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 中国农业农村新发展格局研究丛书 之一种。本书对农业投资组合和证券分析理论严谨且易懂的介绍。书中用较大篇幅详细地讲解证券分析和定价的本质。本书包括了行业分析等对于从业者来说非常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内容。本书的重点在于通过真实案例对来自农业投资市场和发达市场的关键概念进行实际应用。各个章节为读者提供了很多自我评估的机会。本书共十二章,具体内容包括:农业投资概述、农业投资财务基础、农业投资环境、农业投资风险、农业投资政策、农业实体投资、农业风险投资、农业证券投资、农产品期货、农业融资理论和农业跨国投资。本书全面、专业和全球化的特点会激起任何想要学习投资组合管理和证券分析的读者的兴趣。
本书内容建立在作者近20年科研和教学工作基础之上,全书可分为四部分。第1章为第一部分,介绍遗传研究群体,包括常见群体类型、基因型数据的初步整理和分析、基因效应和遗传方差的基本概念、单环境和多环境表型观测值的方差分析、基因型值和广义遗传力的估计等内容。第2~6章为第二部分,介绍双亲群体遗传分析,包括两个座位的基因型理论频率和重组率估计方法、作图函数和遗传图谱构建,以及单标记分析、简单区间作图、完备区间作图、上位型互作及与环境互作的QTL作图方法等内容。第7~10章为第三部分,介绍多亲群体遗传分析,包括杂合亲本的杂交后代、纯系亲本的双交后代、多亲纯系后代、选择群体、自然群体和巢式杂交群体等多种类型群体的连锁分析与基因定位。第11~13章为第四部分,介绍育种模拟、预测和设计,包括育种过程的建模和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畜禽有机肥安全利用的关键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畜禽有机肥质量特征,重金属、抗生素、抗生素抗性基因等典型污染物在农田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和环境风险,基于污染物阻控的有机肥生产工艺优化技术,基于农田土壤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机肥合理施用技术和案例,还介绍了当前有机肥生产的主要技术工艺。
《黄河流域林草植被承载力研究》共分10章,分别是引言、黄河流域自然生态条件、黄河流域综合生态状况、基于自然的林草植被承载力理论依据和实验实证、基于自然的林草植被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以及黄河流域典型山区、水域、沙区、盐碱与砒砂岩区生态修复治理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议。第1章引言阐述了《黄河流域林草植被承载力研究》的背景、目标与思路,以及研究内容;第2章在详细介绍了黄河流域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资源、土地资源、林草资源等基础上,明确了生态地理分区和治理区划;第3章对黄河流域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的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综合评估,并科学评估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及潜力;第4章侧重于理论分析,详细阐述了植被承载力的定义与特点,提出并以油松、刺槐、樟子松等人工林验证
本书旨在广泛而全面地介绍高光谱成像技术及其在食品和农业中的应用。全书分两部分,第Ⅰ部分总体介绍了高光谱成像技术、高光谱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的仪器和实现。首先从基本的图像和光谱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入手,然后详细介绍了用于处理和分析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分类及预测应用中高光谱成像的具体技术和方法。第Ⅱ部分包括10章,涵盖了高光谱成像技术在食品质量和安全检测、植物健康检测与监测、精准农业、实时检测和高光谱显微成像等方面的系列应用案例。
近年来无人机遥感技术快速发展,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极大丰富了农业信息获取手段,在农情监测、灾害评估、产量调查、植被表型获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无人机已成为空天地农业遥感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书著者团队依托农业农村部农业遥感机理与定量遥感重点实验室,在近 10年中持续开展农业无人机定量遥感研究与应用实践,本书即相关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书中涵盖了当前无人机遥感领域的主要研究应用方向,包括农业无人机遥感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无人机平台及传感器、无人机遥感数据处理技术、大田作物无人机遥感技术、无人机遥感作物表型获取、果园无人机遥感及植被病虫害无人机遥感等内容。
《农业与生物信息智能感知与处理技术》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智慧农业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系列丛书 之一。智慧农业的实现依靠快速、准确、智能化的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智能感知与处理技术是智慧农业的基础。《农业与生物信息智能感知与处理技术》以作物生长信息、作物病虫害信息、土壤参数、农产品品质信息、设施园艺参数、有害微生物信息、畜禽生理生态参数等农业与生物信息的智能感知与检测等方面近年来研究成果为基础,介绍了智能传感器、传感器网络、3S、大数据、云计算以及5G通信与农业物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综合、全面的应用概况,反映了该学科领域新研究动向,对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和在读研究生很有参考价值。
“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本书对“一带一路”沿线中亚国家从农业发展现状、与中国的农业合作现状、农业投资环境与风险、农业合作思路、农业合作重点、合作建议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述。本书系统、全面、翔实地对“一带一路”国家农业的发展与合作前景进行分析和论述的书系,有利于我国农业领域变革观念、创新机制、重塑产业,共享“一带一路”农业发展红利,实现农业增长,保障农民利益。本套图书具有馆藏和推广价值。
本书上篇~6章,记生物质产业在我国启航与遭遇风暴;中篇第7~11章,蛰伏与崛起;下篇2~20章,记二次浪潮;展望篇,展望生物质;特邀篇4文和附录4则。本书以纪实文学体裁,翔实记载了生物质产业在我国波澜壮阔发展的20年,是一部专题性回忆录,反映了作者及团队20年来为国家生物质产业发展而不断出谋划策的奋斗过程。
砷是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类健康的类金属元素。本书基于我国农田砷污染现状,从降低农田砷活性、减少作物砷吸收和转运、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角度出发,系统阐述了我国农田土壤中砷的基本状况、土壤对砷的吸附解吸与固定、外源砷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水分状况对土壤中砷有效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客土改良、施用钝化剂、应用低累积作物、调控微生物、采用不同农艺措施等对降低作物砷吸收及保障农产品安全的作用和效果,并展望了相关研究的重点、方向及应用前景。
“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本书对“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国家从农业发展现状、与中国的农业合作现状、农业投资环境与风险、农业合作思路、农业合作重点、合作建议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述。本书系统、全面、翔实地对“一带一路”国家农业的发展与合作前景进行分析和论述的书系,有利于我国农业领域变革观念、创新机制、重塑产业,共享“一带一路”农业发展红利,实现农业增长,保障农民利益。本套图书具有馆藏和推广价值。
《中国主要粮食基地地下水保障能力与评价理论方法》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的需求,介绍了我国主要粮食基地自然与经济社会概况、粮食主产区分布范围及农业种植概况、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势、农业灌溉对地下水依赖程度和地下水资源状况,重点阐述了适宜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地下水保障能力评价基本理念、理论方法和指标体系以及分布在黄淮海平原的5个粮食主产(省) 区应用情况,包括地下水保障能力、面临主要问题和地下水合理开发对策。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所志(1958 2020)》的记述起于1958年,止于2020年。为保证研究所发展历程的完整性,记述上限有一定突破,对1958年建所前的历史事件多采用概述。 本志运用述、记、传、志、图、表、录7种体裁,采用章节与条目相结合的结构形式。以第三人称表述,除各章概述外,一般只记不议。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编纂每节的工作人员姓名附在相应章节末尾。 本志的篇目设计以体现果树所62年改革发展历程为主体,采取章节体式,横分门类,纵向记述,遵照 以横为主、横中有纵,按时叙述、详近略远 的原则,全面、准确、简洁、规范地记述果树所在机构沿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队伍、教育培训、国际合作、平台基地等方面的发展历程或成就,突出其时代特点。
王志德、张兴伟、王元英、刘艳华主编的《中国烟草种质资源目录(续编1)》共分6部分,第1部分是绪论,阐述了烟草的起源和传播,进化和分类,烟草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以及烟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情况;第2部分是烟草种质资源目录;第3部分是烟草种质资源品质鉴定,包括原烟外观质量鉴定、化学成分鉴定和香吃味评吸鉴定;第4部分是烟草种质资源主要病虫害抗性鉴定,包括黑胫病、青枯病、根结线虫病、赤星病、病毒病、白粉病和烟蚜的抗性鉴定;第5部分是烟草种质资源产量鉴定;第6部分是附录,包括各类烟草种质资源索引、优异种质名录、烟草种质资源调查记载标准,*后并附全书主要参考文献。
本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是发展篇,分别对长江中下游地区7省(直辖市)稻田耕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回顾总结、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下篇是研究篇,结合正在进行的 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取得的成果和进展,并注重吸收、引用 外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分“冬作-双季稻三熟制”“早籼-晚粳双季稻”“直播稻”“再生稻”“ 温度对区域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稻田耕作制度的生态环境效应与生态服务价值”等6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总体来看,上篇反映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耕作制度的“宽度”“长度”;下篇体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耕作制度的“深度”“精度”。
《亲历农机化:中国农机化发展历程》根据中国农机行业五大学/协会学习贯彻“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纪念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论断发表60周年而征集的文章及图片材料编写而成,全书站在不同年代,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感受,来讲述农机亲历者的农机事、农机缘和农机情,展现了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波澜壮阔与伟大成就,是共和国建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
农业是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消耗的主要部门,同时也是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基础,如何构建兼顾节水、稳产的农业生产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新模式,是实现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京津冀地区农业耗水与综合节水研究》系统研究了京津冀地区农业水文、水资源特征及其时空演变规律,依托长期定位试验查明了主要农田系统的耗水过程、水平衡特征和节水潜力,构建了粮食作物、果蔬和景观绿地的耗水调控、精准灌溉、非常规水利用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评估了京津冀地区适水农业发展的中长期产粮能力和水资源效应,提出了区域农业耗水管理的理论框架与综合节水对策建议。
《经合组织:粮农组织2017-2026年农业展望》由经合组织和粮农组织合作完成,两组织成员政府和商品组织的专家们提供了意见建议。本《展望》对国家、区域和全球农渔业产品市场中期(10年)前景作出一致评估。今年《展望》特别关注东南亚农业和渔业部门。 今年《展望》的背景是,2016年多数商品产量创历史新高,库存充足,价格远低于过去10年峰值。2016年,谷物、肉类和奶制品平均价格持续下跌,油籽、植物油和食糖平均价格略有反弹。 展望期内,需求增长预计将大幅减缓。过去10年,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中国,其肉类和鱼类需求量持续攀升,助推饲料消费量以每年近6%的速度增长,增速仅次于全球生物燃料产业;生物燃料产业的原料投入量以每年近8%的速度增长。过去10年,2.3亿吨的谷物库存补给量也为需求量的增加作出了贡献。近年来推动需求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介绍鹰嘴豆种子贮藏蛋白、活性成分和品种耐旱性及优异基因发掘等方面研究工作的专著。全书除了绪论,共8章,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鹰嘴豆种子贮藏蛋白和活性成分的研究;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介绍鹰嘴豆苗期耐旱性生理生化基础,响应干旱胁迫的EST序列分析,以及苗期干旱胁迫基因芯片的构建和基因表达谱分析;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介绍鹰嘴豆耐逆转录因子和耐逆功能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第七章,主要介绍鹰嘴豆种子贮藏蛋白类α-淀粉酶抑制剂的研究;第八章,主要介绍鹰嘴豆叶片原生质体分离体系和快速繁殖体系的构建。
本书全面介绍了农业土地系统遥感制图的理论和技术方法。首先,从土地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系统总结了 外农业土地系统学科的研究动态,提出了农业土地系统遥感制图的研究框架;然后,介绍了耕地遥感制图,灌溉耕地遥感制图,农业种植制度遥感制图,基于低、中、高空间分辨率影像的农作物遥感制图,农作物遥感制图的特征优选,以及协同多源遥感数据的农作物制图的原理和方法,并结合具体应用案例对有关技术流程和应用成效进行了描述; ,探讨和展望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背景下农业土地系统遥感制图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书可供从事土地利用科学、农业遥感、自然资源监测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