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大自然中的树木,本书将常见的600多种树木按春、夏、秋三季分类,再按照这些树木的叶片、花、果实等类型分类,通过1000多张图片和相应的文字进行介绍,包括树木叶、花、果实的形状,以及开花、长叶的方式等,尽可能地使读者对这些树木有很好的认识和了解。此外,本书还将这些树木按用途分为庭院树、行道树、公园树,以及生长在山地和乡村的树等几类。对于喜欢花草树木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园林植物鉴赏识别速查图鉴。
林木线 是生态学、环境学及地理学中的概念。它显示了树的生长极限。 在过去五十年里,全球北方森林一直在向北迁移。英国知名非虚构作家本 罗伦斯在 2018到 2020年间,穿越加拿大、西伯利亚、挪威、格陵兰岛和阿拉斯加,具体追踪了六种能够经受高纬度严寒的树种。他还与生态学家和博物学家交谈,拜访当地居民,观察树木,讨论巨大的地质变化。 这是一次充满惊奇和敬畏的旅程。本书结合报告文学与最新的科学研究,讲述了即将消失的最后一片森林,以及它对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本书将森林生态系统比喻成一个生态“剧场”。这个“剧场”有生态“舞台”(演替阶段)、生态“剧目”(演替过程)和生态“演员”(物种)。通过温习人类与森林以及林学的发展的关系(篇),你将了解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第2篇)。第3篇集中介绍了生态演替阶段,定义了生态多样性——物理气候和立地因子及干扰因子的多样性,这些因子决定了物种能够在哪里生存、预期的干扰机制是什么和干扰后生态系统可能变化的范围。第4篇研究了生物多样性、种群和群落的生物过程,这些过程决定了各种不同的生物多样性的数量和生态演替种的生物控制。第5篇绍了生态演替过程,演替是由干扰因子引起的有序变化和生物群落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干扰作用下系统内部发生的过程。此外,还剖析了我们人类如何才能够运用自然
《中国森林(1卷)(1-2)》编辑委员会于1979年6月召开次会方,就编写的指导原则及应纳入《中国森林(1卷)(1-2)》的内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志学结合,寓学于志的指导思想。并认为志为论述森林类型,在记述森林型时探讨其地理分布、生态环境、组成结构、生长发育、更新演替等的规律,这些作为学的内容。根据这些规律提出该森林类型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评价和经营管理的意见。为使这本专著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森林生态体系,在总论中还编入了森林的自然地理环境、森林变迁史、森林地理分布规律、森林资源、森林昆虫、森林病害、森林植物区系、森林变迁史、森林分区以及森林分类等章。《中国森林(1卷)(1-2)》共分四卷出版,卷包括绪论及自然地理、森林变迁、森林地理分布、森林资源、森林动物、森林昆虫、森林病害、森林植物区系、森林分区、森林分类各章
《2015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监测报告》以林权改革为主线,以严谨的理论为支撑,对2012年我国集体林权改革进行阶段性总结,通过近年对辽宁、福建、江西、湖南、云南、陕西、甘肃7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跟踪监测,分析改革进程、评价改革效果,对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