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种质资源学是研究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多样性及其利用的科学,涵盖多样性形成、保护、研究与利用的理论、技术与管理体系。本书首次构建了学科理论框架和技术框架,在结构上先以“绪论”为纲引领全书,以基本理论阐述继之作为理论指引,后续各章聚焦调查与收集、安全保护、表型鉴定与评价、基因型鉴定与基因资源挖掘、种质创新、多组学研究、大数据构建、共享利用、价值评估与产权保护和高效管理等种质资源工作链条上的关键环节的技术方法与重要进展。在写作上突出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为了适应无土栽培技术发展的需要,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结合多年花卉无土栽培的研究成果及生产实践经验完成了《花卉无土栽培理论与实践》编写。《花卉无土栽培理论与实践》共两篇23章。**篇为基础理论部分,共8章,全面介绍了无土栽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介绍了无土栽培的应用和发展方向。第二篇为无土栽培实例,共15章,系统介绍了多种花卉的无土栽培生产技术。《花卉无土栽培理论与实践》在内容上既重视对花卉无土栽培理论的系统阐述,又融合了近年来无土栽培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同时结合无土栽培的生产一线实践,图文并茂、直观、易于操作、实践性强。
本书是国际上有关植物分子育种的百科全书式综合参考书和教材,全书共15章,涵盖了植物分子育种的各个方面,包括:DNA标记技术,遗传图谱的构建,高通量,组学,技术,植物遗传学和作物改良的常用群体,分子工具在植物遗传资源管理、评价和创新中的应用,复杂性状分子剖析的理论和实践,标记辅助育种的理论与应用,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分析,基因的分离与功能分析,基因转移和遗传修饰植物,知识产权和植物品种保护,育种信息学,决策支持工具!每一章都经过同行评阅,包含了大量**信息,并有表格、数据和参考文献的支持。
本书由15章组成,共分2个主题来加以阐述。 (1)第1、2章总论,即菊科植物起源、分类系统、化学分类学及其药性分类的基本介绍;菊科植物中各主要化学成分类型、结构特点、分类及其生源合成途径等的介绍,其中代表性化合物的名称及结构骨架类型见附录检索表。 (2)第3~15章为各论,即分别按族、属对我国菊科各个属(共230属)的主要化学成分类型、分类与进化,以及药效与传统应用进行介绍,其中代表性化合物的名称及骨架类型见附录检索表。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本书从回顾历史和近代水稻科学研究经验与成就的视角,提纲挈领地阐述了著名稻作学家丁颖教授的生平事迹,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和演变,中国栽培稻种的分类,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试验研究,不同光温组合对两系法水稻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影响,光敏、温敏雄性核不育系水稻光温反应特性间的关系,两系法杂交水稻雄性核不育系的技术标准及生态适应性鉴定。进而揭示了水稻生态育种特别是光温生态和品种选育利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操作,以供从事水稻科研生产工作者及大中专农林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中国古农书集粹》以《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为基础,从先秦至清代的2000多部农业典籍中,第一次系统地精选152种结集影印出版,每种均附有提要,填补了目前中国农业文 献集成方面的空白。这些农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精华,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资料。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在类别上有综合类、时令占候类、农具 类、土壤耕作类、大田作物类、园艺作物类、竹木茶类、植物保护类、畜牧兽医类等等。本书为其他类一,收录2种古代农书。
本书为我国花卉、瓜果、蔬菜等植物相关历史和文化问题的专题论文汇编,共收集作者近十多年发表的学术论文40多篇。上编为花卉 分,既有对花卉文化概念,我国花卉文化繁荣状况、发展规律、民族传统,我国国花等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理论阐发,也有对梅、杏、牡丹、水仙、杨柳、芦苇等花卉植物个案的深入探讨,较为充分地揭示了我国花卉文化的历史面貌和民族特色。下编为瓜果、蔬菜及农书的系统考论,分别就西瓜、南瓜、黄瓜、丝瓜等外来植物的起源和利用,梅杏等水果的种植应用,莼菜、茭白等蔬菜的相关名实问题等进行专题考辨,解决了很多长期困惑的问题。
《中国古农书集粹》以《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为基础,从先秦至清代的2000多部农业典籍中,第一次系统地精选152种结集影印出版,每种均附有提要,填补了目前中国农业文 献集成方面的空白。这些农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精华,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资料。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在类别上有综合类、时令占候类、农具 类、土壤耕作类、大田作物类、园艺作物类、竹木茶类、植物保护类、畜牧兽医类等等。本书为园艺作物类三,收录4种古代农书。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与生活方式有关的健康问题给各国的公共卫生预算带来了沉重负担,森林的作用已不再是简单地为人类提供木材、饲料和食物, 为重要的是为人类提供回归自然的环境,从而缓解和改善现代人的身心压力和疾病状况,决策者们正越来越多地将森林对人类健康的促进作用视为一种成本效益高的医疗替代方案,并将其列为政府的重要议题。作为欧洲科学和技术合作组织(COST)行动E39“森林、树木与人类健康和福祉”项目的主要产出之一,本书汇集了欧洲24个 的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森林产品及其环境服务”“身心健康与自然体验”“推动体育活动”“治疗和教育方面”“森林与健康的政策经济学”等5个方面对森林与人类健康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客观的论述,是一本理论与实践 结合的综合性研究论著。
本书针对柑橘黄龙病研究和防控中的瓶颈,以“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机制创新、集成示范”相结合的思路,系统介绍了柑橘黄龙病病原细菌-媒介-寄主的互作关系、柑橘黄龙病病原检测鉴定、柑橘木虱发生与病害流行的关系、柑橘木虱综合防控技术、柑橘黄龙病分区治理体系构建与示范等方面的进展。 本书可供植物保护学、果树学等相关专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师生、科研人员阅读,也可供柑橘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果农参考。
本书共收录有关植保方面的农业行业标准40项。包括热带作物病虫害监测技术规程、农药产品、农药性能评价方法、植物病毒检测、农药产品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分析方法、蔬菜地防虫网应用技术规程、纳米农药产品质量标准编写规范等方面。并在书后附有2023年发布的3个标准公告供参考。 本书可供农业生产人员、标准管理干部和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供有关农业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全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农药产业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我国农药产业发展,结构演变,创新发展,环境保护,剂型加工,产业机械化,农药中间体产业发展历程以及主要骨干农药品种的产业发展、工艺情况等方面,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新颖,可读性强等特点。本书对推动我国开发绿色、清洁、可持生产工艺创新,充分发挥发挥现有农药品种的使用效率以及促进我国农药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书可供农药管理者、农药企业技术人员、农药科研单位研究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植保、农药、化学等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本书简明扼要介绍了农药的分类、剂型、助剂、安全使用的原则及措施、中毒及事故处理等基本常识;重点介绍了各类农作物生产中常用的 剂、杀虫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鼠剂等常用农药的类别、化学名称与分子结构、理化性质、毒性、剂型、作用机制与防治对象、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
本教材系统介绍了果树栽培领域的基本理论、现代化生产模式和技术及产业发展趋势等内容,对学生掌握果树栽培学知识、指导我国果树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教材共计31个部分,包括绪论、果树分类、果树生长发育、果园生态与环境调控、果树苗木繁育、建园技术、果园管理、果园机械化、果园的信息化管理,以及苹果、梨、山楂、石榴、枇杷、桃、杏、李、樱桃、枣、杨梅、葡萄、猕猴桃、柿、香蕉、蓝莓、板栗、核桃、银杏、柑橘、草莓、荔枝等果树的栽培技术。本教材系统全面,层次分明,能充分体现果树栽培产业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农林院校园艺专业及相关植物生产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果树生产、科研、管理和技术推广相关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遗传工程作物:经验与展望》由美国 科学院组织编写,编写委员会成员由4个 (美国、荷兰、德国、墨西哥)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20名 专家组成,成员的专业领域包括植物育种、农学、生态学、食品科学、社会学、毒理学、生物化学、科学传播、分子生物学、经济学、法学、杂草学和昆虫学。《遗传工程作物:经验与展望》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方法,对20年来 遗传工程作物的商业化种植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性研究,以文献分析、研讨会、社会互动等多种方式所得到的共识为基础,全面地回应了有关遗传工程作物的争论。《遗传工程作物:经验与展望》包含的内容广泛,涉及遗传工程作物的发展与应用、遗传工程作物对农业和环境的影响、遗传工程作物与人类健康相关的风险和益处、遗传工程作物的社会经济效益和风险、新兴的遗传工程技术和未来的遗传工程作物
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亚洲地区23人口的主食来源。在气候变化上,水稻生产具有特殊重要性。稻田CH4、N2O排放被IPCC单独列出,其贡献约占 农林及其他用地排放总量的9%-11%。特别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 ,贡献了其中的90%,备受 关注。目前,有关水稻生产系统的适应机制与途径方面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尚不足以支撑应变栽培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本书是由项目参加人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栽培与减排稻作理论和稻作新模式,突出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并结合 外 研究进展撰写的一本学术著作。全书共6章,依次为水稻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丰产栽培途径、稻米品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优质栽培途径、稻田碳、氮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土壤增碳栽培途径、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减排栽培途径、籼稻稻作系统应对气候变
本书围绕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率协同提高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解析了我国水稻品种在演进过程中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变化特点及高产与氮高效品种的农艺与生理特征,论述了实地氮肥管理技术在高产稻区的适用性和超高产栽培水稻的养分吸收利用规律,重点阐述了氮肥高效利用的“三因”氮肥施用技术、综合栽培技术、水氮耦合调控技术协同提高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技术原理、方法、试验示范应用效果及稻米品质效应,从群体冠层结构与功能、光氮分布与匹配、内源激素间平衡、碳氮代谢酶活性和根系形态生理等方面揭示了水稻高产与氮高效利用协同的生物学机制。书中所有图表数据来自作者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其中许多数据是 呈现。 本书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可供农业科研人员、农业院校师生、农技推广
为了加大农业标准的宣贯力度,扩大标准汇编本的影响,满足和方便读者的需要,我们在总结以往出版经验的基础上策划了《畜牧兽医行业标准汇编(2025)》。本书收录了2023年发布的畜禽场场区设计技术规范、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范、猪场建设规范、干草调制技术规范、饲料原料、饲料中成分的测定、疫病诊断技术、兽药残留量测定、屠宰加工设备、畜禽屠宰操作规程等方面的农业标准63项,并在书后附有2023年发布的3个标准公告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