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试验》较系统地介绍了实验室环境试验和自然环境试验。实验室环境试验涉及气候环境、机械环境、化学活性物质环境、生物环境、机械活性物质环境、辐射环境等试验,自然环境试验涉及大气环境、海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试验。全书共28章,主要介绍了每种环境试验的目的与意义、环境影响效应、试验条件、试验程序、试验设备、有关技术与应用等内容,具体试验包括高温、低温、温度变化、低气压、太阳辐射、湿热、霉菌、盐雾、酸性大气、流体污染、流动混合气体腐蚀、二氧化硫、水、砂尘、爆炸性大气、风压、积冰/冻雨、正弦振动、振动、冲击、碰撞、稳态加速度、跌落、倾斜与摇摆、振动—噪声—温度、温度—湿度—振动—高度和各种自然环境试验。
《焦化废水无害化处理与回用技术》共分六章。章介绍焦化废水来源及其水质、水量与特征;第二章论述焦化废水有机物种类及其COD组成;第三章介绍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状况;第四章论述焦化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技术途径;第五章介绍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第六章总结与论述焦化废水无公害化处理技术焦成与应用。《焦化废水无害化处理与回用技术》可供科研、设计与企业从事环保的设计人员、科研人员与管理干部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专著主要从我国面源污染管理需求出发,介绍了目前为止在国家尺度上实现了面源污染业务监测的模型系统DPeRS遥感分布式面源污染模型,具体介绍了本模型系统的原理、关键技术、软件业务平台和多尺度的应用示范,尤其实现了中国区域的多年面源污染动态监测,本研究推动了环保科技的发展,为十三五期间将面源污染纳入总量评估体系的目标提供了技术保障。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分为八篇,共28章。主要内容包括:大气污染的基础知识及大气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规;气体和粉尘的性质;能源、燃烧和燃烧污染物的控制;各种除尘器及其选择方法;气态污染物(硫氧化物、固定源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以及机动车排放)治理技术;净化系统(集气罩、管道系统、通风机和电动机)设计;主要工业(电力工业、水泥工业、钢铁工业、有色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等)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及其浓度估算模式。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可供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科研人员、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理论方法研究》围绕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的主题,系统收集、整理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荷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有关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的理论方法、政策法规、技术文件等文献资料,全面梳理了每个国家土壤环境保护发展历程,并分别从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角度,从土壤环境基准理论方法、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暴露情景设定、控制污染物筛选、敏感受体选择、推导过程、参数选取以及各国的特色和亮点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的现状和需求,以及我国土壤环境管理实际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面向生态补偿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和生态资产核算》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全国的生态补偿法规、政策与措施,结合对青海省、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和峨山彝族自治县生态补偿政策实施与绩效考核现状的实地调研,研究生态补偿的生态成效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提出面向生态补偿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和生态资产评估指标体系与核算技术方法,并以四个试点区为案例进行GEP和生态资产试算,探讨建立面向生态补偿的绩效考核的生态环境监测框架,探索建立基于GEP和生态资产核算的生态补偿与生态保护成效评估和考核机制。
本书是危险废物政策与处理处置技术领域的经典教科书。内容包括危险废物管理政策与实践,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热处理技术,陆地处置技术,污染场址的评价与修复技术等。本书在阐述危险废物管理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时,对其所依据的相关基础理论和知识也进行了系统概括,使读者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危险废物管理”课程的教科书,并可供从事固体废物管理、政策研究、处理技术研发、处理处置设施设计和建设工程的科技人员及危险废物经营设施运营人员参考。
《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系列丛书:我国典型行业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及对策》针对5种非C02类温室气体,包括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的排放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企业调研、专家座谈、模型计算等方式,对煤炭生产行业CH4、废弃物处理行业CH4和N2O、化工生产行业N20和HFCs、空调制冷行业含氟温室气体HFC一134a和HFC-41Oa、电解铝行业PFCs及电子、电力和冶金铸造行业SF6的主要排放源、历史排放量、排放途径和特性进行了分析,估算其减排潜力,并预测其未来排放量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之上,重点探讨了控制非CO2类温室气体排放对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技术、资金、政策方面的可行性,进而提出我国今后控制非C02类温室气体排放的对策建议。
本书为“长江经济带跨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分为共建篇、共治篇、共享篇三个部分,从我国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现实问题出发,探讨了我国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理论依据、现实状况、遇到的困境及解决的对策等,很终强调建立环境污染协同治理机制的重要性,为我国的相关顶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环境工程项目管理/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丛书》分为上篇、下篇:1-7章为上篇,8-13章为下篇。上篇主要介绍环境工程及其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按照一个环境工程项目完整周期的各个环节(时间段),分别系统地介绍组织、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设计、施工、监理(包括建设监理、环境监理)、竣工验收、试运行和后评价等内容:下篇围绕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目标,重点介绍环境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安全生产、环境、风险、信息化管理等内容,并介绍了三个典型案例。附录专门介绍了环境工程项目建设审批流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汇编》主要内容包括相关法律,相关法规、规章,相关产业政策,技术规范和标准,相关规划。
《鄱阳湖资源与环境研究》旨在揭示鄱阳湖生态与环境演变的客观历程、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重大进展,通过野外考察、定点观测和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分析鄱阳湖水文情势、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现状及动态变化;摸清临湖区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估算鄱阳湖入湖污染物总量;提出符合鄱阳湖实际和江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相关建议。《鄱阳湖资源与环境研究》成果对于促进鄱阳湖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矿区污染源头控制:矿山废水中重金属的吸附去除》是一部关于矿区污染源头控制之酸性矿山废水中重金属去除研究的专著。在全面介绍了酸性矿山废水的形成及其环境影响、酸性矿山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方法、农业废弃物吸附剂改性利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对玉米秸秆、稻草秸秆、花生壳等农业废弃物进行改性制备,高效吸附重金属的廉价生物质吸附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应用这些研究成果可从源头控制酸性矿山废水对环境的污染,是矿区污染源头控制的可行技术。
天津污灌区是我国的污灌区。污水灌溉在解决天津农业用水不足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将大量有毒重金属带入土壤中,污染土壤环境,进而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的健康。《天津污灌区重金属污染及土壤修复》总结作者课题组十余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天津污灌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及形态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评价污灌区土壤的环境质量与潜在生态风险,研究污灌区内重金属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及可能的健康风险,分析不同盐化程度下阴、阳离子对土壤主要污染物镉的形态的影响以及碱性盐化过程中镉的地球化学行为的机理,探讨碱性盐化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天津污灌区重金属污染及土壤修复》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重金属地球化学的研究,对于天津污灌区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天津污灌区重金属污染及土壤修复》适合于从事环境保护、土壤生
本书共包含2688组数学模型和定量指标。这些模型和指标是在归纳和总结资源环境领域发表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的10种CSCD期刊和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收录的9种SCI索引国际期刊的基础上,选编的比较实用和有科学价值的精髓部分。其中地球信息科学444组,自然地理学669组,人文地理学414组,生态学1159组。是迄今外本最为全面的资源环境数学模型手册。
本书共十二章,内容包括水和废水处理:活性炭吸附历史回顾及其与生物工艺的耦合,水和废水处理中活性炭吸附基础,活性炭吸附与生化降解耦合废水处理工艺,活性炭对特殊污染物和废水的生物处理:小试和中试研究,活性炭吸附耦合生化处理工程案例,吸附生物降解耦合工艺污水处理模型,生物处理工艺中活性炭生物再生,给水处理中活性炭吸附生物降解耦合技术,BAC过滤对NOM、营养元素和微污染物的去除,给水处理厂BAC滤池应用实例,给水处理中的BAC过滤模型,结论与展望。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可操作性,可供从事给水处理、污水处理等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