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概述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和方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系统地介绍了我国东北地区春玉米、东北地区冬小麦、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和一季稻以及海南橡胶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识别技术和时空分布特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模型以及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方法。可为农业结构调整、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保障粮食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可供从事农业、气象、经济林等科研、业务和生产的工作人员阅读,也可以供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该书概述“生态文明”概念的起源,辨析“生态文明”的涵义,论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和哲学理据,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人类之所以必须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因为工业文明“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为走出深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必须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必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即实现文明诸维度的联动变革:改变能源结构(以清洁能源取代矿物能源),改变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线性经济走向循环经济,谋求非物质经济的持续增长),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改变自然观、科学观(知识论)、发展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幸福观,改变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大型流域风光水互补清洁能源基地重大技术问题研究与深地基础科学进展: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收录了参加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8年度学术年会的论文几十篇,主要内容涵盖近年来围绕雅砻江流域清洁能源开发开展的科研工作进展及研究成果。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解析与指南》主要向读者介绍了在城市社区推动垃圾分类的核心要素,让读者掌握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技术、诀窍和流程。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解析与指南》通过环境科学、循环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行为学等多方学者的研究,展现垃圾分类的多重价值以及开展垃圾分类过程中的核心要素。
《环境科学与生物芯片》论述了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首先介绍环境污染与环境分析,然后依次介绍生物芯片、环境毒理学与毒理芯片、环境化学污染与免疫芯片、环境生物污染与基因芯片、环境蛋白质组学与生物质谱芯片、环境基因组学与基因芯片、生物传感器技术与环境科学。
《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工程与管理》在阐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管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兼顾基础理论和本领域外工程实例及进展。主要介绍了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的来源、特点、污染控制途径,先进适用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技术,城市生活垃圾及危险废物的收集、运输、中转、压实、预处理方法等问题。结合实例重点论述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技术及其设计计算的原理及方法,包括垃圾焚烧、热解、发电技术,垃圾高温堆肥、沼气发酵等生物处理利用技术,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的原则、工艺与技术。阐述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中低高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方法、技术和管理以及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法规和标准。
该书概述“生态文明”概念的起源,辨析“生态文明”的涵义,论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和哲学理据,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人类之所以必须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因为工业文明“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为走出深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必须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必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即实现文明诸维度的联动变革:改变能源结构(以清洁能源取代矿物能源),改变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线性经济走向循环经济,谋求非物质经济的持续增长),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改变自然观、科学观(知识论)、发展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幸福观,改变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城市土壤生态功能与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是以笔者为主的研究团队十多年来从事城市土壤和有机废弃物在城市绿化上应用研究的系统总结,立足城市土壤生态功能的提升和城市有机废弃物土地利用的有机结合,依次阐明了城市土壤的研究背景、定义、分类、生态功能、组成、特点以及有机废弃物土地利用的发展史和有机废弃物土地利用对城市土壤生态功能的维护作用;重点介绍了污泥、绿化植物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物质组成、对土壤改良和修复作用以及在绿化上应用效果;简要介绍了其他可以在绿化上应用的各种废弃物基本特点、利用效果或使用方法;列举了有机废弃物在盐碱土改良、绿地消纳和绿化上应用效果的典型案例;提供了我们长期应用试验以及外有机废弃物土地应用效果的经典图片。《城市土壤生态功能与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集基础理
本书提出“景观”概念,如果说,艺术美的本体在意境,环境美的本体就在景观。它们是美的一般本体的具体形态。景观的生成有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的作用。自然、农村、城市是环境美学研究的视域,生态性与人文性、自然性与人工性的矛盾与统一是环境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环境是我们的家,故环境美最根本的性质是家园感。在环境美学的视域内,“宜居”进而“乐居”是环境美的首要功能,“乐游”只能是它的第二功能。
《世界草原》介绍了全球范围内的草原系统,主要包括非洲东部草原和南非草地、巴塔哥尼亚草原、南美坎波斯草原、北美中部草原、蒙古草原、中国青藏草原、澳大利亚草原、俄罗斯草原以及其他的草原。介绍了各地的草原资源状况、管理水平、开发利用,以及当地政治、经济因素对草原的影响。
李爱贞、周兆驹、林国栋等编著的《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技术指南(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吸收了读者提出的改进意见,以国家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标准为依据,在总结近年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分工程分析、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噪声、固体废物、生态环境、区域、规划、环境风险、公众参与11个专题论述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实用方法和应该注意的技术要点。通过典型案例,剖析了环境评价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技术指南(第2版)》内容全面、资料丰富、实用性强,既注意了相关学科的必要基础知识介绍,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进展和研究成果;又注意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为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人员提供一本实用的工具书。本书适合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人员使用,还可供环境
本书在综述外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应用需求,提出我国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业务应用模式、运行方案和应用系统技术体系;阐述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观测数据和统计数据的宏观生态环境遥感数据处理技术、参数定量反演技术、遥感综合评价技术;并对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情况进行介绍。 本书可供生态环境监测、遥感应用等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环境保护行业的业务人员参考。
本书介绍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土地利用部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转移量、碳减缓机会和潜力;阐述了以土地为基础的各类项目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意义,碳计量涉及的基线情景、项目边界、额外性、碳泄漏、监测频率,以及项目周期内不同阶段的碳计量方法;定义了以土地为基础项目的碳库种类和不同类型碳库的碳计量方法;详细介绍了估算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死木、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的步骤和方法,“3S”技术在碳计量中的应用;给出了预测和估算土地利用系统碳贮存量变化量的模型,提出了降低估算值不确定性、保证和控制质最的方法。 读者对象:涉及气候变化领域以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大专院校师生和科研工作者,开发与监测以土地为基础的碳减缓项目的中介组织和专家,木材生产与土地开发项目的建设者和管理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