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物》是自20世纪90年代迄今作者团队教学科研成果的总结,是一部系统介绍植物病原根肿菌、植物病原黏菌、植物病原卵菌、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细菌、植物病毒、植物寄生线虫、寄生性植物的专业著作,包括病原物属、种的形态特征描述。《植物病原物》共六章,重点阐述了与农业植物病害关系密切的病原物属、种。作者从历年积累的研究材料中精心挑选出植物病害症状照片265幅、植物病原物显微照片446幅,并手绘病原物形态或结构模式图170幅。《植物病原物》收录这些图片以记述植物病原物与植物病害的因果关系,立意新颖,内容翔实,图文精致。
本书是作者团队对广西河池市具有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详尽调查后形成的成果。全书对河池市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共收集河池主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用植物51种及常见药用植物486种,书中梳理罗列这些药用植物的特征、植物区系特点等,并且全面分析河池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此外,书后还附有河池药用植物名录,详细介绍每种药用植物的具体分布和功效等。每种药用植物均配有野生状态下的彩色图片,为广大读者提供直观资料。本书为河池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和参考价值,有助于丰富广西药用植物资源的记录,推进药用植物规范化、产业化开发,对保护我国珍稀药用植物资源及传承民族医药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土壤水运移——土壤水势与渗流的动态演化理论及应用》是研究和探索土壤水运移领域非饱和带土壤水势与渗流动态演化理论的一部专著。《土壤水运移——土壤水势与渗流的动态演化理论及应用》系统介绍了土壤水势函数动态分段单调性理论、土壤水渗流动态分带单向性理论、入渗蒸发连续动态演化过程土壤水运移、季节性冻结冻融期土壤水运移、土壤水盐运移机理与动态调控、土壤水分通量法、潜水上渗损耗极限深度与土壤水势梯度分带性、非饱和土壤导水率原位测定方法、土壤水势监测技术与土壤水取样技术、土壤 温度与水汽运移等。
本书介绍了烟草病虫害诊断及绿色防控技术,其中包括有烟草病虫害的诊断和绿色防控烟草病虫害基础知识,烟草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内容涵盖76种烟草病虫害发生危害的原因、特点及主要的识别特征,解释了导致众多伤害症状出现的的因果关系,描述了如何确定疾病侵染危害水平及制定一个可行的病虫害绿色控制技术,确保一个健康的烟草作物生长。
本书共11章,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6章,介绍黄土高原草地和农田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刈割覆盖、氮添加、火烧、耕作措施等人为因素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研究内容揭示黄土高原区域尺度土壤动物地理分布特征,完善黄土高原恢复生态系统生态学相关研究内容,可为相关领域学者开展土壤生态学研究提供重要基础数据。第二部分为第7~11章,主要介绍土壤动物的生态作用,特别是大型地栖类土壤动物对土壤结构、水分入渗和坡面水土过程的影响,对比不同体型土壤动物在枯落物分解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对指导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本书根据位于亚热带的湘中丘陵区?木+南烛+杜鹃灌草丛、?木+杉木+白栎灌木林、马尾松+柯+?木针阔混交林、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4 个植被恢复阶段调查研究数据,解析了植物群落组成、区系特征及空间结构随植被恢复阶段的演替规律;揭示了林内小气候、凋落物特征与生物量空间分配对碳密度形成的协同作用;创新性引入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阐明植被-凋落物层-土壤系统碳氮磷元素平衡关系及其生态约束机制;聚焦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量化了活性碳组分与有机碳矿化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通过磷形态分级技术,揭示了植被恢复对土壤磷有效性提升的生物地球化学路径;构建氮磷循环耦合模型,阐明养分吸收?转化?归还过程的协同演化特征及其对生态恢复的驱动效应。
《农药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第2卷动物源产品)(精)》由庞国芳等所著,本书分为两卷共11章。 ~10章分别综述近20年10类不同食用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样品制备技术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作者团队近年来研究开发的10项同时测定400~500种农药残留的高通量样品制备技术和检测技术。这些技术形成了一个可检测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残留的高通量分析方法体系。 1章介绍作者团队建立的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化学污染物在GC-MS、GC—MS/MS和LC—MS/MS等不同色谱一质谱条件下的数万份质谱参数数据库。 《农药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第2卷动物源产品)(精)》核心技术居 农药残留分析领域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可作为大学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食品安全、农业环境保护及农药开发利用等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农药登记环境试验方法标准汇编(1)》汇集了有关农药登记环境试验方法的32项国家标准和农业行业标准,划分为环境归趋试验方法、生态毒理试验方法、环境风险评估阶段试验技术三部分,每部分的标准均介绍了农药登记环境试验方法的原则、程序、方法步骤等,适用于为农药登记而进行的环境试验方法,适合相关农药登记管理者和科研人员使用。
物种灭绝是全球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中,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属于极度濒危的物种,其现存个体数少于最小可存活种群的个体数,且常常分布地域狭窄,天然更新极差,面临着极高的灭绝风险,是重点保护的对象。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2016YFC0503100)”资助下,项目组近100名研究人员通过4年多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14种典型极小种群保护植物的繁育技术、生境恢复、就地保护、迁地及回归保护相关技术全链条的研发。本书是在总结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集成珍稀濒危植物拯救与保护系统性技术的著作。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档案、实录、会典、地方志等原始文献史料入手,系统梳理了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及其灾赈机制的发展过程,深入论述了该机制的具体内容、实施效果及社会效应等方面的问题,对清代防灾救灾机制和社会抗灾能力进行了详细探究。提出了清代荒政制度研究的创新性观点,即人主中原的清王朝不仅通过恢复、重建中国赈灾机制稳定了社会经济秩序,而且通过救济灾民的种种措施获取了民心和统治中国的政权合法性。 此外,本书还在对清前期灾赈制度的建设及其程序、灾赈人员、机构等进行综合考察的基础上,从赈前预警机制及报灾、勘灾机制的重建开始,对清政府灾赈中的审户、勘不成灾、粥赈、以工代赈、灾赈物资、民间赈济,以及赈后的蠲免、缓征及借贷等进行分析、论证,凸显出清前期救灾机制积极与消极的社会效应,强调清王朝在灾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