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是否为人类进化的早期动因?还是仅为现代文明的人造物?《国际学术前沿观察·第二天性: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以两百万年为时间跨度,探索了经济对人类进化的影响。进化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始终部分地依赖于生物学以外的学科的进步。哈伊姆·奥菲克把经济学原理应用于生物学的边界,从而展示了怎样能回答人类进化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例如,人脑容量的增加,人类生存环境的扩大。从人类向灵长动物的边走边吃的战略告别,经过狩猎-采集和火的驯化,一直到农业的发展,他确认是各种经济力量在发生作用。 《国际学术前沿观察·第二天性: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它向读者提供大量信息,并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包括普通读者和那些研究进化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和人类学的读者。
《石油石化废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实例》系统介绍了废水 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石油石化行业不同类型生产废水的处理技术、典 型工程实例等。全书由废水处理技术概论、石油工业废水处理及工程实例、石化工业废水处理及 工程实例三部分组成。重点介绍油田采油废水、稠油废水、钻井废水、井 下作业废水、石化行业 含油废水、含硫废水、含酚废水、含环烷酸废水、含氰(腈)废水、含铬废 水、含苯废水的特性、来源及外同类废水的污染防治对策和治理方法,并列举了大量的废水 处理工程实例,最后介 绍了石化行业中水回用方面的相关内容。《石油石化废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实例》重视对石油石化行业不同类型 生产废水处理技术的系统总结,注意吸收废水处理的新理 论和新技术,同时力求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典型工程实例突出其实用性和 可操作性。本书可作为
建立先进的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能够及时跟踪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在此,本书编委会组织力量对第四版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出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以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主要修订和增补的内容为: 1.对第三篇“空气质量监测”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编写者为天津环境监测站冯剑秋。 2.第五篇增加了第七章“空气污染应急监测技术”。编写者为重庆环境监测站张卫东、龚宇、李新宇、吴莉萍、高飞。 3.增加了第七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及其在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分析中的应用”。编写者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反规划”途径》是北京大学俞孔坚、李迪华及其研究队伍自《城市景观之路》后的又一部针对当代中国城市问题及城市和景观规划方法论的学术著作。 本书以全面发展观及建设和谐人地关系为总体指导思想,以关怀土地和土地上的自然、生命和人文过程为伦理基础,系统地讨论了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反规划”途径。它是在中国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无序发展、环境迅速恶化背景下提出的规划方法论,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口-规模- 布局”的城市建设规划模式提出的一种“逆规划”和“负规划”。它强调大地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城市则是这一肌体上的生命之果,维护大地生命的安全和健康是城市发展的基础;通过判别和建立对土地和城市生命系统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性意义的空闻格局——景观安全格局,形成一个国土和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
《化学污染:破坏环境的元凶》着重论述化学污染对人类环境造成的危害和可能的防治方法,值得一读。近年来,世界上患皮肤癌的人越来越多,这是由于天空中的臭氧层遭到破坏的原故。全球气温变暖,产生了温室效应,海平面升高,降雨量减少,使农业减产,这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原故;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生的水俣病灾害,震惊了全世界,就是受汞污染的结果。我国许多河流和湖泊水质恶化,出现死鱼现象,则是受到工业废水和化肥、农药污染的结果;由于蔬菜、水果、家禽和鱼类受到化学农药污染,人们吃后也会中毒。所有这些都是化学污染造成的恶果。
本书详细介绍了人工湿地这一污水处理技术。本书从湿地的基本概念入手,在介绍湿地土壤、湿地水力和水质、湿地微生物和植物的基础上,结合湿地水力学和化学研究、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的机理和模型,介绍了人工湿地在处理垃圾渗滤液、保护水源和处理各种废水中的应用,对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也进行了归纳总结。本书涵盖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所涉及的全部内容,对使用这一技术的设计人员、研究人员和学习者有较大参考价值。
本书概述了环境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及环境微生物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的先锋作用。内容主要包括部分:部分为环境微生物基础知识(一至三章),介绍了环境微生物资源、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微生物营养代谢及环境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等知识;第二部分是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四至五章),主要介绍了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重要性、传统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的特点及不足,以及现代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常见问题分析和具体应用等;第三部分是环境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六至八章),这部分内容既有环境微生物在传统领域应用中的一些研究进展,也有环境微生物在资源与能源替代和开采方面的探索,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环境微生物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
《环境社会学》系统阐述了环境社会学这一学科的若干核心问题,包括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环境意识、环境正义、环境运动、环境控制以及环境教育等,同时,对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范式、研究对象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在这环境问日益突出的今天,本书的出版,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环境社会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环境社会学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非环境类专业环境社会学课程教材,亦可作为广大社会读者了解环境社会学基础知识的读物。
本书从科学的和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当今的环境问题。本书中主要介绍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学科性、生态学原理及其应用、能源与环境问题、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及环境政策。内容不仅涉及科学和技术领域,而且涉及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 本书配有大量图表和照片,内容丰富生动,数据翔实。在每章开始均列出本章概要和学习目标,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每章中安排了“案例研究”、“推动可持续发展校园活动”、“走向绿色”、“链接——水”模块,通过具体事例讨论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各章后给出问题分析、简要总结、复习思考题等,供读者进一步学习利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各专业环境科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对环境保护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从历史的、政治和经济的、全球的角度,分析了当今的环境问题。书中主要介绍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学科性、生态学原理及其应用、能源与环境问题、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及环境政策。内容不仅涉及科学和技术领域,而且涉及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 本书配有大量图表和照片,内容丰富生动,数据翔实。在每章开始均列出本章概要和学习目标,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各章后给出问题分析案例、简要总结、复习思考题等,供读者进一步学习利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各专业环境科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对环境保护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作为一部环境保护方面的专著,该书旨在引导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积极回应,共同参与到这一全球性的战略中来,从而担负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责任。《环境管理实践指南》在美国及西方各国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环境功能材料主要是指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能,且有优良的环境净化效果的天然或人工合成材料,可在研发环境污染治理工艺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黏土矿物是土壤的主要组分,是一种天然的环境材料,也是土壤中极为活跃和重要的微界面。 《环境功能材料对有机污染物的界面催化降解》以作者前期开展的研究工作为基础,上篇系统介绍了以蒙脱石为载体介导水合电子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工作。溴化氧铋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光催化剂,在紫外一可见光区具有很高的吸收系数,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潜力。下篇介绍了利用溴化氧铋光催化降解布洛芬和亚甲基蓝的研究工作。 《环境功能材料对有机污染物的界面催化降解》从背景信息、实验方法、结果与讨论、研究结论等方面系统撰写,以期为从
本书系统介绍了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手段,展现了环境规划的内容,是我国环境管理现状的全面反映。全书分为板块:~2章简要介绍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基础;第3~5章介绍环境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宏观手段;第6~7章介绍环境规划的内容与技术方法;第8~10章从区域、企业和资源三个领域介绍了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本书主要作为环境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和环境保护领域工作者的参考书。
《中国-东盟城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介绍中国和东盟在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城市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城市垃圾环境无害化处理、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业污染防治与清洁生产、持久性有机污染治理与控制、生态安全与污染土壤修复的经验和实践,并对相关先进适用技术进行展示和说明。
《深圳市土壤环境技术体系构建研究》通过调研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土壤环境分析方法、质量评价、调查与监测、风险评估、污染控制修复、信息化与应用等技术体系方面的资料,总结外土壤环境技术体系构成和特色;通过调研深圳市近年来已开展的土壤环境保护工作,详细梳理其采用的土壤环境分析方法、质量评价、调查与监测、风险评估、污染控制修复、信息化与应用等方面的技术标准规范,并结合土壤环境保护管理目标,分析深圳市土壤环境技术存在的需求;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土壤环境管理支撑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深圳市土壤环境特点、相关研究基础和技术需求,从土壤环境分析方法、土壤环境标准值、土壤环境调查与监测、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土壤污染控制修复、土壤环境信息化和应用等方面提出深圳市土壤环境技术体系构建
《山河记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掠影》着眼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选取有代表性的照片,辅以少量文字综述,首次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立足公众的关注点,从一个侧面展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进一步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了解和认识,凝聚守护生态环境、共建美丽中国的社会共识。 图书分为序篇、蓝天篇、碧水篇、海洋篇、净土篇、生态篇、核安全篇、应对气候变化篇、国际篇、综合篇10个篇章,其中,序篇简要回顾历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大会)及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变革等内容,综合篇涵盖督察、法规、科技、环评、监测、执法、宣教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受照片资料所限,书中内容仅仅反映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某些片段,未能全面、系统地展现生态环境保护各领域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