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两篇。第一章至第五章为总论,介绍真菌学的研究历史、真菌在生物中的界级地位、真菌分类系、植物病原真菌鉴定等基础知识。第六章至第十七章为各论,分别介绍鞭毛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的形态特征、分类体系,重点描述了与农业植物病害关系密切的“属”和“种”及其分类检索。该书可供植物病理学工作者、植保专业师生以及植保科技工作者阅读与参考。
病虫测报技术规范的研究制定是搞好测报工作的基础,是病虫测报“四化”建设的前提。早在1987-1990年间,全国植物保护总站先后将小麦条锈病、稻瘟病、稻飞虱、棉铃虫和东亚飞蝗等15种全国重点测报对象申请列为标准化项目,根据病虫害测报调查实际,按照国家标准编制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并报国家标准管理部门审定。1995年12月,国家技术监督局统一颁布了上述15种重大病虫害测报调查规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批农作物病虫害测报调查规范国家标准。2000年以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加快了测报标准的制定工作,分别制定了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国家标准4项,小麦、水稻、玉米、蔬菜、果树病虫和杂食性害虫测报技术行业规范10项,病虫电视预报节目制作技术规范1项,并修订了1995年颁布的15项国家标准。截止2009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
《白蚁学》是本系统论述白蚁学基础理论的中文书籍,也是反映白蚁学研究进展的专著。《白蚁学》分为7篇22章。作者系统地介绍了白蚁的形态、分类、生理生化、生物学特性、生态特性、危害与防治及白蚁学文献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重点对白蚁的外分泌腺与信息素通信、等翅目(白蚁)的分类体系、消化机理、无性繁殖、胚胎发育、群体融合、行为多型、发育路径与品级分化、细胞内共生的细菌、白蚁的入侵生物学等领域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各章后的参考文献及书末录可方便读者进行进一步阅读。
《人参-中草药病虫害防治图谱》主要内容是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由于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称为人参。古代人参的雅称为黄精、地精、神草。人参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
《植物营养失调症彩色图谱:诊断与施肥》搜集了外有关作物营养失调症彩图近608幅,涉及大田作物,蔬菜作物和主要果树,是目前内容比较丰富涵盖作物较多和具有实用价值的专业性图谱;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全面系统地宣讲科学施肥的基本知识、理论、技术以及作物施肥技术要点,同时也回答并纠正了农民在施肥实践中出现的有关施肥问题和施肥误区;内容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有较强可读性。它不仅可供广大农民阅读,提高科学施肥水平,而且对各级农业科技人员、化肥企业开展农化服务工作以及有关农业院校师生均有的参考价值。
《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细菌卷》实际内容包括植物病原细菌和植原体两部分,系统介绍了43种植物病原细菌和14种植原体(包括1种螺原体)的名称、分类地位、地理分布、寄主植物、危害情况、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和检验检疫方法等。 《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细菌卷》反映了相关植物病原细菌及植原体的新研究进展,对于开展植物病原细菌及植原体的检验检疫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一部系统反映植物病原线虫学各分支学科的学术专著。书中全面地介绍了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学、分类学、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病原线虫的生态学及线虫和寄主植物的相互关系,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目前农业生产上常见植物病原线虫所引起的植物病害,简要地介绍了植物病原线虫的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系统地介绍了植物病原线虫的防治方法和各种研究技术。书末附有国内外出版的线虫学专、线虫学期刊和线虫学会名录,以及常见杀线虫药剂的览表。 本书可供大专院校的植保系、生物系及植物病理学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和动物学专业师生,以及与线虫学科有关的各级植保法、农业站等农业部门、动植物检疫部门的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荔枝龙眼害虫识别与防治图册》由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广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陈炳旭研究员主编。收集了荔枝和龙眼上的87种主要害虫,并提供了害虫各虫态以及为害状的图片,同时撰写文字介绍,包括害虫的种类名称、种群分布、寄主范围、形态特征、为害症状、生活习性以及防治方法。 《荔枝龙眼害虫识别与防治图册》力求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实用性,收集了一些为害荔枝新的害虫种类,并且害虫防治融入了作者近几年的试验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突出了新农药、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