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基础营养之动态配方体系建设(家禽与猪)——以动物生长性能为基础的营养体系》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猪与禽的“动态配方体系”。“动态配方”不是某种概念或理念,而是切切实实的“数据组群”,包括“动态的原料数据库”“动态的营养需要数据库”和“动态的采食量”。全书用数据进行呈现,这些“数据”主要包括:家禽和猪营养需要公式,共计160多个及数十万个营养需要数据;猪与禽原料能量等计算公式430多个,它们计算了150多种、660多个原料的470多个营养素中的能值及其他可计算部分,合计30余万个原料数据。 《动物基础营养之动态配方体系建设(家禽与猪)——以动物生长性能为基础的营养体系》不仅在技术上包含动态的动物营养体系,而且这些动物营养体系可以直接转化为畜牧与饲料企业的动态配方操作系统,适合教学和关注动物生长性能及
本书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产品智慧供应链技术创新团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产品智慧物流技术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与框架梳理,重点概述了国内外农产品智慧物流发展概况,提出了农产品智慧物流技术框架,总结了团队在农产品物流环境信息感知与优化、农产品品质信息感知、农产品货架期预测、农产品智能包装、农产品智能储运装备、农产品智能配送、农产品物流过程碳排放监测与估算、冷链物流信息服务与区块链溯源等农产品智慧物流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应用进展,同时也参考了近年来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成果。 本书所涉及的研究成果,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产品智慧供应链技术创新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国家 万
《农桑辑要校注》为元代初年由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政府编撰的农业生产指导书。全书共七卷十篇。除了一篇“典训”是用历史资料来说明农本思想,可作为“总论”之外,其余九篇,全都是技术数据:“耕垦”是土地整理利用总述;“播种”是谷物、油料、纤维三类基本农作物的耕作栽培各论;“栽桑”、“养蚕”两篇指导蚕丝生产;接着是“瓜菜”、“果实”、“竹木”、“药草”、“孳畜”、“禽鱼”,附有一章“岁用杂事”,即每月应做事项。我国北方一般旱农地区,农业和副业生产所需的各方面的生产技术和重要项目,已经大致包括无遗,是一部实用价值很高的农书。
《二十四节气经典谚语释义》对经典节气谚语进行解读释义,同时对节气内涵及相关知识也作了阐释,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包含六个节气,每一节气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分别为节气概述、谚语释义、常用谚语。节气概述主要介绍天文、气象、物候、农事、养生、民俗等相关内容;谚语释义对精选出的有较强代表性的20余条节气谚语,从气象特点、农事活动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深入解读;常用谚语则选取约100条流传较广的节气谚语。书中配有插图200余幅,作为文字的补充,使阅读加直观生动。为方便读者阅读和查询,《二十四节气经典谚语释义》还专门设置了释义谚语索引。
土壤是世界的起源,它支撑、滋养并保护着世界。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种类繁多,它们以令人惊奇的方式生活和觅食,这种多样性确保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土壤还能滋养海洋、调节河流流向、改变气候,是生命世界中强大而惊人的构造。但遗憾的是,几千年来,由于对土壤缺乏了解,我们一直在以城市化、不适宜的耕作方法和污染等方式破坏土壤。土壤正因侵蚀而消失。马克-安德烈·瑟罗斯带领我们在土壤的组成成分和丰富的生命形式之间展开一次壮丽地下之旅,以诙谐幽默的文笔,结合妙趣横生的漫画插图,向我们介绍了被我们踩在脚下的土壤,以及鲜为人知的地下世界,让我们重新建立起与自然世界失去的联系。最后,他乐观地展望了我们如何将优质的土壤传给后代。
内蒙古河套灌区湖渠交错,淖尔众多,蓄水能力大,周边耕地充足,具备利用淖尔发展滴灌的基本条件。然而,淖尔具有生态、景观、旅游、渔业等多种功能,在保障这些基本功能发生改变的条件下,发挥其滴灌功能,要涉及淖尔选取、水源补给、调节、蓄水、水质处理等多个环节,问题复杂。本书根据淖尔形成及分布、蓄水能力、补给排泄途径、水质状况等方面分析了提出了淖尔水源滴灌优化布局与调蓄技术、淖尔水质处理技术及田间配套综合技术,旨在为内蒙古河套灌区利用淖尔发展滴灌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石元春文集(土壤卷)(精)》选入了包括作者石元春58年前的研究生论文在内的42篇文章,按内容分《土壤学篇》、《盐渍土及改良篇》和《水土资源与环境篇》。卷內有作者在《地学综合体》、《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现代资源环境现》等方面的心得。
地下害虫属于世界性的重要农林害虫,是靠前外认可的难于测报和防治的重大害虫。地下害虫种类繁多,在我国发生的重要地下害虫主要包括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蝼蛄、根蛆、根象甲、拟步甲、根蚜、根蝽、根蚧、根天牛和蟋蟀等10多类群。本书包括常见地下害虫181种,隶属于7目、28科,收录成虫和幼虫形态特征原色照片或线条图;文字内容包括以科为代表性特征的概述,科下分类检索表,虫种的中文名称、拉丁学名、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分布及寄主植物等简述。《中国常见地下害虫图鉴》以图片与文字相结合,能够帮助读者直接、快速、准确认识和鉴别常见地下害虫的种类。本书主要面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基层植物保护工作者,也可供大专院校、植保科研单位人员参考。
《动物基础营养之动态配方体系建设(家禽与猪)——以动物生长性能为基础的营养体系》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猪与禽的“动态配方体系”。“动态配方”不是某种概念或理念,而是切切实实的“数据组群”,包括“动态的原料数据库”“动态的营养需要数据库”和“动态的采食量”。全书用数据进行呈现,这些“数据”主要包括:家禽和猪营养需要公式,共计160多个及数十万个营养需要数据;猪与禽原料能量等计算公式430多个,它们计算了150多种、660多个原料的470多个营养素中的能值及其他可计算部分,合计30余万个原料数据。 《动物基础营养之动态配方体系建设(家禽与猪)——以动物生长性能为基础的营养体系》不仅在技术上包含动态的动物营养体系,而且这些动物营养体系可以直接转化为畜牧与饲料企业的动态配方操作系统,适合教学和关注动物生长性能及
《东北水稻优势区耕地质量专题评价》分为五章:章东北水稻优势区概况,介绍了区域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农业区划、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植被分布、水文条件等自然环境条件,区域种植结构、产量水平、作物品种、灌溉条件、病虫害防治、机械化应用等农业生产情况。第二章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系统地对水稻优势区耕地质量评价的每一个技术环节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包括资料收集与整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耕地质量主要性状分级标准建立、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建立、耕地质量等级划分与评价结果验证、专题图件编制等内容。第三章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分析,详细阐述了东北水稻优势区各等级耕地面积及分布、主要属性及存在的障碍因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与建议,并对区域粮食生产潜力进行了分析。第四章耕地土壤主要性状分析,重点分析了
《土壤修复与新型肥料应用》主要介绍了科学施肥的基本原理和依据,新型肥料的概念、种类与特点,新型肥料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及具体的土壤修复施肥技术。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体现我国土壤修复的安全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创新组装了我国北方主要作物的土壤修复施肥技术与新型肥料应用方案。实践证明,该技术方案具有安全可靠、修复和保护土壤生态环境效果明显、劳动强度小、成本低和功效高等优点。
《农业遥感》是在作者多年从事农业遥感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参阅了外大量相关论著、专业刊物的论文完成的。《农业遥感》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遥感科学与技术在农业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农业遥感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遥感科学与技术在农业资源调查、农作物长势分析及农作物估产、农业灾害、农业生态与环境、精准农业等方面的应用。本书力求理论系统,叙述深入浅出,应用方法贴近实际,具有的前瞻性。 本书作为与农业及遥感有关的高等院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材,可供从事农业信息技术、3S技术应用、信息资源管理,特别是现代农林业等学科领域的科研及管理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遥感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相关专业学校师生的教学科研参考书。
本书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原理与方法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涵盖了土壤微生物学的常规研究方法与新型实验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土壤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常规设置与常用仪器、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土壤微生物的分离计数与鉴定保藏、生物量测定与多样性分析,土壤微生物过程强度与酶活性测定、原位研究与同位素技术,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应用技术等。 本书既是一本工具书,也可作为实验教学参考书,可供从事土壤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农学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研究生和本科生等参考。
《战国农业史纲》从十一个方面对战国农业进行总结和研究,提出了许多自已独到的见解,不但使读者对战国农业的全貌有个概括的认识,也对战国农业的研究状况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深入探讨的方向作进一步的思考。
《现代数学基础(第2版)》是一本概论性的现代数学教材,重点介绍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的现代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分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运用现代数学知识打下基础,主要包括近世代数和拓扑、泛函分析、微分流形、偏微分方程的现代理论、小波分析和微分方程等6个方面的内容。前3章分别从代数、几何和分析的角度介绍了现代基础数学的基本内容;后3章介绍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的一些现代应用数学内容。这些内容不但在数学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不同的科学技术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 《现代数学基础(第2版)》取材广泛,重视基础,结构合理,深入浅出,实用性强,可作为理工科大学研究生(尤其是工科博士生)的现代数学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高年级大学生、教师及科学技术人员自学和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