道路提取及土地退化的自然与人文因素分析、典型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等。
本书在对电解铝工业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电解铝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原理和资源化利用工艺,进而分析了电解铝危险废物在炼钢生产过程中无害化转化的可能性,此后分别阐述了在铁水预处理、转炉炼钢和电炉炼钢、炉外精炼生产过程中使用电解铝危险废物产品的工艺点,以及电解铝危险废物在各工序中的使用特点与技术。 本书可供从事冶金固废处理特别是电解铝行业固废处理的科研工作人员、生产人员、管理人员,以及钢铁企业的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胶州湾重金属镉的分布及迁移过程》从时空变化来研究镉(Cd)在胶州湾水域的分布迁移过程。在空间尺度上,通过每年含量数据分析,从含量的大小、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区域分布、结构分布角度,揭示Cd的空间迁移规律。在时间尺度上,通过五年的数据探讨,揭示其迁移过程和变化趋势。《胶州湾重金属镉的分布及迁移过程》还通过比较分析同类物质在水体中的分布迁移过程研究,提出物质含量均匀性理论、环境动态理论、水平损失量理论、水域垂直迁移理论和水域迁移趋势理论等。这些过程、规律和理论不仅为研究Cd在水体中的迁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物质在水体中的分布和迁移研究提供了启迪。
当前,我国农田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因此,有必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当前发展阶段,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对重金属污染农田耕作层土壤进行修复和治理。本书以**代表性的镉污染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聚焦重金属总量与有效态含量削减,在技术、经济和土壤环境等约束下,通过理论分析、模拟实验、技术集成、装置研制与田间示范等,研究农田土壤重金属活化释放特征及影响因素,优化土壤有效态重金属的排水分离性能及技术参数,研制基于孔隙水导排的EKG电动排水脱除重金属的成套装置,开展原位田间修复示范,验证基于孔隙水脱除的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电动修复技术的经济可行性。
本书内容紧紧围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水十条 )对黑臭水体的治理要求,分析我国黑臭水体的现状;介绍了黑臭水体的概念、致黑致臭机理以及黑臭水体的危害;系统地介绍了黑臭水体的整治原则、治理的基本思路以及治理技术和措施;分析总结了国内外针对典型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现象进行治理的工程案例,汲取了黑臭水体防治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为我国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的整治提供可借鉴的理念、经验及技术路线。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可供从事河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等工程的技术人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主要围绕典型高级氧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展开系统阐述,包括高级氧化技术的范畴与活性氧化物种的性质、基于H2O2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O3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亚硫酸盐耦合高锰酸钾/高铁酸钾快速氧化技术、基于氯(胺)的高级氧化技术以及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等。
餐饮油烟作为一种量多面广的污染源,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餐饮油烟中可检测出多达数百种挥发性有机物,这些污染物排放到大气环境或室内空气中,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此外,油烟凝聚物具有强烈的致癌、致突变作用,因此油烟净化已成为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本书从油烟的产生机理、组成、控制标准及其危害展开论述,并针对这类污染物的净化技术,如机械净化、高压静电净化、湿式(液体吸收)净化、吸附净化、光催化净化、复合净化等技术内容分章节予以详细论述。同时结合市场上已应用的油烟净化技术以及产学研进展就油烟净化的发展动向提出建议。
2004年11月《斯德哥尔摩公约》正式对我国生效,我国面临履约及削减POPs的巨大挑战,缺乏对我国POPs生态风险评价的基础数据和POPs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是我国履约及控制POPs环境污染的最大障碍。最近几年,随着国际公约的推动,公约POPs候选物质以及相关物质的研究日益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从2009年第四次《斯德哥尔摩公约》缔约方大会会议以来新增POPs的背景信息、分析方法、环境行为以及毒性毒理学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本书围绕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修复理论及江苏实践,首先进行耕地重金属污染及其安全利用与修复概述,随后重点介绍耕地重金属污染源解析与控制技术、风险评估、安全阈值及类别划分、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品种筛选、重金属污染耕地的钝化调控原理与技术、水分调控原理与技术、养分调控原理与技术、植物修复原理与技术、种植结构调整技术、修复效果评价技术,最后介绍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设备和修复剂施用设备。
本书详细介绍了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配、迁移和转化规律,总结了基于 污染源-暴露途径-受体 链的污染场地概念模型构建方法以及污染物理化、毒性、场地特征和暴露等关键参数,系统阐述了国内外不同风险评估导则中污染物迁移和暴露解析模型的背景、公式及场地污染物通用与特定评估基准值的推导方法。本书从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风险评估技术基础理论出发,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人体健康与水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学,奠定了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与可持续性修复技术的理论基础,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本书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胶州湾主要污染物的分布状况及季节变化。创新地从时空变化研究镉(Cd)、砷(As)、铬(Cr)、铅(Pb)、六六六(HCH)、汞(Hg)和石油烃(PHC)在胶州湾水域的分布和迁移过程。在空间尺度上,通过每年的数据分析,从含量大小、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季节分布的角度,研究镉、砷、铬、铅、六六六、汞和石油烃在胶州湾水域的来源、水质、分布以及迁移状况,揭示了其迁移规律。在时间尺度上,通过三年的数据探讨,研究它们在胶州湾水域的变化过程,展示了其迁移过程和变化趋势。这些规律和变化过程为研究镉、砷、铬、铅、六六六、汞和石油烃在水体中的迁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胶州湾水域的环境研究给予全方位、多角度、综合的启迪。
本书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湖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博斯腾湖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解译、模型计算、现场监测等方法,系统解析了博斯腾湖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及演化趋势、博斯腾湖污染成因、博斯腾湖湖滨湿地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博斯腾湖湖滨自然湿地生态修复综合技术方案,以及博斯腾湖水污染防治与富营养化控制综合治理中长期规划技术方案。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和参考价值,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水利、地理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系统介绍了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术,重点阐述了基于标准规范的水污染控制工程理念、工程技术及其设计计算,使理论教学与工程案例有机结合。本书重视传统的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经典理论传承和新技术、新工艺的补充,注重工程设计与规范标准的衔接,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以适应新时期工程类本科课程教学改革、 双一流 专业建设、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具有良好的教学针对性与工程实用性。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及相关专业师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水处理和环境保护的研究、设计与运维人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