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也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本书是作者研究团队30多年研究工作的积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微观研究到宏观研究,采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土壤科学的方法,以总结黑土研究的主要成果为目的,以论述黑土生态过程为主线,系统阐述了黑土的形成,黑土的分类及其形态特征,黑土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长期施肥对黑土肥力的演变规律,黑土有机质平衡理论与应用,黑土养分管理与高效利用,黑土耕地地力评价,作物适宜性评价,黑土区粮食生产能力,黑土保护机械及农化产品,黑土培肥改良关键技术与模式,障碍土壤培肥改良技术与模式,肥沃耕层构建,黑土可持续发展战略。力求使读者对黑土生态过程有全面的了解,以此推动全社会对黑土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确保在中国未来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
棕壤是世界上 重要的农业土壤,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亚洲,在我国集中分布在暖温带湿润地区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低山丘陵,向南伸延到苏北丘陵,此外也广泛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淮阳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等山地垂直带谱中,是重要的农业土壤。本书共分二十一章,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后,不同地区有关棕壤形成过程、分布特征、分类特点、理化性质、污染状况、地力评价、分区利用、测土施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本书是潮土分类、分等、特性与利用等方面近期新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其主要数据来源有两方面:一是本书撰写者在科研、教学、推广中累积的数据和资料;二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相关资料,2010年前后开展的我国耕地地力调查、测土配方施肥相关数据等。
本书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定的“研究生教学用书”之一。本书在本科土壤学及其有关分支学科通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土壤资源与环境这个主题进一步阐述土壤化学过程的基本原理,适当地反映外土壤化学新进展的著作。适用于农业资源利用、土化、资源与环境、农学、林学、果蔬、地学、水利等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参考书。全书共分11章。1、2章分别阐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粘粒矿物;3~9章介绍了土壤表面化学、土壤溶流及溶质迁移、土壤吸附与酸碱和氧化还原的化学、土壤化学反应动力学;10、11章为根际土壤化学与土壤污染化学。本书可作为农业资源利用、土化、资源与环境、农学、林果蔬、地学、水利等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参考书,还可供其它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生产和开发人员阅读参考。
种质资源是作物科学的物质基础。绿肥是一大类作物,绿肥功能与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种质资源的保驾护航。面对农业生产形势的变革,绿肥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绿肥种质资源的供给也同样需要适应生产需求的多样化。中国生态类型多样,绿肥利用历史悠久,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以及境外引种,绿肥种质资源繁多。目前存有各类绿肥资源20000多份,常用的绿肥品种、品系约400多个,这些资源是未来绿肥工作的重要宝库。《中国主要绿肥品种资源图集》分11章,按照豆科绿肥、十字花科绿肥、禾本科绿肥、水生绿肥和其他科属绿肥分别编写。其中,豆科绿肥共分7章,紫云英、苕子、箭筈豌豆是目前绿肥生产中普遍应用、面积优选的种类,各用一章进行详述,其余豆科绿肥归成4章分别介绍。由于绿肥分类方法多样,本书的章节归类主要是根据当前生产应用的普遍
《湖北土壤》概述湖北省土壤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土壤的肥力评价,简介了全省土壤侵蚀和污染情况及其防治,总结了全省平原湖区、红壤、岗地和山地等区域性土壤改良、培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等方面的经验,并探讨了土壤改良利用的区域性特性。
《中国古农书集粹》以《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为基础,从先秦至清代的2000多部农业典籍中,第一次系统地精选152种结集影印出版,每种均附有提要,填补了目前中国农业文献集成方面的空白。这些农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精华,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资料。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在类别上有综合类、时令占候类、农具类、土壤耕作类、大田作物类、园艺作物类、竹木茶类、植物保护类、畜牧兽医类等等。本书为综合类七及时令占候类,收录10种古代农书。
为进一步加强数据成果转化应用,2022-2023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专家指导组,对2015-2020年土壤基础五项数据进行了审核。该工作历时2年,共审核数据1000多万项,形成了区域、省级、市级、县级四级数据成果(部分地区沿用了2015-2020年行政区划),汇总形成《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基础养分数据集(2015-2020)》。该数据集凝聚了全国各级土肥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反映了我国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对于肥料配方优化 新、科学施肥技术推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韩湘玲等编著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第2版)》由中国农业农业气象系教授韩湘玲等编著修订。本书自出版发行以来已重印11次,销售量达17.2万册。此次修订,除对原版书中的陈旧内容和若干错误进行更新和修正外,又融合近年来有关农业气候方面的科技成果,对该书进行了充实完善。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及其形成,二十四节气的地区规律,二十四节气的量化。本书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适用于广大农民、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气象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优选残留限量 GB2763-2019 代替GB 2763-2016、GB2763.1-2018》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吴觉农先生(1897—1989)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茶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我国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被誉为“当代茶圣”。一生撰写、翻译、主编220多部(篇)论著,时间跨度达74年之久。是中国现当代茶业的全景式历史文献,对于从茶业角度深入了解认识现当代中国社会历史,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使读者全面了解现当代中国茶业发展的历史及其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本编委会特编选《吴觉农集》,收录吴觉农与茶有关的120余部(篇)论著,时间从1922年到1989年达67年之久。
南京师范大学程杰教授将有宋以来与耕图、织图有关的诗歌收录于《耕织图诗校注》一书,对组诗中的方言、俚语以及农业专词进行校注,并附有其对每一组诗的题解以及组诗有关的序跋等资料,且收录了历代零散的耕织图诗,对于学界甚至一般读者赏析耕织图诗大有裨益。此外,该书在对诗歌进行文字整理与校注之外,还提供了与组诗相关的耕织图彩图百余幅、黑白图贰佰余幅,有利于更全面、直观、系统地研究和理解耕织图及耕织文化。
三十年以来,农村的改革,从扶贫减贫到免除农业税,从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到新农合等惠民政策的推行,成就斐然。但同时,农地锐减,村庄衰败,都市瓶颈,城乡鸿沟;乡镇政府的难题和债务,两代农民工的奋斗与挣扎,失地而无业群体的生存困境;老弱病穷无奈的叹息,留守儿童失落的梦想,以及对非法卖地、占地的拼死抗争,困难重重,问题丛生。 未来的中園农村究竟走向何方?是主流的城市化、现代化,还是另类的乡村建设、乡土中国?是新自由主义式的土地私有化、农业全盘商业化,还是重建双层经营中的集体一层、创造多种劳动联合以及资金、种子、灌溉、农机、营销等方面的合作形式?面对社会与环境的巨大压力,主义之争的不合时宜早已试错。何去何从,成为今日中国十字路口的选择。
本书记载了徂徕山林场范围内野生及露地栽培的植物161科574属1152种(含17亚种、86变种、15变型),其中蕨类植物13科20属40种1亚种2变种,裸子植物5科15属30种3变种,被子植物143科539属963种16亚种82变种15变型。各类植物有分科检索表,各科有分属、分种检索表。科、属、种有形态描述;种除形态描述外,还简述了在徂徕山及国内外分布和主要用途。本志中的植物中文名及拉丁名,以《中国植物志》用名为主,同时部分参考《Flora of China》等近期新植物分类研究成果。
《中国农区杂草识别图册》共收录111科、573属、1246种杂草的彩色形态图片5170余帧。本图册具有图像直观、实用的特点,可供基层广大植保技术人员和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