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0AJY002) 我国碳排放总量确定、指标分配、实现路径机制设计综合研究 和北京市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 长城学者 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CIT和TCD 20140321) 碳排放与博弈计量研究 的研究成果,该著作采用博弈论、机制设计理论、投入产出、计量经济理论、可计算一般均衡等方法,深入研究我国碳排放总量的确定,指标在不同时期、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分配以及碳排放目标的实现与机制设计问题,并利用动态模拟方法进行模拟研究,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指导与借鉴。
本书针对社会生活噪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四类噪声选取典型环境噪声监测案例,从监测标准规范确定、监测点位选取、监测数据分析、监测结果评价等全过程对每个监测案例进行详细描述,全方位分析每一个监测案例的可借鉴之处,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案等,为相关人员今后的环境噪声监测工作实践提供丰富的经验。
《土壤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分为六篇:第一篇土壤质量及评价;第二篇土壤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第三篇理化指标与肥力测定;第四篇无机元素测定;第五篇污染物测定;第六篇土壤生物毒性监测。本书覆盖了土壤理化指标及污染物80个大类,共计500余个指标,147个监测方法。首先编入的是国家和行业土壤监测标准方法,同时还把现代土壤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如多元素的ICP-MS,多组分污染物分析技术GC-MS,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等)也纳入其中,以便推动我国土壤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本书提供的监测方法,供环保工作者、科研人员和相关人士参考。
为使广大环境监测工作者以及环境监测仪器生产厂家及时、全面掌握和正确使用国家水环境保护标准,进一步推动环境水质在线监测仪器的适用性检测工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编制了《环境监测仪器适用性检测标准规范:水质卷》。《环境监测仪器适用性检测标准规范:水质卷》分仪器技术要求篇和实验室标准分析方法篇两部分,仪器技术要求篇涵盖了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pH等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15篇;实验室标准分析方法篇包括了化学需氧量、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与在线监测仪器密切相关的实验室标准分析方法21篇。
《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环境监测标准与技术规范检索指南》收录了截至2013年12月31日前发布的与环境监测相关的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控制标准)、监测规范、监测方法标准等,均为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没有收录国际标准以及相关书籍中的分析方法。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指南(下册)》共有27章,分别介绍并探讨了空气中VOCs和SVOCs的来源、污染现状、变化趋势及评价;溶剂萃取技术及其应用;环境空气和废气中多环芳烃。氯农药、多氯联苯、邻苯二甲酸酯类、以及醛、酮类化合物监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空气和废气中(口恶)英类污染物、阿特拉津的监测分析技术;ICP-MS分析方法及在颗粒物元素测定中的应用:大气降尘及重金属元素沉降通量与评价技术;汞的自动在线监测和温室气体自动监测及酸沉降监测;光化学烟雾及颗粒物粒径谱的监测技术:遥感遥测技术在空气及污染源监测中的应用;颗粒物监测新进展和技术;空气和废气监测新技术新方法进展;环境空气监测网络;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与表征技术;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全国环境空气背景监测站网络设计与建设运营;空气重磅站建设与监测分析;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修订再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正式出版了,这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的增补和完善,是全国环境监测科研、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标准化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适应环境监督管理和国家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需要,在第四版中增加了许多监测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与第四版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在本版中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类,即: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或与标准方法等效);B类方法经过国内较深入研究、多个实验室验证,证明是较成熟的统一方法;C类方法为国内仅少数单位研究与应用过,或直
本书围绕环境监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安排内容,采用*的国家标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突出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包括绪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地表水监测,城镇污水监测,工业废水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固定源废气监测,室内空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辐射环境监测,应急监测等。章末给出了相关的专业网址,方便学习者查询参考。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及环境保护类其他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同时可供环境保护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为了规范我国农村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管理,明确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统一技术要求,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共11章7节72条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编制规程的目的、规程的适用范围和共性要求;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识别和筛选;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投资估算;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简要分析;公众参与;评价结论。 本标准适用于装机容量1~50MW的农村水电站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
本书系统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关法规、标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尤其对大气、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噪声、固体废物、生态等环境要素的评价作了详细的论述。此外,本书还包含了许多新的评价方法,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评价、生命周期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累积影响评价等。本书不仅涵盖面广,系统性强,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主要章节后附有环境影响评价的实例,以使学生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践。 本书可作为大学环境工程、城市规划、市政工程、环境科学与管理以及其他理工科有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环境保护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常备的参考书。
本书涵盖水质分析实验中各类常用的方法,从样品采集到现代分析仪器的使用,从常规滴定分析到复杂环境样品中微量污染物分析。本书共59个实验,力求囊括水质分析实验涉及的常见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由基础分析操作练习到较复杂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以便循序渐进地学习。附录部分还为读者提供样品采集与处理,仪器使用说明,现行部分水质标准及实验室基本知识等内容。
《水环境治理技术》是一部很好的学术著作。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水环境的治理角度,阐述了治理水环境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具体介绍了水环境治理的方法和措施。水环境治理的技术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范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管理,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的通用技术要求。 本标准为指导性文件。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深圳中雅机电实业有限公司、北京绿创声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正升声学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新华净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2013年9月26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3年12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本书由实验室安全知识、工业废水监测、工业废气监测、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实验室常用分析仪器基础知识和附录6个部分组成。采用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问答题和计算题的形式对企业环境监测站日常环境监测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其中涉及工业废水监测项目14个、工业废气监测项目5个,并涵盖了企业环境监测站在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及目前企业环境监测实验室常用分析仪器基础知识。 本书可作为企业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或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水土保持监测指标的观测方法》编著者张建军、朱金兆。 《水土保持监测指标的观测方法》从影响水土流失的气候、植被、土壤等影响因素出发,在阐述水土流失影响因素测定方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坡面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监测方法,同时对风蚀和重力侵蚀的监测也进行了阐述。其主要内容包括:气象因子观测、植被因子观测、土壤因子观测、坡面水土流失量观测、小流域水土流量观测、风蚀观测、重力侵蚀观测等7部分。在撰写过程中重点考虑了监测方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力求文字通俗易懂,图表清晰,公式简明准确。本书可作为水土保持监测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作为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
张怀清、王金增、凌成星、王亚欣等编著的这本《北京湿地资源信息管理技术》分为四章。章北京湿地资源与管理现状,从北京湿地资源现状、保护、管理和信息化的角度介绍北京湿地状况。第二章北京湿地数据库监测与管理规范,系统阐述了北京湿地数据的集成、建库、组织和管理等规范。第三章北京湿地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系统介绍了基于“3S”技术的北京湿地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功能开发和应用。第四章北京湿地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介绍了基于WebGIS的北京湿地信息服务网络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和运行。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规范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氮氧化物的监测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氮氧化物的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本标准验证单位: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贵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秦皇岛市环境监测保护站。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4年2月7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4年4月15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