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修订再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正式出版了,这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的增补和完善,是全国环境监测科研、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标准化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适应环境监督管理和国家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需要,在第四版中增加了许多监测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与第四版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在本版中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类,即: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或与标准方法等效);B类方法经过国内较深入研究、多个实验室验证,证明是较成熟的统一方法;C类方法为国内仅少数单位研究与应用过,或直接
本书针对社会生活噪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四类噪声选取典型环境噪声监测案例,从监测标准规范确定、监测点位选取、监测数据分析、监测结果评价等全过程对每个监测案例进行详细描述,全方位分析每一个监测案例的可借鉴之处,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案等,为相关人员今后的环境噪声监测工作实践提供丰富的经验。
建立先进的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能够及时跟踪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在此,本书编委会组织力量对第四版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出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以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主要修订和增补的内容为: 1.对第三篇“空气质量监测”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编写者为天津环境监测站冯剑秋。 2.第五篇增加了第七章“空气污染应急监测技术”。编写者为重庆环境监测站张卫东、龚宇、李新宇、吴莉萍、高飞。 3.增加了第七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及其在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分析中的应用”。编写者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白志鹏、
本教材以环境监测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职业岗位所需环境监测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着重突出职业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本书可作为各类院校环境类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中、高级环保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辅导教材。 本教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学习项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教材内容。本教材以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了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7个典型学习项目,即地表水监测、污水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土壤污染监测、植物污染监测和噪声监测。每个学习项目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了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全书共有29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分“学习目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思考与练习”4个模块。“知识学习”力求简洁、够用
“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环境监测技术》结合环境监测岗位任务、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依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编写而成。打破了传统教材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按照“行动导向,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重组教材结构。全书以环境监测对象为主线,基于环境监测岗位任务、项目和方法,分别介绍了水和污水、大气和废气、土壤、噪声的监测,并设计了环境监测的情境和监测项目,突出实用性,重点培养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完成岗位监测任务。 《环境监测技术》为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教材,也可供其他各类学习环境专业、分析专业师生及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夏新、付强主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分册是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之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证之一,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立足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和发展需求,注重对计量单位、标准样品、量值溯源和监测方法等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进行概述,并系统总结和梳理人员资格考核和监测能力认定两方面的工作程序、技术要求和常见问题等,可作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学习资料和基础性教材。
本书围绕环境监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安排内容,采用*的国家标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突出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包括绪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地表水监测,城镇污水监测,工业废水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固定源废气监测,室内空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辐射环境监测,应急监测等。章末给出了相关的专业网址,方便学习者查询参考。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及环境保护类其他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同时可供环境保护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本教材侧重于系统介绍与我国各类标准密切相关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同时力求反映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新进展。全书共分为8章,分别为绪论、水质监测和分析、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为配合理论教学,本教材还附有12个实验。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环境监测”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分析、环境检测等工作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章概述全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室内空气污染严重性、污染物的来源、控制方法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第二章系统阐述室内空气品质对健康的影响,其中包括室内化学污染物、微生物、颗粒物主要特性以及对人体健康影响与评价方法。第三章描进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观、客观评价方法。第四章讲述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室内环境、空调设备、建筑装饰材料和室内人员的活动等。第五章系统阐述室内仕学污染物散发过程的模型及其解析解和数值解的方法。第六章阐述颗粒物和微生物传递和散发模型与规律。第七章介绍室内和建筑材料中主要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及常用仪器设备。第八章讲述建筑通风、室内防潮与除湿、室内化学污染及生物污染的主要控制方法。在附录部分给出了室内品质规范限值及国际相关机构的网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菊英、周连翔、张微微、张志锋、陈宇春、陈畅曙、吴迪。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执行国家、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大气固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提高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水平,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安装、调试、联网、验收、运行维护、数据审核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对《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Ⅲ/T 75—2001)主要做了如下修改:扩大了原规范的适用范围,覆盖了工业固定污染源;细化了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安装位置要求以及经验收合格后的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数据传输到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后的数据审核和处理要求;规定了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运行管理和质量保证要求;简化了各种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方法和监测仪器结构的介绍;补充了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规范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氮氧化物的监测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氮氧化物的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本标准验证单位: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贵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秦皇岛市环境监测保护站。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4年2月7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4年4月15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水环境监测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水质站(网)及采样断面、井、点的布设原则和方法;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降水、水体沉降物、生物、水污染监测与调查以及实验室质量控制、数据处理与资料整汇编的主要技术内容、要求与指标; ——水环境监测采样、样品保存、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对SDl27—84进行的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规范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并更名为《水环境监测规范》,扩大了适用范围; ——将原水质监测改为地表水监测,新增了地下水、大气降水、水体沉降物、生物监测以及水污染监测部分,补充了相应的内容; ——原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部分增加了有关计量认证的要求,提出了适用于日常分析的质量控制允许差指标; ——对原污染源调查部分进行了较大修改,新增了人河排污口监测
《战略环境评价:从国际经验到中国的实践》简要介 绍了战略环评的起源和发展,应用战略环评的理由以及为什么战略环评能够有效提高政策、规划和计划制定时对环境因素的考虑,从而参与综合决策的 过程。全面重点介绍了战略环评的过程、使用的方法和技术。特别介绍了战略环评中分层方法的重要性,并以不同的案例加以说明。对不同国家的战略 环评制度进行了详细比较,并给出了简要的评价。对欧盟战略环评指令在其成员国内的转换和实施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提供了战略环评在空间和土地利用方面应用的几个研究案例。还对欧盟战略环评的经验与启示作了小结,同时对中国战略环评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实践作出了评述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战略环境评价:从国际经验到中国的实践》系统性强,取材新,内 容丰富。可作为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专业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大气固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监测,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和检测时的质量保证措施。凡进入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的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本标准对《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76—2001)主要做了如下修改:调整了颗粒物连续监测系统和流速连续测量系统的部分技术指标;进一步明确了颗粒物连续监测系统相关系数的检测方法;补充了烟气参数的技术指标和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90 d运行期间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起草过程中参考了国外的技术标准、国内和国外部分生产厂家生产的连续监测系统的技术指标和企业标准。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
核与辐射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几十年来核与辐射安全的实践表明,伴随着核能利用的发展,虽然我们制定了大量的相关法律、条例、规定、标准和技术文件,但随着核能利用的不断扩大,科技的迅猛发展,需要对核与辐射安全领域的一些基础性和关键性的问题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才能对核能利用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保证作用。本书是“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重大环境问题对策与关键支撑技术研究”中,“辐射环境效应及监控技术研究”专题的研究成果总结。
《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海南省南丽湖风景名胜区为例》综合运用了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规划概述及其相容性分析等8项专题研究,将公众参与贯穿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全过程,以旅游环境容量和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作为约束条件,揭示了规划实施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与原因,明确了规划实施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提出了规划调整与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建议。将环境因素系统地纳入南丽湖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的综合决策中,为南丽湖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海南省南丽湖风景名胜区为例》能够丰富和完善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为众多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现实可行的案例。可为科研院所环境影响评价科研人员,高等院校环境科学、旅游规划、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的
本书介绍了水环境监测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了涉及水环境监测中监测方案的制订;水样的采集、保存与前处理技术;监测分析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等。本书力求:内容全面,反映当前国内外水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水平;针对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环境监测人才专业水平与能力的要求;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突出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专业及环境类其他各专业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环境保护相关企事业单位及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教材。
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应当在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水质管理理念和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太湖流域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总量控制制度的实施经验,构建适合太湖流域的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框架。为此,崔云霞、范亚民、颜润润、滕加泉、谢卫平等编写的《太湖流域控制单元水质目标管理手册(江苏示范区)》在美国TMDL水质管理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太湖流域控制单元的划分情况,提出了太湖流域基于控制单元的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框架。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第五阶段型式核准的要求、生产一致性和在用符合性的检查和判定方法。 本标准修改采用欧盟(EC)N0 715/2007法规《关于轻型乘用车和商用车排放污染物(欧5和欧6)的型式核准以及获取汽车维护修理信息的法规》和(EC)N0 692/2008法规《对(EC)N0 715/2007法规关于轻型乘用车和商用车排放污染物(欧5和欧6)的型式核准以及获取汽车维护修理信息的执行和修订的法规》以及联合国欧盟经济委员会ECE R8306(2011)法规《关于根据发动机燃料要求就污染物排放方面批准车辆的统一规定》及其修订法规的有关技术内容。 本标准与上述欧盟法规相比,主要修改内容有: 轻型汽车的定义和分类沿用GB
2012-2014年,黑龙江省对省内松花江流域、黑龙江和重点湖库进行了水生生物群落和鱼类生物残留等相关监测,分析了监测区域内底栖动物和藻类的群落特征,对各断面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开展了流域背景断面水生生物调查工作;对鱼类生物体残留进行了监测,同时对鱼体进行了组织切片观测和遗传毒性监测,对鱼体健康状况及食用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一、监测区域水生生物群落较完整,多样性较丰富 三年间,在46个断面采集底栖动物样品597个,总体上监测区域物种较丰富,物种数逐年增加。流域内多数点位群落结构较完整,较稳定;水生昆虫分布广,种类数量多,是多数点位的优势类群。 各背景断面、松花江下游佳木斯.同江江段及黑龙江均能采集到水生昆虫中的敏感种类,包括(衤责)翅目、蜉蝣目多个物种,有的点位以优势种存在。毛翅
我国在哥本哈根和巴黎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提出2020年和2030年碳强度相较2005年分别下降40%~45%和60%~65%的减排目标,同时我国在2014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首次承诺2030年左右CO2排放达到峰值。本书基于我国所确定的减排目标,从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绩效两条线索对我国区域碳排放进行系统分析,碳排放绩效这条线索主要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和随机前沿模型方法构建区域碳排放绩效指数并对我国各省份碳排放绩效进行测评,碳强度这条线索主要运用分解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各区域碳强度进行分析。
为满足我国当前水质监测的需要,参考美国环保局标准分析方法525.2,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发布的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20001.4-21《标准编写规则 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范围 术语 方法概述 干扰消除 仪器及材料 试剂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步骤 结果处理 质量保证 方法的回收率、相对标准偏差和检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