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修订再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正式出版了,这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的增补和完善,是全国环境监测科研、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标准化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适应环境监督管理和国家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需要,在第四版中增加了许多监测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与第四版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在本版中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类,即: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或与标准方法等效);B类方法经过国内较深入研究、多个实验室验证,证明是较成熟的统一方法;C类方法为国内仅少数单位研究与应用过,或直接
本著作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0AJY002) 我国碳排放总量确定、指标分配、实现路径机制设计综合研究 和北京市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 长城学者 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CIT和TCD 20140321) 碳排放与博弈计量研究 的研究成果,该著作采用博弈论、机制设计理论、投入产出、计量经济理论、可计算一般均衡等方法,深入研究我国碳排放总量的确定,指标在不同时期、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分配以及碳排放目标的实现与机制设计问题,并利用动态模拟方法进行模拟研究,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指导与借鉴。
建立先进的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能够及时跟踪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在此,本书编委会组织力量对第四版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出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以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主要修订和增补的内容为: 1.对第三篇“空气质量监测”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编写者为天津环境监测站冯剑秋。 2.第五篇增加了第七章“空气污染应急监测技术”。编写者为重庆环境监测站张卫东、龚宇、李新宇、吴莉萍、高飞。 3.增加了第七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及其在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分析中的应用”。编写者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白志鹏、
本书针对社会生活噪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四类噪声选取典型环境噪声监测案例,从监测标准规范确定、监测点位选取、监测数据分析、监测结果评价等全过程对每个监测案例进行详细描述,全方位分析每一个监测案例的可借鉴之处,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案等,为相关人员今后的环境噪声监测工作实践提供丰富的经验。
《土壤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分为六篇:第一篇土壤质量及评价;第二篇土壤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第三篇理化指标与肥力测定;第四篇无机元素测定;第五篇污染物测定;第六篇土壤生物毒性监测。本书覆盖了土壤理化指标及污染物80个大类,共计500余个指标,147个监测方法。首先编入的是国家和行业土壤监测标准方法,同时还把现代土壤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如多元素的ICP-MS,多组分污染物分析技术GC-MS,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等)也纳入其中,以便推动我国土壤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本书提供的监测方法,供环保工作者、科研人员和相关人士参考。
为了帮助广大从业人员系统掌握生态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技术方法,特别是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应用生态学基本概念、原理与技术,在短时间内显著提高生态影响评价技术水平,我们在总结十余年实际工作的基础上,精心编撰了这本书。编写此书的原则就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其实用性。 本书以生态影响评价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精选生态学重点概念与原理进行分析,给出具体的评价方法,特别是对生态学基本原理在开发建设项目及规划环评等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了重点分析或说明,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凸显,其中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本书针对粉尘、微生物及空气主要气态污染物如甲醛、挥发性有机物、臭氧、氨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的治理分章予以阐述,重点围绕民用场合如室内居所、隧道、停车场、汽车、美容屋、打印社、医院等封闭、半封闭空间场所的污染特点,结合近十年来相应的空气污染管控标准,以及学界、产业界**研发动向,对涉及的新材料、新技术等做了较为细致的比较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为使广大环境监测工作者以及环境监测仪器生产厂家及时、全面掌握和正确使用国家水环境保护标准,进一步推动环境水质在线监测仪器的适用性检测工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编制了《环境监测仪器适用性检测标准规范:水质卷》。《环境监测仪器适用性检测标准规范:水质卷》分仪器技术要求篇和实验室标准分析方法篇两部分,仪器技术要求篇涵盖了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pH等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15篇;实验室标准分析方法篇包括了化学需氧量、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与在线监测仪器密切相关的实验室标准分析方法21篇。
《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环境监测标准与技术规范检索指南》收录了截至2013年12月31日前发布的与环境监测相关的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控制标准)、监测规范、监测方法标准等,均为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没有收录国际标准以及相关书籍中的分析方法。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指南(下册)》共有27章,分别介绍并探讨了空气中VOCs和SVOCs的来源、污染现状、变化趋势及评价;溶剂萃取技术及其应用;环境空气和废气中多环芳烃。氯农药、多氯联苯、邻苯二甲酸酯类、以及醛、酮类化合物监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空气和废气中(口恶)英类污染物、阿特拉津的监测分析技术;ICP-MS分析方法及在颗粒物元素测定中的应用:大气降尘及重金属元素沉降通量与评价技术;汞的自动在线监测和温室气体自动监测及酸沉降监测;光化学烟雾及颗粒物粒径谱的监测技术:遥感遥测技术在空气及污染源监测中的应用;颗粒物监测新进展和技术;空气和废气监测新技术新方法进展;环境空气监测网络;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与表征技术;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全国环境空气背景监测站网络设计与建设运营;空气重磅站建设与监测分析;
暴露参数是用来描述人体暴露环境污染的行为和特征的基本参数,是决定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准确性的关键因子。当前我国尚未发布暴露参数手册,相关研究基础也很薄弱。本书是*本针对暴露参数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系统总结,书籍在分析国内外相关进展的基础上,集合了作者现场调查的工作经验和部分研究成果编写而成。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修订再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正式出版了,这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的增补和完善,是全国环境监测科研、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标准化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适应环境监督管理和国家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需要,在第四版中增加了许多监测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与第四版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在本版中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类,即: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或与标准方法等效);B类方法经过国内较深入研究、多个实验室验证,证明是较成熟的统一方法;C类方法为国内仅少数单位研究与应用过,或直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实施以来,为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著的《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环境监理的发展历史、相关知识、工作内容、程序和方法等;下篇选取了八个典型行业,分别从行业特点的角度说明了各行业环境监理的工作内容,并且每个行业都给出了典型案例。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与之相伴的是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垃圾焚烧项目、PX项目造成的社会事件,把 环境影响评价 (即 环评 )这个词带入公共视野。然而,大多数普通公众、甚至环保组织的工作人员并不了解环评。这在给环评业内人士带来不恰当的指责的同时,忽略了他们真正应该承担的职责,也使其他有关方面的责任没有得到追究。 那么,环评是什么?环评的过程中公众应该得到哪些信息?公众参与的空间在哪里?公众通过参与环评,能够给自己身边的环境带来哪些改变?笔者希望这本小册子能让公众了解环评的同时,也使环评业内人士能充分认识到并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并在自身的工作中为公众参与提供便利条件。
本书围绕环境监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安排内容,采用*的国家标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突出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包括绪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地表水监测,城镇污水监测,工业废水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固定源废气监测,室内空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辐射环境监测,应急监测等。章末给出了相关的专业网址,方便学习者查询参考。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及环境保护类其他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同时可供环境保护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于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经历了由部门规章到国务院条例,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作为单项法颁布的发展过程。30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管理制度体系,对合理产业布局、优化项目选址、控制新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且随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深入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在促进科学发展中竹作用越来越显著。 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及其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环境影响评价人员除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外,还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环保政策。为了方便环境影响评价人员了解和应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我们于2005年编辑出版了《环境影响
为了规范我国农村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管理,明确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统一技术要求,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共11章7节72条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编制规程的目的、规程的适用范围和共性要求;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识别和筛选;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投资估算;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简要分析;公众参与;评价结论。 本标准适用于装机容量1~50MW的农村水电站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菊英、周连翔、张微微、张志锋、陈宇春、陈畅曙、吴迪。
本书汇集了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国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新的规定,分为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行政法规与国务院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环境保护部令与规范性文件、其他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四部分,是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一部实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工具书,同时也适用于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人员,科研院校的研究、教学人员,以及其他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