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与方案编制方法及案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首先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背景、申创流程进行了搜集和整理,为产业园顺利创建指明了方向;然后按照园区规划的一般流程与框架,分别对建设背景意义、现状条件、总体方案、主要任务、投资与效益、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等编写方法进行了简单的阐述;针对产业园申创过程重要节点,相应介绍了申报书、建设规划、创建方案和资金使用方案的典型案例和要点解读;很后,主要对近期颁布的文件资料进行了梳理,让有意申报产业园的单位对其要求有个大致了解,同时也提供了个别申报主体的相关附件供参考。
本手册是根据美务部垦务局(U.S.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Bureau of Reclamation)于1991年出版的“Canal Systems Automation Manual”(Vol.I,Vol. Ⅱ)翻译的。 本手册系统总结和介绍了美务部垦务局在渠系自动控制方面所采用的理论、方法、技术和设备等,共分十一章,主要包括:引言、运行、控制基础、现有渠系控制方法的选择、自动控制渠道的设计、模拟和分析、控制理论及应用、通讯系统、测量仪表、电子和机械系统、渠道自动化设备等,并附有英汉对照的词汇表,便于读者查阅。 本手册内容丰富,技术含量高,适用于渠系管理人员、调度运行人员,以及渠系的设计和研究人员。
本书对作物根系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生态功能、根系与地上部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关系、根系对不同环境因子(水分、养分、光照、温度、污染等)和耕作方式的生理生态反应、根系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论述。书后还附有对国际根系研究组织的介绍及近年来国际上根系文献的计量学分析。该书力求反映外有关作物根系生理生态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突出一些国际研究热点,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该书主要作为生态环境、农业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管理部门的科技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农学、土壤、植物营养、生态、园艺、植物生理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参考书或教材。
通过多年基层调研,发现针对基层农技人员和普通群众防控外来入侵生物科普知识和适用技术读本较少。因此,笔者组织编写了“防范外来入侵,保护生态家园”外来入侵生物科普系列图书。以期让更多的普通民众,了解外来入侵生物危害,并自觉参与到防控外来生物入侵的战役中来,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力量。刺萼龙葵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主要外来入侵植物。近年来,刺萼龙葵在我国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新疆等地疯狂扩散蔓延,对当地的农牧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本书系统介绍了刺萼龙葵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扩散传播、危害方式,以及刺萼龙葵检验检疫、种群监测和综合防控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为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和普查民众识别刺萼龙葵,开展防治刺萼龙葵提供技术指导。
肥料包括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我国有机肥料使用有五千年的历史,为人类积累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近代无机肥料的推广和使用,使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使我国农业由低产、中产、高产、再高产,目前达到了亩产超吨粮田水平,使我国人民达到了丰衣足食,结束了“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历史,并向小康社会进发。当前,随着作物产量的提高,化肥用量亦不断增大。有机肥用量减少,盲目、过量使用无机肥料带来了土壤板结、酸化、盐分积累,地下水硝酸盐超标,水体副氧化,“粮不香、瓜不甜、菜无味”等种种危害正逐渐显现,对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威胁。因此,从2016年我国提出了“科学施肥、控量增效、高效环保、生态施肥”的理念。在全国开展了“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
青海高原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广袤的草原、湿地,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其中很多植物种类为该地区特有的植物种类和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本书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青海种子植物区系特征进行了阐述,并对分布在青海高原的300余种主要种子植物的生态地理分布及形态进行了详细论述,书中附有大量的植物形态特征照片,是植物细微结构的照片。该书的出版可服务于从事植物资源调查、生态学、植物学等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教师等人员,同时对青海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本书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与实践经验,并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对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实施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阐述。主要包括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概况,灌区信息化建设内容,灌区信息化建设实用技术方案,灌区信息化建设规划、可研与初步设计编制,灌区信息化建设管理与运行维护,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等六方面内容。 本书旨在为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可供灌区管理人员、从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与灌区信息化建设相关的管理人员学习和参考。
《水科学前沿丛书:土壤大孔隙流机理及产汇流模型》在详细论述土壤大孔隙流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开展土柱CT扫描实验,得到不同土柱各横断面的CT扫描图像;采用基于GIS的图像处理技术,左拐弯和九方向判断相结合的大孔隙空间结构识别技术以及逐层分析法和向上、向下追踪法相结合的大孔隙空间结构特征参数分析技术,得到大孔隙空间分布特征;开展含有大孔隙的室内土柱和土槽人工降雨实验,确定大孔隙土壤水力参数和溶质运移参数,分析评价大孔隙流对产汇流的影响。构建考虑大孔隙分布的不同尺度的产汇流模型,采用LatticeBoltzmann方法进行求解。 《水科学前沿丛书:土壤大孔隙流机理及产汇流模型》可供农田灌溉、土壤物理、水土保持、流域产汇流和水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技人员使用,也可作为上述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相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