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阐述了变质岩的类型、特征、成因机制和工作方法,可归结为三部分:篇为变质岩岩石学的基础,主要介绍变质岩的基本特征、分类命名和基本概念;第二篇主要介绍变质作用类型及相应岩类的基本概念;第三篇按照等化学系列分别介绍了各变质岩类的成机制。另外,本书对洋底变质作用与蛇绿岩套岩石学、地幔岩石学,冲击变质作用,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产物进行了专门论述;对不同化学类型岩石的变质作用,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阐述,以反映变质岩研究的新成果;书中后附有相关术语的英中文对照和视剖面的计算机模拟步骤,以方便读者查阅。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地质学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广大地学工作者,教学和科学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装配式建筑施工员》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专业人员知识丛书》中的一本,坚持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实用易懂”为导向的编写思路,围绕现行国家及地方标准规范、技术指南等,重点对建设行业专业人员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点进行介绍,帮助读者学习基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胜任施工管理的基本工作。 《装配式建筑施工员》共13章,内容包括:绪论、岗位职责与要求、相关管理规定和标准、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工程测量、成本管理、项目进度管理、文明施工、施工信息资料、拓展知识。 《装配式建筑施工员》与《通用知识(2021年版)》配套使用。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误差理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内容包括:绪论、误差的基本概念、误差的性质、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直接测量数据的处理、间接测量数据的处理、线性参数的二乘法处理、回归分析。各章附有习题供使用者选用。书后附有常用数据表。 本书注重理论和测量实践相结合,书中配有较多应用实例,有关术语及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的规定。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质量技术监督类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类等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供科研单位、检测/校准机构和生产单位从事计量检定、检测/校准、产品检验、精密测试、质量管理及科学实验的人员使用。
《北京城市景观生态与绿色空间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为指导,利用北京_1985年、1995年、2000年和2007年四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LJCC)图件为基础,以GIS为工具,结合主成分分析、空间变化可视化等新的研究方法,从北京市区域和不同生态分区两个空间尺度,对景观格局、动态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详尽探索。 考虑到城市的固有特点,又利用定量遥感宏观、快速、准确的优势,对北京六环以内区域的热岛效应的动态变化做了研究,同时也利用植被指数方法,从植被盖度、植被指数差值分析等方面,对北京市域尺度的宏观生态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研究。最后,以高清晰度卫星影像QLtickbird为基础,对五环以内的绿地植被格局进行了分析,最终利用CityGreen软件,对五环以内的公园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价值评估。 《
《GB/T 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理解与实施》总结了当前我国环境管理所面临的总体形势和二十年来我国环境管理体系实施现状,结合我国专家全程参与国际标准修订工作对标准的理解和认识,详述了GB/T24001-2016新版国家标准的修订背景、原则、过程,以及标准引言、范围、术语定义和要求的理解要点;在对当前重点环保法律法规的进行介绍的同时,也针对新版国家标准要求的主要变化阐述了我国企业建立与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具体步骤和实施要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生态环境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地方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对于推动地方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生态产品的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创新生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017-2020年,生态环境部先后命名了四批共8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些地区根据区域特色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和可推广的典型案例与经验模式。
本书全面阐述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由高原低涡、西南低涡等天气系统引发的降水特别是强降水(暴雨)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的现状和新发展。内容包括低涡降水观测、低涡动力学理论、低涡暴雨诊断分析、低涡暴雨数值模拟、低涡耦合与相互作用、低涡统计与气候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的主要成果。作为首本系统性专门论述低涡降水科学的学术专著,本书系统总结了这一极具挑战研究领域近二十多年的探索历程,展望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用性,有助于推动我国暴雨科学的理论研究及业务应用的发展。
《沙尘暴灾害风险管理》借鉴了灾害风险管理的研究思路,采用风险管理的模式对沙尘暴灾害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和处置。《沙尘暴灾害风险管理》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和灾害风险评估原理,在分析沙尘暴灾害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的基础上,研究沙尘暴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沙尘暴灾害风险综合评估模型,进行沙尘暴灾害风险区划,并依据评估结果给出相应的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和常规预防等应对措施。 《沙尘暴灾害风险管理》可供气象灾害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气候可行论证以及区域规划、国土整治等领域的科研、业务和管理人员及有关院校教学参考和使用。
《水能梯级开发生态影响评价》依托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环保项目《生态型水能梯级开发的评价指标阈值构建与示范(200809086)》,基于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利用理念,系统总结水能梯级开发生态影响评价综合研究成果,为流域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水能梯级开发生态影响评价》主要内容包括:水能梯级开发行为表征及度量;水能梯级开发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特征与规律;水能梯级开发生态影响评价指标和阈值;基于流域生态影响阈值的水库群调度模型等,最后通过案例研究,对某流域水能梯级开发的生态影响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减少生态影响的水能梯级开发优化方案。
《元谋干热河谷地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具有干热河谷典型自然环境特征的云南省元谋县为案例地,研究了8年来元谋干热河谷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及原因;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和地理空间统计学,分析了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整体空间格局及特定地形剖面植被覆盖度特征,利用采样格网点植被覆盖度标准差和回归斜率研究了植被覆盖度的时间演变特征,以地理回归模型探索高程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及其变化;以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静态价值及其变化,从支付能力、支付意愿和环境调节能力三个方面调整生态系统服务动态价值系数并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动态价值及其变化;构建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利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统计学分析了景观生态安全性的时空特征;选取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数据,基于DPSIR框架模型构建区域综合生态安全评
《冰冻圈科学概论》从冰冻圈科学理论框架角度系统介绍了冰冻圈科学,内容涵盖冰冻圈各要素的形成发育、演化和研究方法,以及冰冻圈与气候系统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地缘政策等热点问题。
《复旦丁铎尔中心政策丛书·美丽中国:从概念到行动》的主题是“美丽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主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讨论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和实现“美丽中国”的政策建议。报告分为前言(总论)和主体报告。前言旨在对主体报告各章节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实现“美丽中国”提出可行的概念框架和政策建议。主体报告包括逻辑递进的部分。部分对中国的环境状况进行“摸底”,包括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生态风险和经济代价三个分报告;第二部分旨在讨论中国与环境相关的“行动”措施,包括绿色技术、环境税制和政府污染治理三个分报告;第三部分对中国如何实现绿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展望,对应于第7个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