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修订再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正式出版了,这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的增补和完善,是全国环境监测科研、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标准化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适应环境监督管理和国家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需要,在第四版中增加了许多监测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与第四版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在本版中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类,即: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或与标准方法等效);B类方法经过国内较深入研究、多个实验室验证,证明是较成熟的统一方法;C类方法为国内仅少数单位研究与应用过,或直接
建立先进的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能够及时跟踪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在此,本书编委会组织力量对第四版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出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以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主要修订和增补的内容为: 1.对第三篇“空气质量监测”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编写者为天津环境监测站冯剑秋。 2.第五篇增加了第七章“空气污染应急监测技术”。编写者为重庆环境监测站张卫东、龚宇、李新宇、吴莉萍、高飞。 3.增加了第七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及其在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分析中的应用”。编写者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白志鹏、
本书针对社会生活噪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四类噪声选取典型环境噪声监测案例,从监测标准规范确定、监测点位选取、监测数据分析、监测结果评价等全过程对每个监测案例进行详细描述,全方位分析每一个监测案例的可借鉴之处,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案等,为相关人员今后的环境噪声监测工作实践提供丰富的经验。
本教材以环境监测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职业岗位所需环境监测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着重突出职业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本书可作为各类院校环境类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中、高级环保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辅导教材。 本教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学习项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教材内容。本教材以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了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7个典型学习项目,即地表水监测、污水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土壤污染监测、植物污染监测和噪声监测。每个学习项目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了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全书共有29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分“学习目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思考与练习”4个模块。“知识学习”力求简洁、够用
“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环境监测技术》结合环境监测岗位任务、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依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编写而成。打破了传统教材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按照“行动导向,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重组教材结构。全书以环境监测对象为主线,基于环境监测岗位任务、项目和方法,分别介绍了水和污水、大气和废气、土壤、噪声的监测,并设计了环境监测的情境和监测项目,突出实用性,重点培养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完成岗位监测任务。 《环境监测技术》为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教材,也可供其他各类学习环境专业、分析专业师生及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夏新、付强主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分册是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之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证之一,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立足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和发展需求,注重对计量单位、标准样品、量值溯源和监测方法等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进行概述,并系统总结和梳理人员资格考核和监测能力认定两方面的工作程序、技术要求和常见问题等,可作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学习资料和基础性教材。
本书围绕环境监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安排内容,采用*的国家标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突出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包括绪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地表水监测,城镇污水监测,工业废水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固定源废气监测,室内空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辐射环境监测,应急监测等。章末给出了相关的专业网址,方便学习者查询参考。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及环境保护类其他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同时可供环境保护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本教材侧重于系统介绍与我国各类标准密切相关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同时力求反映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新进展。全书共分为8章,分别为绪论、水质监测和分析、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为配合理论教学,本教材还附有12个实验。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环境监测”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分析、环境检测等工作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修订再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正式出版了,这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的增补和完善,是全国环境监测科研、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标准化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适应环境监督管理和国家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需要,在第四版中增加了许多监测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与第四版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在本版中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类,即: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或与标准方法等效);B类方法经过国内较深入研究、多个实验室验证,证明是较成熟的统一方法;C类方法为国内仅少数单位研究与应用过,或直
李淑芹、孟宪林主编的《环境影响评价(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共分为11章,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概论、环境法规与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方法、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第二版)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内容广泛、系统性强,既介绍了有关声学澍量的基础知识,如声学基础、测量基础、基本的声学仪器和设施,又针对环境声学、噪声与振动控制、建筑声学讲述了噪声源测量、声学材料与声学结构的测量、室内声场测量、环境噪声测量的各种知识。近年来,声学测量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新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不断涌现。为尽量反映这种发展变化,本书的编写增强了声强技术及其在声学测量中的应用、数字化声学测量仪器和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声学测量中的应用等内容。 本书内容侧重于室内外环境声的测量,可作为面向噪声控制、建筑声学和环境声学方向的相关课程的本科教材,同时也可作为有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和广大声学工作者的参考书。
本书的编写是建立在检测方法的基础上,以测量的海洋参数作为分类。对不同仪器测量同一个参数或者不同技计算、反演、预测同一个海洋参数的技术指标提供检测方法。按照海洋参数分类建立检测方法对海洋监测仪器计具性能技术指标的检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希望对今后海洋“863”课题申请与验收、制定检测方法能够起参考到作用。随着海洋监测仪器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检测方法汇编将会得到不断充实与完善。 本书附录编写了“863”海洋监测仪器量值溯源框图,可作为海洋监测仪器计量检定/校准量值溯源的参考。
由张继民、宋文鹏、高松、于定勇、罗先香等编 著的《集约用海对渤海海洋环境影响评估技术研究及 应用》中的“集约用海”是指集中节约用海,重点围 绕集中节约用海活动对海洋环境影响评估技术方法研 究,科学客观评估集约用海对渤海海洋环境造成的影 响。书中主要阐述了集约用海对渤海海洋水动力影响 、滨海湿地景观影响、海洋资源影响和海洋生态影响 等评估技术构建及应用情况。开展集约用海对海洋环 境影响评估的技术方法,实现对环渤海重点开发活动 区集约用海的有效监测监控、评估和优化调整,同时 提出减缓不良海洋环境影响的对策与建议,指导区域 集约用海合理布局,为环渤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提供环境保障和科学依据。集约用海对海洋环境影响 的评价技术体系和相关技术规范在国内外相关文献中 尚未见系统研究。本书可供在海洋
主要包括:篇 环境检测实验与实训基础知识;第二篇 环境监测基础性实验;第三篇 环境监测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第四篇 环境监测实训。共36个实验,5个实训。适合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环保设备与工程专业等学生选用。也可供广大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治理保护工作、环保设备生产企业的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共包括四个部分:部分为综论,着重分析了太湖水资源系统的特征及其修复策略;第二部分为太湖及太湖流域水资源分析,涉及太湖水资源调节模型及其应用、洪涝及其模拟以及流域城市化的降雨效应等;第三部分为太湖及太湖流域水环境分析,涉及太湖流域水环境及其演变以及农业非点源污染、网围养殖污染、城市水污染、工业企业污染机理等分析方面;第四部分为太湖治理的经济、管理及政策研究,涉及太湖水污染损失及政策效应、太湖管理权分割及对策以及流域排污权交易设计等方面。 本书适合从事湖泊水资源水环境专业学习的研究生以及研究人员阅读,同时也可供相关政府部门人员参阅。
各级环保部门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的原则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审批。同样相关环保部门要对专项规划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组织审查。 全国有近40 000名持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的工程技术人员,约4000名登记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约200家持有甲级资质、1000多家持有乙级资质的环评机构,约15万从业人员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大量的建设项目和有关规划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全国有许多大专院校设置了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所以本书无疑是环境保护行政机关X-作人员,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科技人员,需要进行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的企事业单位,规划编制、审批部门的工作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极为有用的参考书和工具书。
本书作者在广泛阅读、分析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的理论基础、内涵、特征、内容和程序,创建了关于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延庆县为样区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作者自己提出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指标体系。
本书是《室内环境检测》课程的配套实训教材。全书包含13个实训项目,其中11个为单一污染物的检测,主要是室内空气中氨的测定、甲醛的测定、苯及苯系物的测定、总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氡的测定、菌落总数的测定。另外2个为综合性实训项目,即学校教学楼室内环境检测、汽车内环境检测。实训项目均是根据企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求编写而成,教材与职业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实践性和应用性强。根据本教材,学生在完成技能训练项目和综合实训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培训、考核,可获得室内环境检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本教材可作为高职高专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和其他环保类专业的实训教材,以及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的专业人员进行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教材。
为了满足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应试需求,我中心组织具有多年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经验的专家于2005年编写了版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系列参考教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是该套教材的其中一册,归纳整理了从事环境影响评价业务所必需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并对重点内容作了解释和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是新世纪应用型高等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编的环境类课程规划教材之一。 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备受瞩目,随着国家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力度的加大,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彰显。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适用性、综合性均很强的学科,是人们认识环境的本质和进一步保护与改善环境质量的手段与工具。它为环保审批、环境管理、环境工程、制定环境标准、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生态防护和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信息。它将从决策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环境与资源的永续利用,将推动循环经济的具体落实,使我国社会经济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的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我
为了使观测所收集数据的项目、内容、方法、精度具有可比性,从而找出其间的特点与规律,方法的统一十分重要。只有方法的统一,并严格按统一方法进行操作,其不同类型草地或同一类型不同时间所获得的大量的数据才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间存在的共同特点与规律,从而为草地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模式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编写本书的目的,正是希望建立一套科学、切实可行的方法,为国家野外草地试验站进行长期观测提供依据。希望国家野外草地试验站能够按照这统一的规范,从标准地的确定、观测场的建立,到样品的采集、处理、分析和数据处理都能统一起来,从而产生大量可比、系统与规范的数据,并通过网格建立先进的、不断更新的信息系统,同时对数据实行有序
随着我国农林院校中环境类专业的迅速发展,环境监测课程已成为重要的专业基础或专业必(选)修课。在农(林)高校中的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科学、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及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专业,对环境监测课程内容的要求与传统的环境专业有一些不同,希望进一步加强土壤、生物和生态监测方面的方法。因此,本教材在传统环境监测内容的基础上,侧重对生物学和生态监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在章节编排上,针对农业院校生态环境类相关专业的特点,按环境监测的对象分类进行了详细讲述。 本教材分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部分共分12章。章为绪论,介绍环境污染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产生和发展,环境监测的分类,与环境监测相关的环境标准。第二章为水和废水监测,主要介绍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环境监测标准与技术规范检索指南》收录了截至2013年12月31日前发布的与环境监测相关的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控制标准)、监测规范、监测方法标准等,均为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没有收录国际标准以及相关书籍中的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