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除序言和总说之外,其正文分为四卷,每卷各有内容组成。论述花品、花性,言简意赅、定义准确,使前辈兰人著作中一些朦胧的说法变得明晰确切。叙述种类、培养等,更是写得有条有理,还补充了前人没有说到的知识,抓住典型、分析特征。按花品档次高下给兰花排队的方法,介绍它们各自的审美价值,即 二种 九品 等。书中特别强调了兰蕙的个性,要求读者必须深刻了解兰花的好恶。
在自然保护方面,国家公园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是自然生态系统重要、自然景观独特、自然遗产精华、生物多样性富集的部分,保护范围大,生态过程完整,具有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国民认同度高。 与此同时,国家公园也在文化、教育、生态学、美学和科研领域凸显杰出的价值。 在文化的意义上,国家公园与一般性风景保护区、营利性公园有着重大的区别,它是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之地,是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呈现之所,也体现着特有的文化功能。举例而言,英国的高地沼泽景观、日本国立公园保留的古寺庙、澳大利亚保护的作为淘金浪潮遗迹的矿坑国家公园等,很多初都是传统的自然景观保护区,或是重点物种保护区以及科学生态区,后来因为文化认同、文化景观意义的加深,衍生出游憩、教育、文化等多种功能。
为了促进西部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提高公众在野外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识别能力,笔者通过课题组多年积累,并联合长期从事野外植物调查和分类工作的科研人员,选取中国西部地区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58种(及种下等级),进行物种简述,生境特征、地理分布介绍和扩展阅读资料梳理,配以该植物的实物照片,对部分类群有多个物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笔者提供了部分物种的实物照片供读者了解识别。为了方便读者查询了解西部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省级地理分布,笔者查阅标本记录、植物志书和文献资料,梳理出918个物种(及种下等级)的西部地区分布省份,并形成附录于《中国西部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最后。对于区域内广泛栽培的物种,笔者根据野外考察经验和植物分类学家的专业判断进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了鄱阳湖及周边大片湿地和山地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是中国内陆淡水湖泊和湿地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全球重要湿地之一。该地区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大量湿地植物和山地植物等多种类型。本书是一本介绍各种植物分类和识别方法的参考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识别各种植物。通常,这种手册会包括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分布区域、生长环境等信息,并通过图像或插图来辅助读者进行植物识别。植物识别手册可以用于植物学爱好者、学生、研究人员、生态工作者、自然保护工作者等不同人群的参考。
本书介绍的病虫害防治措施紧密围绕绿色中药材的生产而展开,立足于植物自身的保健,提高栽培管理水平,注意调节植物体内营养,增强植株抗病虫害的能力;注重以栽培防治为基础的综合防治的运用;介绍目前的生物防治技术与方法,关键时期选择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禁止“绿色食品生产中禁止使用的农药种类”的使用。
《枇杷病虫害诊治》介绍枇杷主要病害25种、主要害虫32种。以彩色照片展现各种病害的症状和害虫的形态特征,辅以文字简要说明其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枇杷果实上市早,且具有独特的品味和较高的营养价值,堪称一种上乘的保健果品,其市场潜力巨大。适栽枇杷的地区雨量都较充沛,气候温暖,枇杷病虫害发生种类多,为害严重,导致了树势早衰、减产和品质下降。因此,做好枇杷病虫害的诊治工作是保证枇杷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环节。
多年来,本书作者李民等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田间观察、拍照,询问田间工作者遇到的问题和防治病虫害的经验、思路和方法,收集整理葡萄生产上常见的8大类共82种病虫害的近400幅照片,并提供了简单的文字说明,作成《葡萄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图谱》力争使大家看后能够正确识别,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控治病虫害,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对葡萄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性。
《中国小麦病害及其防治》内容分为部分:小麦侵染性病害、小麦非侵染性病害和小麦病害的诊断、鉴定与防治。书中全面介绍了我国小麦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及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其防治,详细介绍了小麦病害的诊断与鉴定和小麦病害的综合防治。《中国小麦病害及其防治》介绍的小麦病害种类较全,许多资料来自于作者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积累,可供相关专业科研单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