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本植物病原总汇》共收录了1975~2005年的木本植物病原物5 440个分类单位,其中根肿菌2个,卵菌41个,真菌4 655个,细菌49个,难培养原核生物56个,病毒56个,线虫328个,螨类132个,寄生植物、藻类121个。寄主植物4 595个分类单位。全书共分五篇。篇,木本植物真核生物病原物。第二篇,木本植物原核生物及其他病原物。本篇完整地列出了各病原物分类单位、真菌不同发育阶段和同种异名的拉丁文名称和中文名;病害类型、寄生部位;病原新种形态特征,新病害症状;寄主植物拉丁文名称和中文名,以及地理分布。第三篇,木本植物病原物分类地位。第四篇,参考文献1 234条。第五篇,索引4套,包括寄主植物中文名、病原物中文名、寄主植物一病原物拉丁文名称和病原物拉丁文名称。 本书是我国迄今为止的一部病原学、木本植物病理学相结合的大型工具书
《植物营养失调症彩色图谱:诊断与施肥》搜集了外有关作物营养失调症彩图近608幅,涉及大田作物,蔬菜作物和主要果树,是目前内容比较丰富涵盖作物较多和具有实用价值的专业性图谱;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全面系统地宣讲科学施肥的基本知识、理论、技术以及作物施肥技术要点,同时也回答并纠正了农民在施肥实践中出现的有关施肥问题和施肥误区;内容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有较强可读性。它不仅可供广大农民阅读,提高科学施肥水平,而且对各级农业科技人员、化肥企业开展农化服务工作以及有关农业院校师生均有的参考价值。
本书在介绍杂草的发生、杂草群落变化及除草剂应用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除草剂应用中的关键技术,以表格的形式系统论述了各种农作物杂草的实用化学防除技术及提高除草剂防效的措施。另外,还阐述了除草剂药害产生原因及补救措施、除草剂真伪及简单识别方法等相关知识。内容科学实用,通俗易懂。 本书适合广大种植专业户、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农药销售与推广人员阅读,也可供从事除草剂应用技术研究人员及农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对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的分布与为害、症状或识别特征、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系统地介绍。本书以综合防治新技术为特点,这些技术包括严格检疫,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进行种子处理,诱杀害虫,利用天敌,少用农药或者使用对环境、对天敌安全而对病虫害高效的农药等等。本书实用性强,通俗易懂,适合作为园林工职业培训,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实习指导用书,也可供基层植保人员和从事园林绿化工作的技术工人阅读参考。
本书是在《植物医生手册》(1994年版)的基础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卓敏组织我国农业植保领域的4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共同编写而成的。介绍了粮食作物品种以及棉花、油料、蔬菜、果、茶、桑、烟、糖、麻等作物,加大了蔬菜、果、经济作物的比重,就其当前主要发生的病害和虫害分别进行了详细阐述;重点重新修订化学防治方法,删去了高毒、长残留农药,新的高效、安全的替代农药品种。其中病害主要介绍了症状、病原、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虫害则主要介绍了为害状、形态特征、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实用性强。另外,还系统地介绍了主要杂草和鼠害的发生特点、识别方法和具体防治方法。
本书主要以我国北方地区观赏树木的主要害虫为主,兼顾南方,共收入主要园林害虫655种。全书力求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种类,有相当部分种类系初次发表。害虫学名均按命名法和公认分类确定。分布区依据何振昌的《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划分为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华东(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华中(湖北、湖南)、华南(广东、海南、广西)、西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西北(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河南。寄主植物仅列入露地越冬的主要木本品种,生物学特性仅为书中指明的地区田间观察所得。从保护生态平衡出发,书中列出主要的、可操作的无公害防治方法,在农药品种上以无公害农药为主,不再列入已被或即将被禁用的农药,供各地选择和参考之用。
本书共分十二章,章绪论介绍植物病原细菌学的基本内容、简史、学科现状和展望;第二章介绍植物病原细菌分类原理、分类系统的发展和泞变以及重要属的特征;第三章介绍细菌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关和纱,并着重联系植物病原细菌的特点,分析它们与致病性有关的特征;第四章介绍植物病原细菌的生态学,从土传、叶围生态和种传以及昆虫、线虫的关系分别阐述它们的存活机制以及与病害流行的关系;第五、六章则分别从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遗传学方面介绍植物病原细菌的致病机理;第七章介绍植物病原细菌噬菌体和细菌素,阐明它们在植物病原细菌和植物细菌病害研究中的意义;第八章主要从识别、信号传导两个方面介绍寄主植物和病原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九章简要介绍代表性植物细蓖病害的研究进展;第十章介绍植物对细菌病害的抗病性,主要针对
由郭琼霞编著的《重要检疫性杂草鉴定化感与风 险研究》根据重要检疫性杂草的形态、危害机理、入 侵风险等特点,遵循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植物保护 公约》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采用形态学、细胞 学、解剖学、电镜扫描、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系统研 究了高粱属、菟丝子属、一枝黄花属、黑麦草属、豚 草属、燕麦属等重要检疫性杂草及其近似种的植株、 花、果实(种子)等鉴别特征,明确了重要检疫性杂草 属种的形态、微形态、细胞组织结构和超微特征与异 同,比较描述了近似种之间的特征差异,建立了重要 检疫性杂草的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 ;根据入侵植物有害生物的危害机理和特点。开展了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资源竞争、根际土壤微生物特性、 化感活性成分提取与鉴定、生理生化特性等化感作用 研究及假臭草、豚草、加拿大一枝黄花
本书由115名园林值保工作者参与完成,编入了花卉、树下、草坪病虫害629种,采用近1300幅原色照片,分别介绍了病虫害的拉丁学名,英文名、分布、奇生、形态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冶方法。该书覆盖面广,是目前我国园林领域比较完整的一部植保工具书。适合园林,花卉,林业工作者及有关院校师生选用。
为加快云南省茶叶科技的自主创新,提高对古茶树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社会各界对古茶树保护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云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10年10月12日至13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举办了“云南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全国学术研讨会。“云南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自筹备以来,向相关单位发出征文通知,得到了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响应,踊跃撰写论文稿件,经审稿筛选,共录用论文47篇。论文内容涵盖了云南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各方面,包括云南古茶树资源现状与保护、云南古茶树资源开发利用与研究、云南古茶园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生态茶园建设等。现编印成论文集,以供相互交流与切磋。
本书主要以我国北方地区观赏树木的主要害虫为主,兼顾南方,共收入主要园林害虫655种。全书力求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种类,有相当部分种类系初次发表。害虫学名均按命名法和公认分类确定。分布区依据何振昌的《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划分为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华东(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华中(湖北、湖南)、华南(广东、海南、广西)、西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西北(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河南。寄主植物仅列入露地越冬的主要木本品种,生物学特性仅为书中指明的地区田间观察所得。从保护生态平衡出发,书中列出主要的、可操作的无公害防治方法,在农药品种上以无公害农药为主,不再列入已被或即将被禁用的农药,供各地选择和参考之用。
《茶树病虫及天敌图谱》共收录了15种茶树病害、89种茶树虫害、34种病虫天敌的相关图片共450余张,以丰富多变的图片形式,将不同虫态、同一虫态不同体色、典型的症状或为害状等内容展示给读者;以简明扼要的文字,着重介绍了病虫害的识别、习性和防治措施,以及病虫天敌的形态和习性。
本书共分两篇,篇着重介绍各类病原生物的一般性状、形态特征、分类地位及其所致病害的症状。第二篇以作物为主,列举了各种作物的常见的病害,对这些病害的主要为出初步诊断;再进一步查阅篇内容,对病原物进行鉴定。
《果蔬采后病害:原理与控制》系统描述了主要果蔬采后病害或腐烂的症状、病原物特征和侵染过程;分析讨论了病原物侵入和寄主防卫的发生机理,以及感病果蔬的生理和生化变化;归纳总结了影响采后病害发生的采前和采后因素;全面介绍了控制采后病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及诱导抗性的原理及方法;深入阐述了真菌性病原物抗药性的发生原理及控制措施。此外,《果蔬采后病害:原理与控制》还附录了80张主要果蔬采后病害症状及病原物的典型图片,以便读者参照。《果蔬采后病害:原理与控制》是编写人员多年来从事果蔬采后病害教学和研究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外新研究成果的资料汇集。既具丰富的专业基础理论,又有实际的生产应用价值,是果蔬采后生物学与技术领域颇具新意的一部专著。 《果蔬采后病害:原理与控制》可供高等院校食品、园艺
本书主要以我国北方地区观赏树木的主要害虫为主,兼顾南方,共收入主要园林害虫655种。全书力求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种类,有相当部分种类系初次发表。害虫学名均按命名法和公认分类确定。分布区依据何振昌的《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划分为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华东(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华中(湖北、湖南)、华南(广东、海南、广西)、西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西北(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河南。寄主植物仅列入露地越冬的主要木本品种,生物学特性仅为书中指明的地区田间观察所得。从保护生态平衡出发,书中列出主要的、可操作的无公害防治方法,在农药品种上以无公害农药为主,不再列入已被或即将被禁用的农药,供各地选择和参考之用。
《民国时期蝗灾与社会应对:以1928-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辖区为中心考察》主要内容简介:蝗灾是全球性的主要虫害,中国有史以来又是蝗灾频发、危害程度最严重的国度,系统研究中国历代蝗灾频发的自然规律,探讨应对政策、措施和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方法,总结经验教训,对于稳步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