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植物抗病虫育种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成果和**进展,并辅以研究实例和习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包括导论、坐镇以待的有害生物、对病原生物和寄生物的天然防御、植物-病原生物相互作用、抗性机制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有害生物、如何选育抗病虫新品种共七章。本书既考虑了当前的教学需要,又注重联系实际育种中遇到的问题。
本书共分三大部分,*部分病害,包括侵染性病和生理病害,详细描述了每种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第二部分虫害,详细描述了每种害虫的为害特点、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第二部分是附录,包括无公害猕猴桃园周年管理月历、猕猴桃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国家明令禁止及限制使用的农药、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对猕猴桃出口的农残要求等。
刘群主编的《新孢子虫病》是一本全面系统介绍新孢子虫和新孢子虫病的专著。《新孢子虫病》共设11章。靠前章概括回顾新孢子虫及新孢子虫病的发现及认识简史。第2章从病原学的角度对新孢子虫的形态结构、分离培养和
《新编农药手册(第2版)》对1989年《新编农药手册》和1997年《新编农药手册》(续集)全面修订而成,囊括1982-2012年登记的农药有效成分404种,制剂品种575种。《新编农药手册(第2版)》集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是农药科研单位、植保技术推广员、农药企业、农药经销商及农民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我国豆科、禾本科、菊科、黎科、莎草科等主要草地植物的病虫害共187 余种(类),其中病害118 种(类),虫害69 种(类)。大部分的病害包括病害症状、病原、侵染循环与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方法;虫害包括害虫的分布与为害、形态特征、生活史习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等内容。 为帮助读者识别病虫害,本书附有146 幅病虫为害症状彩色图片,病原及害虫形态特征图片150 幅。 本书可供从事草业、草地保护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科研、教学人员、广大基层科技人员使用,也可供生产线的广大农牧民、牧草生产者参考。
《防汛抗旱专业干部培训教材》在全面总结我国防汛抗旱方面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防汛抗旱基本知识和技术要素,供从事防汛抗旱工作人员学习和培训,旨在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水平。全书共十五章,其中防汛部分十章,主要介绍洪水与洪涝灾害、防洪规划和防洪标准、防洪工程措施、防洪非工程措施、雨水情预报、防洪指挥调度、防汛抢险、防汛经费与物资、洪涝灾害统计与评估、防洪效益;抗旱部分五章,主要介绍干旱灾害、抗旱减灾体系、抗旱工程措施、抗旱非工程措施、旱情统计与评估。 《防汛抗旱专业干部培训教材》可作为各地防汛抗旱专业人员、参加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各级从事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人员培训和了解相关知识的教材,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本书共收集了100多篇全国第十届植物土传病害与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研究论文、简报、摘要和综述。内容涉及植物土传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线虫病害和病毒病害,植物病害生防菌的筛选、生防机理、研究及应用技术,生物防治与其他防治技术的结合应用等方面,反映了我国植物工作者近年在植物土传病害与生物防治领域的研究进展。
本书收录的是新疆常见、多发和特有的植物病害274种,其中粮食作物56种,纤维、油料作物和药用植物病害52种,蔬菜病害38种,果树病害54种,花卉病害26种,园林林木病害48种,其中新疆特有的植物病害3
本书系统描述了主要果蔬采后病害或腐烂的症状、病原物特征和侵染过程;分析讨论了病原物侵入和寄主防卫的发生机理,以及感病果蔬的生理和生化变化;归纳总结了影响采后病害发生的采前和采后因素;全面介绍了控制采后病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及诱导抗性的原理及方法;深入阐述了真菌性病原物抗药性的发生原理及控制措施。此外,本书还附录了80张主要果蔬采后病害症状及病原物的典型图片,以便读者参照。本书是编写人员多年来从事果蔬采后病害教学和研究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资料汇集。既具丰富的专业基础理论,又有实际的生产应用价值,是果蔬采后生物学与技术领域颇具新意的一部专著。
为了适应新时代林草系统干部培训需求,2018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人才开发交流中心启动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全书的编写坚持了知识性、实用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原则,注重贯彻新发展理念解决新时代森林、草原
本书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经济、区域经济、空间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和理论,对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中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科学构建了公园城市的生态内涵及生态价值转换体系,积极探索了公园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律,系统梳理了成都近四年公园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以及典型案例,系统研究和总结了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为生态文明时代下城市建设提供 成都样本 ,为成都市乃至全球其他城市在生态文明时代探索公园城市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本书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资源及环境地质等角度出发,提出了海水入侵灾害成因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在分析各种环境地质条件和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监测数据,应用多种测试手段和数值模拟分析,根据海水入侵各项评价指标,探讨了海水入侵的成因、机理、类型、灾害等级划分的原则和防治意义等,对海水入侵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有效的海水入侵综合防治措施。本书以深圳市海水入侵调研结果为例,按海水入侵灾害的严重程度对深圳市各区域进行了灾害等级的划分,对深圳市海水入侵的分布范围、海水入侵类型、入侵过渡带的特征、入侵规律及入侵原因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深圳市的地下水开采方案和海水入侵防治方案。 本书可供土木、地质、地理、水利水电、农田水利、农业水土、环境科学等专业和领域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