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读者群体广泛,适合具备不同园艺种植经验的读者应用无土栽培技术。本书从无土栽培的概念和特点、无土栽培装备的设计与建造、栽培蔬菜的种植和水肥管理、蔬菜栽培品种推荐和对应栽培方法、栽培过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讲解,不仅使读者能够获得无土栽培的科学知识,还图文并茂地提供了应用性十分强的详细操作规程,让读者在家就能建造属于自己的无土栽培菜园。本书内容翔实,配套大量实操性高清彩图,既兼顾了技术应用型图书的实用性,又不乏趣味性,让园艺爱好者,特别是无土栽培爱好者,能够真正学到可以实际操作的无土栽培技术。通过本书的阅读和学习,读者可以因地制宜动手建造适合自己的无土栽培菜园,生产安全健康的绿色蔬菜。
本书在版的基础上,结合农药残留分析领域技术成果与发展前沿,系统介绍了农药残留分析的发展、农药残留分析的前处理技术以及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农药残留快速分析技术、免疫分析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等内容,还介绍了植物源产品、动物源产品、环境样品中农药多残留分析方法以及手性农药残留分析、茶叶特殊基质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另外,本书还对农药残留的不确定度评价、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内容进行了介绍。 本书力图涵盖农药残留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与进展,可作为高等院校农药、农产品安全、食品科学、环境安全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课程选用教材,也可供农药残留检测及科研和管理的技术人员参考。
金线莲具有 可药、可食、可赏 的特点,本书概述了金线莲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并从从形态特征、真伪鉴别、活性成分和抗病性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金线莲的种质资源情况,以及金线莲优良品种选育和种苗繁育技术以及高效栽培技术和产地加工技术,最后借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总结金线莲药用功效、食用方法、栽培技术和真假辨别的内容,并简单介绍金线莲的食谱,涉及果汁饮品、甜点、汤类和菜品。书稿内容贴近农民和现代企业在金线莲栽培中可能出现或已有的问题,并从科学的角度加以分析论证,用简而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说明,可以为农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进行指导和介绍金线莲的栽培繁育技术。
本书内容涉及现代农业工程新技术、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农业生物力学等研究应用领域,阐述高压脉冲电场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低能耗真空冷冻干燥新技术,果蔬等植物生物力学性质的相关基础研究及理论分析。所讲技术处于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前沿,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主要内容包括:高压脉冲电场与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果蔬加工中的应用、果蔬真空冷冻干燥加工工艺研究、果蔬高压脉冲电场预处理参数优化与作用机理研究、高压脉冲电场预处理对果蔬冻干加工过程的影响、果蔬介电特性的研究与应用、高压脉冲电场对果蔬生物力学性质的影响、高压脉冲电场对果蔬品质的影响。 本书可供农业院校、农业类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和师生参考使用。
鸢尾科植物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国植物园在鸢尾科的引种驯化、迁地保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宝贵的原始资料,在鸢尾科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发掘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书收录了我国主要植物园迁地栽培的莺尾科植物11属65种6变种2变型。物种拉丁名主要依据《中国植物志》、TheIris Family: Natural History and Classification、Flora of China和A Guide to Species Irises: Their Identification and Cultivation; 属名按拉丁名字母排序,种名按分类学与拉丁名字母结合的方式排序。首次使用的中文名后面加注“新拟”二字。每种植物介绍包括中文名、中文别名、拉丁名和异名等分类学信息和自然分布、迁地栽培形态特征、引种信息、物候信息、栽培要点及主要用途,并附彩色照片显示物种生境和形态学特征。其中,引种信息和物候信息按植物园所处的地理位置由南向
本书系统论述了人参、西洋参非传统药用部位的开发价值,是著者十余年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全书共分为3篇内容,第1篇绪论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人参、西洋参非传统药用部位以及药源性肝肾损伤等常见药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第2篇为人参、西洋参非传统药用部位综合开发与利用,重点阐述了人参、西洋参非传统药用部位有效成分的工业化提取流程,初步揭示了人参稀有皂苷Rg3和Rg5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第3篇为人参、西洋参非传统药用部位药理活性研究,从多靶点、多角度阐述了人参、西洋参非传统药用部位的药理学研究成果,较为系统地阐明了人参、西洋参非传统药用部位在改善药源性肝肾损伤等方面的药效学作用,突出揭示了人参、西洋参非传统药用部位的药用价值。本书具有原创性和学术价值,可供从事中药资源与开发相关专业以及临床
本书针对作物智慧生产中存在表型数据获取低效、解析精度低的关键技术问题,创建了作物表型信息精准获取技术,解析了作物表型信息,研发了作物表型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提高了作物表型监测精度与效率。该书共八章内容,包括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作物环境信息监测与诊断系统研究、农田玉米土壤墒情远程监测云平台的设计与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作物虫情采集监测预警系统构建等内容。本书可为从事作物表型研究的科研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院校师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推动作物表型研究的深入发展。
《中国大白菜图鉴》从多个方面以图谱的形式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在大白菜科研与生产上所取得的成就。全书共分五个部分:概述了大白菜的起源与生产、科研发展史;大白菜的植物学性状;我国在大白菜栽培与育种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包括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重点介绍了现代大白菜育种理论与育种方法和技术、大白菜品种类型与品种资源、生产应用代表品种、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模式与技术、病虫害鉴定识别技术。
连翘是落叶灌木植物,国家3级药用保护植物,别名黄花杆、黄寿丹、绶带。该属现已发现有14种植物,分布在我国的有7种,但多数仅为园林观赏植物。连翘易栽植,是城市绿化、生态造林和水土保持的优良经济树种。连翘不仅可以用于食品、日用化工等方面,而且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连翘叶和花可做成保健茶。因此,发展连翘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既能增加当前收入,又可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绿色旅游等理念的时代背景下,连翘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本书主要写的是连翘的产业发展情况,包括资源现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栽培技术要求和加工开发利用和市场前景等,结构合理,总体上比较全面。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于油茶栽培、病虫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取得多项成果。 本书在总结以前成果的基础上对油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内容包括:油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功能、油茶种质资源和良种选育、栽培生物学基础、苗木培育技术、丰产栽培技术、低产林改造技术、病虫害及其控制、茶籽综合利用和油茶栽培学研究方法等。 本书内容十分丰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供从事油茶研究、生产和管理人员之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参考资料。
《小麦生态栽培》系统总 结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者围绕河南省小麦“高 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研究目标,形成的从小 麦高产稳产、优质高 产到高产高效等系列研究成果,着重阐述了小麦生长 发育规律与生态环境 有机结合的生态栽培学术观点,以及其促进小麦生产 发展的实践效果,提 出了适用于不同生产目标、不同产量水平和不同生态 条件的栽培技术体 系。本书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小麦栽培发展历程与 小麦生态栽培的概 念,小麦生产的气候生态条件及变异规律,小麦的生 长发育与器官建成规 律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小麦苗情诊断与指标化栽 培、高产栽培、品质 调优栽培、丰产高效栽培、抗逆应变栽培的理论与技 术及生态安全生产技 术等。 《小麦生态栽培》是一部小麦生态栽培理论与实 践有机结合的专著,可供农学类科 技、教育、推广
《小麦生态栽培》系统总 结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者围绕河南省小麦“高 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研究目标,形成的从小 麦高产稳产、优质高 产到高产高效等系列研究成果,着重阐述了小麦生长 发育规律与生态环境 有机结合的生态栽培学术观点,以及其促进小麦生产 发展的实践效果,提 出了适用于不同生产目标、不同产量水平和不同生态 条件的栽培技术体 系。本书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小麦栽培发展历程与 小麦生态栽培的概 念,小麦生产的气候生态条件及变异规律,小麦的生 长发育与器官建成规 律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小麦苗情诊断与指标化栽 培、高产栽培、品质 调优栽培、丰产高效栽培、抗逆应变栽培的理论与技 术及生态安全生产技 术等。 《小麦生态栽培》是一部小麦生态栽培理论与实 践有机结合的专著,可供农学类科 技、教育、推广
山西农业大学杜俊杰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率先开展欧李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保存与利用研究,30多年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将这一资源开发利用,取得很好的结果。杜俊杰教授从青年时开始便立志研究欧李,克服重重困难,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其中,带出了一支欧李研究队伍,建立了欧李种质资源库,选育出我国di一个欧李品种以及后续多个品种,完成了配套的繁育和栽培技术,研发了十多种欧李产品,形成了完整的技术链,支撑着欧李产业发展。他将这种鲜为人知的野生果树发展到产业化开发阶段,是我国近些年野生果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成功案例。杜俊杰教授退休之后,仍然热衷于欧李的研究与开发,并将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中国特有林果——欧李》一书。
宋代植物谱录蔚为大观,极富特色。本书将宋代植物谱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包括宋代已佚的植物谱录进行文献学考察,力图厘清谱录之间的关系;通过探寻谱录背后撰写者的事迹、相关的学术圈、思想背景等,深入了解谱录的撰写背景与编撰意图。加之追溯版本流传历程、甄选善本、辨别伪书,准确考订各谱录的成书年代、发展源流,以期更加深入地厘清宋代植物谱录的发展脉络,阐明植物谱录的兴盛与当时社会的关系,对中国古代植物知识的发展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有益补充,并呈现中国人多识以求、博物不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精神。
草菇是高温型菇,过去只栽培于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栽培方法仅是用稻草在室外堆栽,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生物学效率只有10%~20%。也就是说,用上100千克稻草,仅能生产鲜草菇10~20千克。 然而,草菇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外贸需要量大;同时它味美,市场也很欢迎;加上它生育期短,10天左右即可采收,是见效快的致富门路。因此,这几年大大激发着我国草菇栽培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首先,栽培范围逐渐扩大,过长江,跨黄河,现在已越过了长城,在东北的夏季也有栽培;第二,栽培原料日趋广泛,棉籽壳、废棉、麦秸、麻秆、玉米秆、豆蔓、糜黍壳、烟茎、香蕉叶、野草、出菇菌糠等都可以用,不种水稻的地方也可以顺利地栽培草菇了;第三,栽培方法越来越多,室内法、大棚法、菇房法、地沟法、阳畦法,还有与作物蔬菜间
夏马铃薯 即夏季收获的马铃薯,指早春播种、夏至到立秋前收获的马铃薯,上市时间恰逢全国马铃薯鲜薯供应淡季,销售价格较秋马铃薯(秋季收获的马铃薯)高出50%左右,加上复种蔬菜和牧草收入,经济效益非常显著。本书根据陕北榆林、延安两市夏马铃薯的实际生产情况,介绍了马铃薯起源、传播以及生产布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陕北马铃薯育种和栽培方面的科研成果和生产成就;同时,也在生长发育、脱毒种薯繁育等基础理论方面予以概要性阐述。作为马铃薯生产中的保证环节一病、虫、草害的防治与防除,环境胁迫及其应对等,本书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对相关内容予以具体论述。最后介绍了马铃薯的营养品质、加工方式和综合利用等内容。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生态地理条件复杂多样,植被水平分布及垂直分布差异明显,多样的草地类型及复杂的生态地理条件造就了草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据20世纪80年代全国草地及饲用植物调查和研究表明,我国拥有饲用植物246科1545属6704种(包括亚种、变种和变型)。饲用植物绝大多数种类都属于被子植物门,种类*多,饲用和经济价值*,有177科1391属6262种(包括亚种、变种和变型),其中,豆科有123属1231种。本书收录了中心库、温带备份库、热带备份库保存的豆科种质材料95属357种7298份,其中野生资源3608份,引进资源2001份,栽培资源1689份。包括种子名录,包括:种名、学名、材料来源、材料原产地、收种时间、保存地点及种子类型等信息,可供畜牧、草业等专业教学、科研人员、基地实验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